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现金流量表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研究。研究工作主要从现金流量表内容展开。本文从定性的角度来探讨现金流量表内容方面有关理论问题、进而结合我国现金流量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本文总体上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研究目的及重要性、现金流量表的作用、研究的方法。
第二部分,现金流量表的演变。主要从两方面来加以论述:国外现金流量表的演变、我国现金流量表的演变。
第三部分,现金流量表的内容。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现金流量表项目分类。在前一问题里,主要探讨了编制基础存在的弊端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在后一问题里,主要研究了项目分类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金流量表项目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深入理论分析,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作为三大财务报表之一的现金流量表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以及如何利用现金流量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这对现金流量表理论和实务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表理论紧密的联系起来,对现金流量表实务工作者来说尤其重要,对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以及充分发挥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会计信息
现金流量表有关问题研究
第1章导论
现金流量表是现代企业对外提供的三大主要会计报表之一。但由于该表的历史不长,人们对它的理论认识还不够系统,对其应用研究也很有限,影响了该表的编制质量和效率,限制了该表作用的发挥。因此,本文对现金流量表内容的研究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代理财学的一个重要结论: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值。传统会计既不提供历史的现金流量信息,也不提供未来的现金流量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投资人的信息需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其应提供的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根据近三年来的执行情况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财政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01年1月18日对原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仍称为《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产生以后,并不意味着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已经很完善了,相反,待探索的问题还很多,例如,为提供现金流量信息服务的现金流量表内容存在的问题和利用现金流量表信息如何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进行有效分析等。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前一个问题涉及到现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质量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好,我们才能获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后一问题涉及到报表使用人了解公司的真实的财务状况;前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后一问题的目标。
1.2现金流量表的基本作用
具体说来,编制现金流量表基本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流量表所揭示的信息是企业的现金流量。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反映企业流动性最强的内容,可以用于直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
第二,现金流量信息是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尤其是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或公司进行监督的重要依据。实际上,现金流量表是一张以收付实现制原则为基础,综合反映一定期间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将现金流量信息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可以综合评价企业或公司是如何获得现金,又如何运用这些现金的;企业或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如何,是否潜伏着较大的风险等等。通过掌握分析现金流量信息,监管部门可以将事后监督转为事前监督,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
第三,利润表中列示的净利润指标,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是体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是,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它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了多少现金,并且没有反映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掌握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相比较,就可以从现金流量的角度了解净利润的质量,进一步判断是哪些因素影响现金流入,从而为分析和判断企业的前景提供信息。
第四,评价过去是为了预测未来。通过现金流量表反映的企业过去一定期间的现金流量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源和用途是否合理,了解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多少,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外部资金,就可以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从而为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计划、组织现金调度、合理节约地使用现金创造条件,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评价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必要信息。
第五,通过现金流量表,并配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将现金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计算出现金比计;将现金流量净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进行比较,计算出每股现金流量;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进行比较,计算出盈利现金比率。可以了解企业的现金能否偿还到期债务、支付股利和进行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了解企业现金流转效率和效果,等等,从而便于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债权人作出信贷决策。
1.3研究的方法
首先,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目前现金流量表内容有关理论问题进行及流量表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作为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的现金等价物存在的弊端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我国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现金流量表项目分类原则及影响因素、现金流量表项目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等。
