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历史观念淡薄的机制和解决办法(三)
此外,不光是在中学,高校历史教育也是举步维艰。相当数量的高校历史专业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调节而来的,学生们往往不安心专业学习。在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许多的历史系却缩小招生规模,还有不少大学将历史系改成旅游管理学系或开设其他专业,以图生存。历史专业本身尚且如此,又靠什么力量来号召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加强历史文化修养呢?
综合以上观点,在当前国社会风气过于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学生功利心强,出于易就业的目的,选择实用的理工科类专业;而目前历史教育模式的缺陷,更使得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失去兴趣。这便是当代大学生历史观念淡薄的机制。
二、解决办法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对历史文化的教育依然被摆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位置,也早已成为培养国际化时代公民基本素养的必要条件。而作为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中国,却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遭遇了不应遭遇的困境,这不能不让我们痛心和反思,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要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追根溯源,社会轻视传统文化这一大环境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错误认知。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大众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就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江泽民同志也曾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传统教育。这不仅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举措。
第二,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要改变历史教育萎靡不振的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事实,它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可以虚构和创造,也就是历史的本相和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均是文字记录的历史,是历史研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重建的历史,是主体化的历史,它是随主体的时代条件、价值取向、鉴别能力、表述水平而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同一孔子,在汉代司马迁笔下和宋代程朱笔下写得不一样,康有为笔下和李大钊笔下写得不相同,“文革”期间历史教科书和现行历史教科书相比写法更有很大差异。那么,孰对孰错?哪一位是真正的孔子?现行教科书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孔子的全部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准则,为教学活动提供客观、科学的历史教材。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育不能仅仅作为知识本位的科目,更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其次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材料,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并改革考试方式,使之与历史文化教育的育人目的结合起来。
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并对有关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重视学校教育系统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推动历史文化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第三,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以制度形式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有助于增强公民和政府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感,并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制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驾。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给予传统文化普及成果以恰当的评价,并将其与其他科研成果等同视之,以使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得到承认,从而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生存状态,给予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者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适度市场化的运作使他们获得一定回报。物质生活提高了,将有助于他们安心坚守这块阵地并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为避免媒体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应加强文化界对它们的批评和监督机制。
第五,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经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明的前进呼吁
当代大学生历史观念淡薄的机制和解决办法(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