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图得知,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并不乐观,账款能全额回收的少之又少,且回收期较长,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就越不健康。
通过这些图表数据的分析,我发现该企业应收账款核算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如下:
1.应收账款管理责职不明
该企业的应收账款主要由业务部门来负责管理,这种模式下容易造成应收账款回收缓慢,没有和财务密切的沟通下在进行管理时也不能进行严格的追踪监督。当款项无法收回时,业务部门和财务部会互相推卸责任
2.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完善
公司内部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来管理,业务部门在赊销的时候缺乏一个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制度来指引,对赊销对象信用生产不严,有时候甚至凭个人经验或者个人感情来进行赊销。
3.企业内部销售人员素质不高
因为企业在高速发展阶段,有些业务人员甚至为了追求高报酬,忽视了对客户的审查,导致企业的虚假利润增加,增加了企业的风险。而催款的一项非常麻烦的工作,又没有员工积极的催收,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沉淀。
这些些问题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企业的主要业务收入来自服装市场,在宁波服装行业存在着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服装市场为了其市场占有率,势必要增加优惠折扣,吸引商家来购买。虽然企业是一家生产力高的优质商家,但是购买的商家还是以个体户为主,个体户资金有限,所以企业不得不用赊销或优惠折扣来挽留客户。
2.有些合作商家长期未归还债务,同时企业催收不力。
3.有部分客户经理徇私违规为客户赊账。
4.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对于逾期的应收账款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措施
这些情况使得企业的营业周期延长,导致企业现金短缺,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因此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必需的。
对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建议
(一)尽量减少应收账款的产生
1. 制定一个合理的信用期限
如表一所示,应收账款产生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大。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的产生。制定一个合理的信用期限,信用期限是单位允许客户赊账的最长时间。信用期限过短,对客户的吸引力不足;信用期限过长,在短时间内会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但过长的信用期限会使得收益被逐渐增加的各项成本抵消,对于市场中大量的个体经营户,如果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因经营不善导致亏损或者倒闭,因为信用期限过长,会导致他们恶意失踪,让企业找不到他们,这可能造成利润的损失。
2. 做好客户的信用调查,制定适当的信用标准
企业内部销售人员素质不高,为追求高利润,忽略了客户有信用。信用标准是指客户获得企业信用必备的条件。单位在对客户制定信用标准前,应对其进行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详细的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制定出一个可行的信用评估,进而制定适当的信用标准。
(二)加强企业内控制度
1.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根据对员工的调查 ,发现员工对应收账款的关注不高。应收账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以企业规章制度形式将责任确定下来,通过规章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明确其工作内容,保证权力和责任的确定,做到各司其职。对未按照工作流程造成的的应收账款和坏账,要明确责任。
2.完善绩效考核
不断加强绩效考核,对于业务部门,不光要鼓励员工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收入,还应将应收账款纳入员工的考核办法中。员工要对自己负责的应收账款进行积极的催收,对于催收情况良好的员工发放奖金,对于催收不力的进行一定的惩罚。
3. 加强合同的管理
为避免纠纷,双方应签订详细的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必须严格执行。合同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应收账款的收同,减少损失。合同的内容和手续应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延期付款期限,收款期限,违约责任等情况应明确。
4. 定期整理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应定期与对方核对,通过核对可以检查应收账款是否同对方一致,是否存在作假,从而减少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对已有的应收账款应定期整理,同时积极走访客户,了解客户情况和应收账款的变化。对于到期的应收账款应及时催收,不能收回的款项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和相关负责人报告。同时对长期未能收回的,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五、结束语
通过对宁波越潮服饰有限公司的研究,了解到由于收款时间的不同、制度的不健全、信用等问题影响到该企业的应收账款,使得存在部份逾期应收账款。通过对该企业应收账款存在问题的研究,对企业存在的应收账款管理提出了新的意见。所以该企业想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减少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不断地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建立一套完善地科学体系,从而促进其快速、健康、稳健、持续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袁秀兰,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会计之友,2005
2、王玉林,强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几点思考.经济师,2002
3、邢新,王化成.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生版社,2005
4、陈斯雯. 企业赊销管理与账款追收.经济科学出版. 2007.4
5、雷雯. 应收账款管理、催改、回款与客户关系维护.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6、方斌.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若干建议.财务与会计.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