第2章现金流量表的演变
鉴于本文是对现金流量表研究,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现金流量表由来。
2.1我国现金流量表的演变
2.1. 1财务状况变动表阶段
我国财政部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主要的三张财务报表中包括财务状况变动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是综合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营运资金来源和运用及其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的项目分为营运资金来源和营运资金运用。
l、财务状况变动表编制基础
财务状况变动表编制基础是什么呢?《9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会计》给出明确解释: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必须确定资金流转概念,即财务状况变动表中资金的含义是什么。概括地说,资金流转包括现金的流转及营运资金流转。我国《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的营运资金概念的状况变动表,是依据“营运资金来源合计一营运资金运用合计=营运资金变动额”的等式编制的。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的差额。财务状况变动表既反映影响营运资金变动的经济业务,也反映不影响营运资金变动的重大理财业务。
财务状况变动表是根据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各种资产和各种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增减变动,来分析反映流动资金的取得来源及其流出用途,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报表。它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共同构成企业的三种基本报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分左右两方,左方反映流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右方反映各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增减情况。由于左方流动资金来源合计数与流动资金运用合计数的差额,和右方流动资产增加(或减少)净额与流动负债增加(或减少)净额的差额,都反映企业流动资金增加(或减少)的净额,所以两者应该相等。表的左方流动资金来源及运用包括“流动资金来源”和“流动资金运用”两部分。流动资金来源部分分为营业所得流动资金和其他所得流动资金。
2、财务状况变动表主要内容
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主要目的是说明企业的资金流量,依照资会来源与用途,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1)经营活动的营运资本来源与用途;2)营运资本的其他来源与用途;3)不涉及营运资本的其他来源与用途。
营运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本期利润加上营运资金的费用和损失,如折旧、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的摊提等:营运资金的其他来源,是指那些在营业活动以外取得的营运资金,如非流动资产的减少、长期负债及权益的增加等。股份公司经营以外的某些活动,如出售固定资产、收回长期投资、增加长期借款、增加股本都可构成营运资金的其他来源。营运资金的运用主要包括利润分配和营运资金的其他用途。利润分配包括应缴所得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以及发放股利。在话方会计中,损益表一般只核算公司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而我国习惯上将所得税视为利润分配的一种去向,在利润分配表中反映所得税的缴纳。因而,财务状况变动表也把缴纳所得税列为营运资会的用途。营运资金的其他用途主要指在营业活动以外所占用的营运资金,包括非流动资产的增加、长期负债的减少和股东权益的减少等,购买固定资产、偿还长期借款、增加长期投资等也都构成营运资金的其他用途。
除了上述引起营运资金增减的业务外,财务状况变动表还应当反映不涉及营运资金的重要理财业务。这类业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A:引起非流动资产与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减的业务,这种业务一方面增加(或减少)股本或长期负债,一方面增加(或减少)非流动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但不涉及营运资金的变动,如发行股票换取设备,用银行贷款购入机器设备等。
B: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等额转换,如发行股票来偿还公司债务,一方丽减少长期负债,另一方面增加股东权益,但都不涉及营运资金的变动。
财务状况变动表起着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首先,它能向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和报表其他使用者提供报告期内财务状况变动的全面情况,表明企业在报告期内有多少资金可供营运,营运资金来自何方,用于哪里,经过营运,流动资金是增加还是减少。据此,既可了解企业的经营方针,尤其是投资理财的方针;了解企业内部资金的分配情况,判断企业在资金经营上采取的态度.是否稳妥可靠:又可解释一些重大财务政策问题,如将经营利润所得的营运资金与举债或发行股票所得营运资金比较,就可看出长期投资或固定资产的增加,是靠企业自身积累。还是通过发行股票或举债。其次,衔接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能补充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不足,将企业实际的利润或亏损,同资产和权益的变动情况结合起来,一方面说明企业利润的数量:另一方面说明利润是如何分配的,相应的资金是否增加,购置固定资产等的资金是如何筹措的,为什么要借入资金等。
但是财务状况变动表由其明显缺陷;首先,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而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确定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其次,财务状况变动表没有现金流量表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对于广大的投资和债权人而言,最为关心的是投资对象或债务人的偿付能力,因此,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现金流入是至关重要的,而财务状况变动表由于流动和非流动的划分标准、流动资产可变现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不能全面提供投资者和债权人所需要的这些信息。
2.1. 2现金流量表准则阶段
为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觋金流量表》,要求企业在编制年报时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
1、编制基础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按《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定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定义如下:
(1)现金的定义: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会计上所说的现金通常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而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不仅包括“现金”账户核算的库存现金,而且包括“银行存款”账户核算的企业存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各种存款,也包括“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的企业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等。
由上可见,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概念类似于会计上所说的货币资金概念。但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中有些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如不能随时支取的定期存款,由于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定义,则不应列作现金,而应列作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与会计上的货币资金概念又有所差异。当然,在企业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中,那些提前通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便可支取的定期存款,由于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定义,则应包括在现金范围内。
