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铁路车站生活污水试验研究(二)
3试验研究
3.1试验装置
为进行本次研究,建成了占地面积约370m2试验示范基地,其处理核心区面积约98m2, 分为A、B两组单元设置,每组单元处理能力为:6~10m3/d,设计最大面积水力负荷约为0.20 m3/m2.d。两组单元结构模式、集配水系统、有效容积、填料级配、植物配置及污水停留时间等均保持一致,在相同外部条件下进行不同水力负荷试验。每组单元结构分别由初沉池和八个小的人工湿地池体组成,均采用砖混结构,做防渗处理,防止污水渗漏污染地下水。按进水流程,依次经过厌氧生物池及种植有纸莎草、狐尾藻、梭鱼草、狐尾藻、黄菖蒲、铜钱草、千屈菜不同植物的八个湿地处理区。厌氧生物池内种植水芹菜和李氏禾,两组单元的四个潜流湿地区中分别种植纸莎草、梭鱼草、黄菖蒲、千屈菜,而三个表流湿地区中分别种植狐尾藻、铜钱草。
A、B两组单元人工湿地系统内均配套设计布置了PVC材质的配水管、布水管、集水管、排泥和通气管。
潜流湿地中的填料为陶粒、陶沙、砾石和土壤按一定比例组成,其总厚度为1.2m,在试验单元中分层铺放,作为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载体。
3.2试验方案设计
本次试验在生态系统进入正常稳定运行阶段后开展,试验期间除两组试验对照单元采用的进水流量不同外,其余外部运行条件均确保完全相同,其中:A单元的进水量设定为8m3/d,B单元进水量设定为6 m3/d。试验中,分别在总进水口、A、B两组单元装置出水口处设置监测点,每间隔一定时间取样化验分析。通过监测其处理后水质效果,可分析确定系统实际能承受的污水处理负荷。
进入试验基地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采用污水泵自动定量输送至系统前置厌氧生物池进行强化处理,一方面起调节均衡原水水质、水量作用,同时也起到厌氧分解和预沉淀作用,出水再配入两组复合结构湿地处理区。
污水以一定的速度流经A、B两组单元系统,在通过各级潜流湿地填料床时,与填料层附着生长的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生物膜接触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转化为新的生物膜,水质得到有效净化。两单元经处理后的出水最终汇集至种植有水生植物的景观水池,水池内筛选种植的水生植物在营造景观的同时,对水质还可进一步起到净化作用。工程应用中宜适当增加该池贮水调节容量。
通过试验研究,可分析复合型人工湿地系统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时其耐受水力负荷的能力,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吸收、转化、降解污水中各项污染物的效果,以及处理后水质达标情况。
3.3试验水质及分析方法
3.3.1试验水质
试验基地污水来自附近铁路某车站家属楼排出的经过化粪池简单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其中主要污染物COD、 BOD5、TP、TN、SS指标监测如表1:
表1 试验污水监测结果
项目
时间 编号 CODcr
(mg/L) BOD5
(mg/L) SS
(mg/L) 总氮
(mg/L) 总磷
(mg/L) PH
2月 1 245.0 144.0 148.0 30.7 2.62 6.9
2月 2 512.0 213.6 293.0 29.62 4.56 7.01
3月 3 259.0 245.1 162.0 31.76 4.52 7.0
3月 4 592.0 228.1 460.0 35.95 5.55 6.9
4月 5 182.0 178.0 96.37 28.88 2.47 7.0
5月 6 234.0 210.7 119.6 31.5 2.90 7.0
最高值 592.0 245.1 460.0 35.95 5.55 7.01
最低值 182.0 144.0 96.37 28.88 2.47 6.9
平均值 337.3 203.3 213.2 31.4 3.77 7.0
注:监测取样点为厌氧生物池总进水口。
3.3.2水质分析方法
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铁路车站生活污水试验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