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成因
二、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三、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
内 容 摘 要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管理不善、不注重商业票据结算等是产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应收账款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贴现成本高,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等,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为了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应调整业绩考核指标,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加强客户的信用调查和监控,实行有效的资信管理与控制严格考核销售部门,采取灵活有效的清欠措施,积极进行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和控制。
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依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等传统的策略外,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于是就产生了应收账款。一方面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定的应收账款,造成机会成本、坏账损失等费用的增加,形成应收账款风险,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通常情况下,应收账款的风险与应收账款的规模同比例增长,因此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风险控制,增强风险意识,制定防范措施,是现代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成因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应收账款所引起的坏账损失、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追求片面的竞争,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发出商品后,向购货单位开出销售发票,并在当期确认了销售收入,货款却往往没有同步收回,导致物流与资金流脱节。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机制下,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不但要在成本、价格上下功夫,而且必须大量地运用商业信用促销。但是一些企业只重视账面的高利润,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为了扩销在事先未对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采用较宽松的信用政策,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从而成为应收账款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内部控制不严。企业信用管理不力,盲目地对信用不好的企业赊销,加上追讨欠款工作不力,导致货款难于收回等原因形成应收账款;企业缺乏商业信用,如没有认真履行合同约定的条款而违约或因质量异议未能及时处理,导致对方拒付货款;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导致被客户恶意欺诈或销售人员携款潜逃,造成款项无法收回;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催收、清理不及时,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存在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现象。
(三)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某些企业中,为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二、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甚至企业的存亡。1975年10月,美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W.T.Grant公司宣告破产,令人不解的是Grant公司在破产的前一年,其营业净利润近1000万美元,经营活动提供的营运资金2000多万美元。为什么净利润和营运资金都为正数的公司会在一年后宣告破产?主要由于该公司过于重视会计利润而忽视了现金流管理,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回收无力、存货周转缓慢,从而导致企业营运资本占用资金越来越大,迫使企业持续大量举债,财务风险不断积聚,最终导致公司无法运转而破产。具体而言,应收账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收账款不断增加,易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销售收入的实现,往往意味着纳税义务的产生,企业可能会被迫用流动资金垫缴当期税款。如果企业出现账面利润,那么年度实现的利润要还向投资者分红,企业可能要垫付股东分红款,导致企业资金流出增加。这样,一方面应收账款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要垫付税款和分红款,加重了企业资金调度的压力,使流动资金出现短缺。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迫使企业不得不举债经营。为了维持经营,企业在高负债率经营的情况下,以大量举债为生。此举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致使经济效益下降,而且也使企业迈向了资不抵债的边缘。
(二)现款回收率低,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滑。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一是企业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大量吸纳承兑汇票成为可能。有的企业现款回收率不足,承兑汇票占比较高,为及时变现应急,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贴现息;二是以物易物相互抵账、抹账来清理应收账款,实属企业间的无奈之举,多数以物抵债的价格都高于当前市场价格。抵回的实物,企业一方面再以高价抵出,另一方面则根据需要用于生产或以当前市价赔款销售,其结果是企业获取了维持基本生产所需资金,但承担了巨额损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三)虚增经营成果,增加经营风险。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应当在销售发生当期确认收入,但企业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现金流量也能如期流入。通常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形成与企业赊销政策密切相关,其规模往往与销售收入相关,即销售收入增长将引起应收账款规模的增长。企业信用政策过于宽松,导致应收账款规模迅速扩大,一旦货款不能回笼,企业将陷入“账面利润多多,账户资金空空”的虚假繁荣的窘境,企业会计利润将大打折扣。如果控制不力,企业的利润将被大量的呆账和死账消耗殆尽。尽管根据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要按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来提取坏账准备,但是一旦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将给企业造成实际上的损失。因此,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过多,虚增销售收入,夸大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三、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
为了减少或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预防性风险控制
预防性风险控制是在应收账款形成之前,对影响应收账款收回的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制订出一套能适应本企业各种具体情况的风险控制制度。通过这种控制制度来约束应收账款的不合理形成,预防坏帐和应收账款被长期占用的出现。