对于个人持有的企业信用卡存款,由于企业不能随时掌握其现时余额,且具有个人往来结算性质,应不属于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范畴;但对于企业出纳人员持有的单位信用卡存款,由于企业能随时掌握其现时余额,且信用卡存款支出可以随时报账,其余额应属于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范畴。
(2)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现金等价物虽然不是现金,但其支付能力与现金的差别不大,可视为现金。如企业既为了保持短期支付能力,同时又为了不使现金闲置,可以用手持的必要现金购买随时可以变现的短期金边债券,在需要现金时即可随时变现,以满足现金支付的需要。
一项投资被确认为现金等价物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即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根据这四个条件,所有长期投资都不应属于现金等价物的范畴;对于短期投资中股票投资,由于其价值变动风险很大也不应属于现金等价物的范畴;对于短期投资中的其他投资,如联营投资,由于其流动性差,也不应属于现金等价物的范畴:只有短期投资中那些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国库券和信誉很好的金边企业债券才应属于现金等价物的范畴。
2、现金流量表项目分类
本准则将现金流量分为三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经营活动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
根上述定义,经营活动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了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就工商企业来说,经营活动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经营租赁、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广告宣传、推销产品、交纳税款,等等。各类企业由于行业特点不同,对经营活动的认定存在一定差异,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现金流量进行合理的归类。由于金融保险企业比较特殊,本准则对金融保险企业经营活动的认定作了提示。
(2)投资活动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这里所指的长期资产是指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等持有期限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产。这里之所以将”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排除在外,是因为已经将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视同现金。投资活动主要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等。
(3)筹资活动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这里所说的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与资本有关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项目,包括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分配利润等。这里”债务”是指企业对外举债所借入的款项,如发行债券、向金融企业借入款项以及偿还债务等。
3、现金流量表项目设置
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主要包括: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不包括收到的增值税销项税额;扣除因销货退回支付的现金);(2)收到的租金;(3)收到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和退回的增值税款:(4)收到的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返还。
经营活动流出的现金主要包括:
(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不包括能够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扣除鼠贿货退回收到的现金):(2)经营租赁所支付的现金;(3)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4)支付的增值税款(不包括不能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5)支付的所得税款;(6)支付的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费。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构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投资活动流入的现金主要包括:(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2)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3)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4)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到的现金净额(如为负数,应作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项目反映)。
投资活动流出的现金主要包括:
(1)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2)权益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3)债权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筹资活动流入的现金主要包括:(1)吸收权益性投资所收到的现金;(2)发行债券所收到的现金;(3)借款所收到的现金。
筹资活动流出的现金主要包括:
(1)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3)分配股利或利润所支付的现金;(4)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5)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6)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
购买或处置予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购买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产生的现金流量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并单独列示。购买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所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总额,应扣除因购买或处置取得或支付的现金,以净额列示。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以总额披露当期购买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下列信息:
(1)购买或处置价格;(2)购买或处置价格中,以现金清偿的部分;(3)购买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报取得的现金;(4)购买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按主要类别分类的非现金资产和负债。
另外,企业还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
对净利润进行调节的项目主要包括:
(1)计提的坏帐准备或转销的坏帐;(2)固定资产折旧;(3)无形资产摊销;(4)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益:(5)固定资产报废损失;(6)财务费用;(7)投资损益;(8)递延税款;(9)存货;(10)经营性应收项目;(11)经营性应付项目;(12)增值税净额。
