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具体方案设计
7.1实施方案及分析
实现以上功能有三种方案,每一种方案分析如下:
1.方案一:
工作原理:当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时,AD590温度传感器输出电流经电流电压变换及放大电路触发可控硅导通,使电炉家温装置工作,当温度回到正常温度范围内时,AD590输出的电流转换成电压不足以使可控硅电路1导通,电炉加温装置停止加温。湿度检测电路工作原理类似。
2.方案二:
工作原理:KC-100的第一脚为信号输入端,外接温度湿度传感器.当大棚内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时,KC-100自动识别使第三脚自动输出高电位,使VT9013导通,驱动电路驱动降温装置风扇开启,达到降温效果。温敏电阻时刻检测棚内温度,当温度恢复到设定温度时,KC-100输出低电位,VT9013截止,通风装置关闭。湿敏电路工作原理类似。
3.方案三:
工作原理:温度检测电路将检测到的温度转换成电压,该模拟电压经ADC0809转换后,由INT0中断口进入89C51单片机,单片机通过比较输入温度与设定温度来控制风扇或电炉驱动电路,并将室温送显。当棚内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时,单片机仅实时显示温度。湿度控制类似。
方案比较与方案选择:
方案一与方案二完全由全硬件实现,能实现对某一恒定温度点温度上下变动的自动控制,但可调温度范围窄。方案三为软硬件综合电路,单片机能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并能对相应的变化作出适当的控制调整,还能对温度湿度进行显示。
所以我们选择方案三。
7.2单元电路设计
1.单片机和A/D通道电路:
图一
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经AD0809的27脚送单片机89C51,单片机把采集到的数据与ROM中所设的数据相比较,发出控制指令。当检测到的温度在允许温度范围内时,加温装置,降温装置均不动作。当温度上升或降低到允许范围外时,单片机相应控制端口输出高电平,驱动控制装置。单片机ROM中设置有报警极限温度,当温度到达极限温度值时,单片机14脚输出使三极管TT1导通,蜂鸣器报警。
2.温度检测电路:
图二
由PN节构成的温度传感器,随温度的变化阻值发生改变。把它接入桥电路,通过桥电路输出压差经741的放大输入AD0809。
风扇、电炉控制电路:
图三
上图是电炉加温原理图。工作原理如下:单片机P1.7口输出,使三极管导通,光耦4N35工作将直流地与市网交流地隔离,可控硅被触发导通电炉回路。加热装置开始工作。风扇降温装置与电炉加温装置原理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可控硅被继电器代替。
显示电路:由MAX7219直接驱动LED显示。
整机电路(见附页)
3.测试方法
为了模拟温室环境,我们采用200W灯泡加热,12V/0.2A轴流风机降温。将温度计,大功率灯泡,风扇和温度传感器置于密闭的纸箱中,当密闭空间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电灯亮,模拟加热,当加热到上限温度时,电灯灭,停止模拟加热;当密室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风扇开,开始降温,直到设定温度范围内。如果降温过度,系统会自动启动加温装置。
(升温装置一摄氏度需要2S,降温装置降温一摄氏度需20S。)
4.讨论
基本功能基本实现,显示电路装入系统后没能实现对温度的实时显示功能。
在前期制作过程中,由于布线没注意高频线与数据线的隔离,造成A/D通道采集的数据受到严重干扰,致使数据不能正确进入单片机ROM.此外,软件方面,在寄存器的分配上存在一些混乱.我们将在以后的电路设计中注意这些问题,提高硬件设计的效率。
第八章 工作原理与编程
;* ;* 温度控制程序 w.asm * ;*;* ;说明:测试程序在e6000版本下通过 * ;*********以下为一些伪指令定义*********;************************; The code meets all ad7416 family timing requirements when executed by an; AT89Cx051 microcontroller with a 6 MHz clock. Code modifications may be; required if a faster clock is substituted.
FADDR DATA 24H
zdata DATA 28H
address DATA 29h
;addr_hi DATA 2Ah ;
;*******Microcontroller connections to aad7416 OR AT24C02 serial bus lines.
SCL EQU P3.4
SDA EQU P3.5
;**************ad7416presodo*********************
WD_H_KEY EQU P1.6
WD_L_KEY EQU P1.7
H_KEY&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10/10
免费资料文档--大棚温室自动控制系统资料设计(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