根据商品及劳务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确定结算方式,预防风险。目前我国企业间的商品交易及劳务供应,结清债权债务的方式(结算方式)划分为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由于各种结算方式使用的范围和条件不同,这就使得各种结算方式完成结算收款所用的时间和可靠性不同。因此只有根据商品及劳务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合理选择恰当的结算工具,才能及时收回款项,避免应收账款成为坏帐或被长期占用。通常情况下,当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时,应当约定采用无风险的货款结算方式。若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平衡,应当约定采用支票结算、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方式。当商品供过于求时,要视情况约定购货方采用商业承兑汇票,委托银行收款结算方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总之,根据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事先规定采用合理的结算方式,可以预防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或长期被占用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建立客户信用评价制度,规避风险。
客户信用评价制度就是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价,按照评价结果确认哪些客户可以给予商业信用,以便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在对客户信用评价时,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定性分析就是对客户的品德、能力、资本、抵押品、经营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控制风险。
客户品德是指客户的商业信誉。即客户愿意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可以查看了解客户的以往记录,看是否能及时足额偿付账款,是否具有良好的偿债习惯。同时还可以了解客户与其他企业的债务关系是否正常。一般来讲,客户的品德越好,应收账款的风险越小。
客户能力即客户的偿债能力。客户偿债能力越强,应收账款的风险越小。对客户能力的评价主要检查客户是否有足够的速动资产以及速动资产的质量。因为速动资产变现较快,偿债能力越强,发生的风险越小。
客户资本即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对于销货方来说,客户的资本越大,其偿债能力越强,风险越小。
客户抵押品即客户为获得商品信用所能提供的担保资产。凡能提供抵押品的客户,其商品信用必然可靠。
客户经营环境即客户的经营背景,如客户所在国家及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客户所在的行业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客户的偿还能力。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了解,评价客户的信用,合理确认应收账款发生的条件,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
(2)定量分析就是对客户信用实行量化,根据量化指标评定客户信用预防风险。
客户信用指标量化过程就是先算出能够反映客户偿债能力及财务状况的各项主要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负债率等。如果计算客户偿债能力的值优于正常情况下的指标值,就可以确认客户信用好,应收账款的收回没有风险。可以继续或扩大给予客户的商品信用。反之视情况缩小或停止给于客户的商品信用,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
目标性风险控制
目标性风险控制就是按照事先确定的目标,对应收账款的形成过程进行管理,以目标风险指标作为控制风险的依据,力求把应收账款的风险降低到所确定的目标风险水平以内。
目标风险标准的制订就是根据企业外部制订的风险标准以及企业过去年度的平均风险标准等有关信息资料,推判出企业所依据的正常风险标准和理想风险标准。外部认定的风险标准就是企业外部有关部门、企业、组织单位、或独立的评价机构所认定的应收账款被占用的合理期限或坏帐损失占应收账款的合理比率。这些外部标准就为企业提供了确认应收账款有无风险或风险大小的标准。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超过了外部所确认的这标准期限和比率就认定出现了风险或风险增大。
目标风险标准的执行首先是将企业制订的目标性风险标准作为依据用于事前规划应收账款的发生。即对于所有即将发生的应收账款,分析其所存在的风险是否会超过正常的风险标准。其次是将风险标准作为依据用于事中控制,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有效控制。主要就是利用目标风险标准作为依据,随时判断实际发生的风险与风险控制标准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立即反馈给相关的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不断降低应收账款实际发生的风险。最后就是将目标风险标准作为依据用于事后考评。
成本性风险控制
成本性风险是指应收账款的发生给企业所增加的成本费用额可能超过给企业带来销售利润增加的机会。成本性风险控制就是要将应收账款给企业增加的成本,采取措施控制在给企业所增加的销售利润以下,以达到对应收账款呆帐损失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风险的控制。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扩大销售而发生的赊销。赊销就意味着企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垫支一定资金,发生一定的管理费用等。是否发生赊销,形成应收账款,不但要进行信用分析,而且也要将提供信用优惠条件下增加的销售额、利润额与要增加的成本支出进行比较,当赊销优惠所增加的销售利润大于所增加的应收账款带来的成本费用时,可以给予赊销。相反则停止赊销。
成本性风险控制过程对企业来说,首先要计算赊销所增加的销售额及利润额,所增加的销售额可根据客户在所给定的信用条件下所增加的购买额逐个加总计算。所增加的利润额根据增加销售额与平均销售利润率计算。其次是要计算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给企业增加的成本费用。应收账款发生所增加的成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和坏帐损失成本。对于所有应收账款的产生,都要逐个计算其所能带来的总成本和总收益。如果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则可以允许应收账款的继续产生;相反则应予以停止。
责、权、利相结合的风险控制
责、权、利相结合的风险控制是指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将责任、权力、利益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
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控制,首先要从组织方面划定权限和明确责任层次,并按层次规定其要达到的目标和相应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其次,要建立一套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考评制度,以便对各责任层次的管理活动进行及时考核评比,正确评价责任人的工作业绩。在考核评价时,应当根据每一位责任人的目标责任进行。然后企业根据对责任人考核与评价的结果并结合当事人当时的实际情况,给予以奖励与惩罚。做到责任明确,控制有效,评价客观,奖惩公正。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同时,企业应始终坚持把货款回笼放在首位,实行应收账款的全过程控制,加大收款力度,加速货款回笼,确保实现的收入及时足额流人企业,从而规避经营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李天民。现代管理会计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 李凤鸣。基础审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陈源,高玲玲。国际贸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李光忠。企业会计学.武汉:湖北科学技出版社,1996.
[5] 张学功,陈华亭。企业财务管理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