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对于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或可能在未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重大投资、筹资活动,也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龅明。如企业以承担债务形式购置资产、以长期投资偿还债务等。
现金流量表与财务状况变动表相比较主要区别:
第一,制基础就不同。现金流量表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编制基础;财务状况变动表以营运资金为编制基础,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净额。
第二,反映内容不同。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财务状况变动表反映企业营业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的全貌。
第三,产生的作用不同。现金流量表能够提供企业一定时期内流入现金与构成和支出现金的构成情况,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偿付债务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变动表提供企业一定时期内营运资金的来源构成和运用构成情况,说明企业流动资产成流动负债净额的变动原因。
第四,分类方法不同。现金流量表按照现金产生的原因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并在每一类中按照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构成分别项目反映:财务状况变动表主要按照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分类,并在每一类中按照营运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构成分别项目反映。
2.1. 3现金流量表准则修改阶段
2001年现金流量表准则与1998年现金流量表准则相比: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及项目分类没变,最大变化是项目分类发生变化。
l、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主要包括: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2)收到的税费返还;(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流出的现金主要包括:
(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3)支付的各项税费;(4)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2、投资活动流入的现金主要包括: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流出的现金主要包括:
(1)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2)投资所支付的现金:(3)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3、筹资活动流入的现金主要包括: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2)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现金;(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流出的现金主要包括:
(1)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3)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修改后的现金流量表准则将税收、租赁等一些项目合并。1998年现金流量表过于注重政府利益了,有一点计划经济色彩。修改后现金流量袭更能兼顾各个会计报表使用人利益,这也与国际上对现金流量表的解释“帮助债权入、投资者预测风险、收益、评价第三者项目效益”是一致的。
第3章现金流量表的内容
编制基础是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出发点。它指明了现金流量表所涉及会计要素的范围。但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编制基础的现金流量表存在着诸多弊端。
3.1.1编制基础的弊端
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编制基础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反面:
(1)其提供的财务状况变动信息、反映企业的重大财务活动、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远不及财务状况变动表。
企业在一定时期发生了哪些重大的投资及理财活动,由此引起了多少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增减;引起了多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及营运资金的增减,也是企业重要的财务状况变动信息。虽然营运资金基础所反映的上述资金流量信息,在判断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方面不及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资金流量信息,但它在反映每一时期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重要变动及其原因,评判、预测企业营运能力方面的独到之处,又是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的资金流量表所不及的。
(2)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编报的现金流量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比性不能令人满意。
这主要是因为现金等价物在定义、范围、具体认定等方面本身存在的不足,或人们对其持有不同认识所导致的。将“现金等价物”纳入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本来是为了体现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结果又因将应收的3个月期的承兑商业汇票排除在现金等价物之外,又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此,编报出来的现金流量信息的完整性是欠充分的。
(3)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编制基础,会加大现金流量信息的采集、记录、加工、整理的难度和成本。因为企业日常核算中的会计科目设置与编制现金流量表所需资料的口径不尽吻合,企业要想依据传统核算系统直接归集并提供现金等价物及其相关的现金流量的数据比较困难。而通过对传统核算系统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调整。又颇费周折,准确性还不容易控制。
(4)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编报的现金流量信息,对支付能力及偿债能力的揭示具有局限性。
其一,现金等价物毕竟不是现金,其在正常情况下变现也需有一个时间间隔,因而无法真正反映企业的即期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其二,现金流量有时会被某些业务所掩盖,从而影响对企业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的评判。譬如,有两个经营性质、规模、营远能力等均基本相同的企业,但其中一家企业的货币性交易较多,比重较小,现金流量相对较大。若仅直接根据两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判断,前者的财务状况差于后者,但实际上二者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可能基本相同。
(5)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纳入编制基础较为牵强。因为毕竟现金等价物的持有目的有着根本的区别,持有的风险也有差异,加之将现金等价物的短期性的时间界限定为3个月,从理论上缺乏严密的依据,因此将其纳入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显得牵强、不易接受。
3.1.2编制基础的发展趋势
l、编制基础的“纯现金化”趋向
