区审计局2010年机关效能建设创新工作汇报
区作风办:
按照区作风办要求,我局将扎实开展“绩效审计普及年”活动作为2010年的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创新工作进行申报,通过强化领导、细化方案、精心实施等举措,确保创新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实施财政财务审计项目58个,工程审计项目660个,查处违规和不规范金额1.09亿元,节约政府性资金5.83亿元,促使《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通知》、《吴中区镇(区、街道)级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等5项制度和文件出台,形成了“观念引领、项目支撑、整体推进、成果提升”的绩效审计“吴中模式”。
一、创新工作申报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重心已经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绩效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审计事业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结合吴中实际,我们围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积极探索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绩效审计模式,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加快吴中审计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提升审计机关效能、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基于此,我们将“绩效审计普及年”活动作为效能建设的创新工作进行申报,是一次创新,更是一种审计转型,为着力构建“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贡献审计力量。
二、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绩效审计普及年”活动有序开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审计厅、苏州市审计局关于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意见,积极打造绩效审计“精品项目”,我局在09年开展“绩效审计推进年”活动的基础上,决定在2010年扎实开展“绩效审计普及年”活动,强势推进绩效审计,该活动多次被苏州市审计局、江苏省审计厅和国家审计署网站进行宣传报道。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绩效审计领导小组,由陶君玉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领导小组成员,定期研究部署“绩效审计普及年”推进工作;成立局绩效审计工作攻关小组,明确9名审计人员为攻关小组成员,进一步做好绩效审计项目的专题调研、集中攻关工作,为打造审计精品项目做好铺垫。 二是积极转变观念。出台了《关于开展“绩效审计普及年”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2010年绩效审计的目标:绩效审计的工作量的比重达到85%以上,完成2个“独立型”绩效审计项目,进一步要求大家在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打破科室界限,集中重点力量,集中攻关绩效审计项目,精心组织审前调查,强化过程控制,创新报告思路,扩大项目成效,规避审计风险,以促进审计整改为重点,加强绩效成果的提升和转化,通过打造绩效审计“样板项目”,积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三是确立重点项目。局党组会议经过反复讨论,将扶持薄弱村资金等审计项目作为“独立型”绩效审计“重点项目”,各位分管局长担任绩效审计项目小组组长,项目组成员要定期召开议审会议,对项目背景和立项依据、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力量的配备、审计报告的审定等事项进行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增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积极争创省市“优秀审计项目”。 四是积极转化成果。将绩效审计理念贯彻审计工作始终,在做好审计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撰写绩效审计分析、绩效审计综合报告等,加大审计成果转化力度。截至11月底,已编发《绩效审计分析》6期,向区政府报送《审计情况(专报)》7期,“催生”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通知》、《吴中区镇(区、街道)级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吴中区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配套办法》、《吴中区区属国有公司政府性建设项目融资费用核算办法(试行)》、《吴中区区属国有公司工程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办法》等5项制度出台。
三、精心实施审计项目,确保“绩效审计普及年”活动见实效。
我们以“独立型”绩效审计重点项目为引领,以85%以上审计项目开展“结合型”绩效审计为支撑,扎实开展“绩效审计普及年”活动,在完善制度、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等方面彰显成效。
一是积极开展国有企业工业园绩效审计。我们在进行区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审计的同时,加大区属国有企业工业园绩效审计力度,做好“吸附型”绩效审计项目,重点关注工业园的管理、运营和效益情况。一是突出一个“理念”,即:将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最具效益性的工业园经营模式作为绩效审计理念,通过对工业园的财务绩效、管理绩效、社会贡献等进行对比分析,对工业园如何完善管理、改善经营、提高绩效提出审计建议;二是选取两个“典型”。选取金茂工业园、浦庄工业园作为典型,探索适合工业园绩效审计的新思路、方法;三是抓好三个“步骤”,重点抓好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方法等三个步骤;四是关注四个“领域”,重点关注财务管理领域、经济效益领域、社会效益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8月18日,俞杏楠区长对《吴中区审计局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工业园绩效审计新思路》作出重要批示,在肯定国企工业园绩效审计成绩的同时,要求进行长效跟踪,通过加强审计监督,提高工业园水平。
二是积极开展“数字城管”绩效审计。今年,我局在对区城管局长离任审计项目中,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做好“数字城管”绩效审计这篇文章,也是首次对有“千里眼、顺风耳”之称的“数字城管”进行绩效审计并于7月27日出炉了《关于苏州市吴中区城管局“数字城管”项目的绩效分析报告》。通过审计发现,“数字城管”项目成功实施后,全区城市管理工作在行政执法、便民服务等方面办结效率显著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显著提升,让吴中区变得更加宜居,市民生活更加舒适。9月21日,《中国审计报》以《“提高的是效率,赢得的是民心”——从苏州市吴中区“数字城管”绩效审计看城市管理新变化》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积极开展经济薄弱村扶持资金绩效审计。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改变将经济薄弱村扶持资金直接下拨的“输血”方式,创新了将扶持资金建设富民工业园的“造血”模式,采取“租金反哺”薄弱村的形式,增加村级收入、改善村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等。扶持资金由“输血”改为“造血”机制的成效、扶持资金给薄弱村带来的新变化等成为审计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一是逐步完善审计方案。陶君玉局长、分管副局长召集绩效审计攻关小组先后召开5次座谈会,集思广益,多次修改和完善审计方案,在全市绩效审计交流会上得到苏州审计系统的肯定;二是深入调研,做好绩效审计调查。在做好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收集项目基础材料、现场实地察看、《绩效情况调查表》、召开现场座谈会等方式对投资项目的立项可行性、项目整体运行情况、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绩效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且深入临湖、光福、郭巷、金庭等经济薄弱村进行实地调研,听取村干部对扶持资金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及时反馈绩效审计情况,供领导决策和参考。对于绩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审计建议,以《审计情况》的形式及时报送区委、区政府,对扶持资金的绩效情况,通过绩效审计报告的形式供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和参考。
四是积极开展社区经济绩效审计。我们在实施城南街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将“城中村”经济发展、综合治理等纳入审计范围,积极开展社区经济绩效审计调查。近年来,我区“城中村”通过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积极构建新型社区,创建了“以社区经济反哺社区建设”经济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绩效审计中,我们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关注社区收支构成情况;二是关注社区资产管理情况;三是关注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情况;四是关注社区物业股份合作社经营情况。我们通过此项绩效审计调查,进一步总结“城中村”这一独特的社区形式在经济发展、综合治理中的经验,认真分析存在不足,对农村转为社区后的治理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社区经济健康发展。9月4日,区委办、区政府办《吴中信息》以《区审计局积极开展“城中村”建设新型社区绩效调查》为题对社区经济绩效审计工作进行肯定。
绩效审计是一项崭新的审计工作,其探索和实践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将以“绩效审计普及年”活动为契机,自加压力、攻坚克难,进一步创新审计理念,不断寻找绩效审计的“契合点”和“突破口”,强势推进绩效审计工作,力争绩效审计这项创新工作多出“新意”、多出“精品”、多出“亮点”,积极打造具有吴中审计特色的“绩效审计”品牌,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