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三)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四)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会计职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倡导会计职业道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有利于促进会计执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
(一)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
会计人员在单位对单位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也就带来其职业道德作用上的从属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具有从属性特点,较缺乏独立性品格。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会计作业人员,是受聘、受雇于其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其衣、食、住、行、任免、奖惩、升迁,均依*其在单位的任职及任职的业绩。在过去,赋予会计人员“双重身份”,使他们既是单位的工作人员,又是代表国家的工作人员,会计人员的任免并不完全决定于单位负责人,还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约束,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适应的,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在人事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中,这种“双重身份”就行不通了,他们同独立、公正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不同,没有在单位之外、之上的独立执业地位,他们的工作完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之下,单位负责人拥有充分的用人权。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使得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而且这种从属性对会计人员自我职业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比以往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才能使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作用,而不少会计人员却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因此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对违法行为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非常正确的。
(二)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组织
会计人员的自律是以会计职业良心为核心,但在个体职业道德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需要职业团体以职业价值目标为统一,建立职业团体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机制。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从本质上看从来就不是会计人员个体的事情,而是职业整体的自律。因此,要实现这种团体自律,建立健全相应的自律管理机构就是首要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它是实现会计人员自律的基本组织保障。
(三)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经济主体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的监督。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当企业的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