基于前面对现金流量编制的利弊分析,不难发现,将现金等价物纳入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利大于弊。有鉴于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已对此提出质疑。人们已开始讨论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的“纯现金化”的问题。即将所谓的现金等价物从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中予以剔除,仅以“现金”为标志,编报现金流入量、流出量及净流量信息。以纯现金为编报基础的好处主要有三点;(1)可避免围绕“现金等价物”的歧见和纷争,确保编制基础的真正统一。(2)可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难度,更符合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的国情,从而增强现金流量表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3)可紧跟该表改革的国际新趋向。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金流量编制基础的纯化趋向己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
关于实行纯现金化基础后,现金等价物及其对现金流量,支付能力、偿债能力的影响情况,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会计报表附注作适当披露。
2、编制基础的复合化趋向
编制基础的复合化趋向:编制基础是流量表的显著特征。它决定着报表所能提供的流量指标。它是流量表命名的主要依据。不同的流量表使用不同的编制基础,提供不同内容的流量指标,从不同角度来反映、解释和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因此,便有了“不宜用一种流量表取代另一种流量表,而要设法把几种主要的流量表结合起来”的新趋向。复合流量表就是顺应这一趋向,把多种流量表结合于一身,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编制基础的角度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及其原因,提供多种流量指标,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各种需求的报表。
编制基础是编制流量表的出发点。它指明了流量表所涉及会计要素的范围。不同的流量表使用的编制基础不同,所涉及会计要素的范围也不同。但只要涉及会计要素,不同编制基础之间就一定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反映了不同会计要素范围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各种编制基础净流量之间的相互稽核和互相验证。只要利用会计恒等原理,在浓缩的资产负债表基础上进行项目推证,就可以很容易证明各种净流量之间不同编制基础净流量之间的验证,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是设计复合流量表的关键。
从表面上看,复合流量表仅仅是若干单一流量表的简单拼接。实际上,复合现金流量表主要目的是为了同时利用几种编制基础提供多种流量指标,包括提供各种编制基础的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这样可以同时从几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扩大提供会计信息的范围,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种需要。另一方面,复合流量表利用净流量之间相互稽核的关系,使这种看似“简单拼接”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建立在科学平衡基础之上,因此,复合流量表并不是若干单一流量表的简单拼接。显然,复合流量表能够提供更多有用的会计信息。它可以按人们感兴趣的计量标志进行设计与编制,提供多种流量指标。因此,复合流量表的出现,是流量表的一场革新。它预示着流量表及其流量表体系的发展方向。
3.1.3编制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l、现金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具体包括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活期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在现金范围之内,一般不会产生异议。但提前通知金融企业便可以支取的定期存款是否应该包括在现金范围之内?《企业会计制度讲解》是这样解释的:“也许有人会说,即使是定期存款,只要提前通知银行,即可取得现金用于支付,定期存款似乎也应当属于现金的范围。判断现金还是非现金,要看管理部门的意图。当管理部门决定将资金变作定期存款,实际上是进行了一笔投资,即将资金投入定期存款。如果管理部门在存款到期前取回,实际上是投资的收回。所以,定期存款不属于现金。”这一解释认为:提前通知金融企业便可以支取的定期存款是企业的投资,不应该包括在现金范围之内。本文认为这一解释不确切。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企业的定期存款,不管管理当局以何种意图存入金融企业,只要提前通知金融企业便可支取,就说明其支付能力与现金差别不大,就应该视为现金。
2、现金等价物
我国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对现金等价物作出了明确解释,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一,现金等价物的定义不够科学。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n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R峪B)的有关规定,将其定义为“企业持有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一项投资被确认为现金等价物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准则所附《指南》只对其中的“期限较短”作出解释,其他三个条件的具体涵义都未作进一步说明,无疑增加了企业编制报表的难度。
其二,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尤其是企业债券二级市场还未完善,企业债券(包括短期企业债券)的即期变现能力不强,流动性较弱;同时,由于企业间相互拖欠债务的情况严重,许多企业资信状况欠佳,短期企业债券很可能由于发行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力按时足额偿还而存在不能变现的重大风险。所以,企业短期债券投资中的短期企业债券投资,其流动性和安全性一般很难满足现金等价物的要求。《指南》中举例将“可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的三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视为现金等价物。这样举例容易产生误解,因为企业持有三个月到期的短期债券,可能是国库券,也可能是企业债券,对于后者就不一定能满足现金等价物的条件。因此,针对我国目前会计人员中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准则应对现金等价物作出更详尽的解释。在当前至少应剔除掉短期企业债券一项,这便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具体操作,又可在一定程序上提高现金流量表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其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现金流量表准则将现金等价物定义为“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价值变动风险小的投资”,意味着企业现有资产中只有符合“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己知金额、价值变动风险小”特点的“投资”才有可能是现金等价物,其他各类资产,即使符合现金等价物的四个特点,也不可能成其为现金等价物。我国以为现金等价物的核心应该是“支付能力大小,可否视为现金”,而不在于其是否是“投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看重其实际变现能力,不应过多拘泥于形式。
3.2现金流量表项目分类
3.2.1现金流量表分类原则
1、必须符合现金流量的规律和特点
现金流量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和特性。这些规律和特性是不同国家、地区、企业的现金流量所共有的,也是现金流量分类的根本出发点。同时,受不同国家(地区)的特定情况和不同企业生产经营的性质、特点的影响,其现金流量又必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顾及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使现金流量分类更符合各国、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也是现金流量分类所不可忽视的。
2、必须符合经济管理对现金流量信息的要求
对现金流量进行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归集、提供现金流量信息。那么经济管理对企业现金流量信息的要求如何,哪些方面的应该详细,哪些方面的可以粗略,是进行现金流量分类必须始终顾及的因素之一。
3、必须坚持相关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相关性要求现金流量的分类必须符合现金流量的规律和特点,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但此并不意味着当现金流量本身或管理对现金流量的要求稍有变化,就随时调整或改变分类。保持分类相对稳定,以使前后各期的现会流量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也非常重要。
4、必须做到现金流量分类的周延性与互斥性的统一
周延性是指集合全部分类,能全面、完整地覆盖企业的现金流量,无任何遗漏;互斥性是指各类别之间的界限分明,无交叉重叠,模棱两可的现象。周延性和互斥性是现金流量分类的基本质量要求,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
3.2.2影响现金流量分类因素
l、会计方法的选择对现金流量分类的影响
现金流量表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编制出来的。会计方法的选择,一般不会对企业净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但是有可能引起现金流量分类的变化。也就是说,同一经济业务由于采用的会计方法不同,可能引起各类现金流量的此增彼减,从而影响各类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
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一个重要原则。会计准则对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问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支出由于其产生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所以对该类支出是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仍会有争议。同一项支出如果将其资本化,将减少现金支出期间的投资现金净流入量;相反,如果将其费用化,会导致支出期间的经营现金流量减少,这样将其费用化的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就会小于将其资本化的企业。所以在分析两个规模相当的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时,必须对其支出的资本化政策进行比较,并予以调整到相同的比较水平。
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现行的会计准则对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采取不同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在融资租赁的方式下,承租企业在接到租赁资产时予以确认入账,并视同自有资产进行折旧,而在经营租赁方式下则不予入账。对同一租赁如果采用不同的租赁方式并不影响企业总的净现金流量,因为每期支付的租金是一定的,但是租赁方式的不同将引起经营现金流量和筹资现金流量的此增彼减。
虽然我国财务制度对融资租赁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可以对相同的租赁业务选择不同的租赁方式、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因此,在分析不同公司的现金流量表时,应该关注其采用的租赁方式对现金流量分类的影响,并将它们调整到相同的比较起点。
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我国现金流量表准则将权益性投资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划入投资现金流量。因此,对于子公司的投资,如果母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而未将其纳入报表合并范围,那么母公司从子公司分得的现会股利,属控股集团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反之,如果对其纳入合并范围,那么母公司收到的现金股利与子公司分发给母公司的现金股利相抵消,子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并入合并现金流量表,使集团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增加。
2、非经营活动对现全流量分类的影响
有些不经常发生或者性质特殊的非经营活动,其现金流量的归类,对各类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也有一定影响,为了准确地评价和预测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我们应对这些特殊经济业务对现金流量分类的影响进行调整。
3、出售(转让)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的出售,是指企业将其应收账款出售给第三方(如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以筹集资金的行为。当应收账款的出售作为销售处理时,该项业务减少了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同时增加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但是,大多数应收账款的出售都提供给购买者在收不回账款时对出售者的追索权,所以从经济实质上说,应收款账的出售实际上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作抵押的抵押贷款,并不是真正的销售。因此,在分析现金流量表时,应该利用报表附注信息对企业的应收账款销售业务进行调整,即用期末已出售而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增加额,将现金流量从经营活动调整到筹资活动(如果是减少额,则调整方向相反)。
3.2.3现金流量项目分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准则将企业现金流量划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大类。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没有重视“分配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配活动是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分法”下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仅将现金流量分为三大类,将企业分配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散于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反映,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观性。现金流量信息具有众多的使用者,不同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和用途。
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出发点是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服务。作为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他们需要通过现金流量信息去发现证券的价格。现金流量报告应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评估股利或利息的现金收入,以及证券或信用销售、即期或远期收益金额计算、时间选择与不确定性分析等。这就要求现金流量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所谓相关的现金流量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靠的现金流量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对可能影响证券价格的现金流量信息进行连续性披露和前瞻性披露。
事实上,我国会计准则确定的三类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别较大。政府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需要的是较笼统的统计数据、汇总数据;国家税收的需要与会计目标有很多区别,为应付税收而设计的会计体系是满足不了其他使用者的需要的。企业管理当局需要的会计信息千差万别,主要是为内部考核服务;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投资、借贷的需要,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揭示企业的投资价值和经营风险。根据前两类用户制定的会计体系明显有别于根据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会计体系。而我们在根据这些复合目的制定会计准则时,未充分了解每类用户的需求差异,尤其是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而仅仅是将其他国家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设计的会计概念和会计体系借鉴过来,形成了现在会计准则多重目标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由此造成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协调,满足不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为此,笔者建议在现金流量表中增添“分配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由此形成“四分法”,并将分配活动定义为:企业与相关经济主体由分配关系引起的各种经济活动。
2、“经济活动”定义不清。我国现金流量表准则中经营活动指的是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这种解释难以对实务工作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产、供、销等日常营业活动,一般来说其对应的非现金科目会涉及到流动资产(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和短期投资除外)、大部分的流动负债和损益类科目。故应将经营活动理解为与企业当期损益相关的产品生产、购货、销货以及提供劳务的各种交易和事项。
3、对各项税费的处理不当。“三分法”下将各项税费的(耕地占用税除外)支付和返还会全部归为经营活动,而从企业的纳税项目(所得税、流转税和计人成本的税)来看,一些税费的产生并不仅受经营活动影响,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如所得税。针对企业面言,所得税是一项费用,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是在企业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的结果。对于利润总额,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利润总额二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减投资损失)+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显然所得税的确定不仅仅是经营所得产生,而且与筹资与投资所得亦相关联。可以看出,将所得税交纳产生的现金支出全归为经营活动有违“配比原则”,不能客观表达企业的真实情况。笔者从企业与国家间财务关系角度出山发,认为企业交纳各种税款是政府依据管理者特殊身份无偿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从而将各种税费交纳和返还归为“分配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4、对“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处理不当。“三分法”下将该项目归为经营活动,而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激励理论的发展,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远已超越“维持正常经营活动”这一范畴。并且,“三分法”下将企业支付给离退休人员费用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反映。实际上,这类现金支付对象是不再参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人员,不应该归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笔者从企业与职工间财务关系出发,认为职工是企业的劳动者,他们以自身提供劳动作为依据参与企业分配,离退休人员以自身曾为企业提供劳动和创造价值为依据参与企业分配,从而应将这两部分现金流出归为“分配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5、利息和股利。对于除金融机构之外的其他企业,是否将已付及已收的利息和股利作为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将其划归为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因为它们会影响企业的净损益;将其划归为来自筹资及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因为它们可以被分别视为筹资成木或者投资回报。
我国则将已收利息和股利归入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将已付利息和股利归入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FAsB的做法在美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FASB之所以坚持这么做主要是基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该尽可能地包括那此对决定净利润有影响的项目,以便于理解净利润与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的差异这一目的。但是,FAsB的这种分类方法导致了同一类别的现金流量不能在同一类别中反映,而对不同类别的现金流量又在同一类别中反映,显然违背了财务报告的一般原则。而且,美国已经发现有此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已经受到利息支出和利息收入的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f日1泽昭人滨本明著冯芳译.现金流量.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加
2|(美)FIⅫl【l如J.P】ewa,Jf.Geo喀e zFfjedlDb著.李桂荣译.全面理解现金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杜1999.10.
3.王又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分析与评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1一E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7.
5庄恩岳主编冲外会计准则比较.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10.
6.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翻译.国际会计准则200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7.
7.王世定、李海军主译,许听执行副主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137号)中册一b京: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2.
8.林勇峰.现金流动制会计_E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_3.
9.何金耿股权控制、现金流量与公司投资与证券2002-3.
10.程舂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0.12.
11.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12.林志军,葛家澍,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3.沈烈,现金流量表理论与实务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4.(美)查尔斯·吉布森著,马英麟等译财务报告分析一利用财务会计报表(第八版),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
15.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1.6.
16.(美)威廉·H·比弗著,薛云奎主译,财务呈报—会计革命,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7.
17.美)Fs·亨德里克森著陈今池编译会计理论,会计研究1981.03.
18.中国证券网,会计信息披露的十大破绽,中华财会网Owwe521.c0Ⅱ1)2003一03.17.
19.郭道扬,20世纪中国的会计改革,中华财会网(ⅥMme521.com)2002-0l-11.
20.李波,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中华财会网(Ⅳww.e521.com)2003.03-03.
21.葛家澎,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2000.12.
22.于振亭,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财会月刊2001.04.
23.陈共荣,刘应文,对儿个常用现金流量指标的质疑,财会月刊2002.9.
24.刘启亮,张庆昌,朱炯。企业投资中心业绩评价研究,财会月刊2002.3.
25周浪波,收益质量及其评价探微,财会月刊2002.10.
26.晏静.裘益政.两种财务分析体系的对比,财务会计与导刊2002.5.
27.徐经长,唐圣林,现金流量指标分析体系的局限性探析,财贸研究2002.3.
28.吉玲,对现金流量的分析.现代会计2002.1.
29.张善炜,葛树明,谈现金流量表分析,商业会计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