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 软起动装置的选用
根据以上各种软起动装置的原理及性能,依据我国煤矿井下长运距、大运量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工作特点,结合我厂多年生产带式输送机配套软起动装置的经验,软起动装置的选型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考虑输送机的工作重要性:当输送机工作场所十分重要时,如主运输输送机,应重点考虑可靠性配置,可采用进口CST可控起动装置,但价格较高。(2)考虑输送机长度及运量大小:运距长、运量大则起动动载荷就大,可选用起动精度高,软启动效果好的软起动,如液粘软起动、CST等,可以有效降低胶带强度;否则,对运距短、运量小的输送机,可选用刚性联轴器(驱动功率小于45千瓦)、普通液力偶合器或调压型电气软起动;对运距、运量中等,驱动载荷适中的输送机,一般选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使用维护较简单,且价格也适中。(3)输送机带速:当输送机带速高时,应选用软起动性能较好的软起动,根据以上第二条动载荷大小,优先选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液粘软起动和CST。(4)考虑输送机经济性,性能要求越好,投资价格越高。一般情况应优先选用普通液力偶合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液粘软起动和CST。
综合考虑以上分析,结合本台带式输送机的自身特性,我们决定采用 YOTCK560型调速型液力偶合器,YOTCK560型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传递功率155-360 kW。
4.9 拉紧装置
拉紧装置是带式输送机必不可少的部件,具有以下四个主要作用:
①保证输送带有足够的张力,防止打滑;
②保证输送带各点的张力不低于一定值,以防止输送带在托辊间因过分松弛而引起撒料和增加运动阻力;
③补偿带的塑性伸长和过渡工况下弹性伸长的变化;
④为输送带重新接头提供必要的行程。
4.9.1 张紧位置的确定
从布置示意图中可知,拉紧装置设于回程机尾(高点)倾斜坡段,驱动滚筒入点处,此位置布置张紧装置优点是离驱动装置近,便于实现集中控制,但缺点是张紧力大:根据输送机张紧位置的确定原则,一般布置在张紧力最小处,也可将张紧装置布置在机头处,缺点是离驱动装置远,张紧力传递慢,满载起动时易出现打滑,控制困难。
4.9.2 拉紧力及拉紧形成的计算
(1)拉紧力的计算
根据4.5.5各点张力计算结果,且拉紧力大小需满足任何工况要求,根据以上设计计算可得:PH=425644N
(2)拉紧行程的计算
计算拉紧行程的公式如下:
ΔL=KL+(1~2)B
式中 ΔL—拉紧行程,m;
L—输送带长度,m;
B—带宽,m;
K—伸长系数,钢丝绳芯带取0.002。
ΔL =0.002×3005+1.5×1.2=7.81m
考虑其他因素,取ΔL=20m。
4.9.3 拉紧装置选择
带式输送机上采用的拉紧装置有固定绞车式拉紧、重锤拉紧和自动拉紧三种形式。比较三种方式可知:
(1)固定绞车式拉紧装置的拉紧滚筒在带式输送机运转过程中位置是固定的,这种拉紧方式结构简单、紧凑、对污染不敏感,工作可靠,拉紧行程长,调整方便;缺点是输送机运转过程中由于输送带的弹性变形和塑性伸长引起的张降低,可能导致输送带在滚筒上打滑。
(2)重锤拉紧装置是利用重锤的重量产生拉紧力,并保证输送带在各种工况下有恒定的拉紧力,可以自动补偿由于温度改变和磨损而引起输送带的伸长变化。该种装置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维护量小,是一种经济较理想和拉紧装置,特别适用于固定带式输送机,但该装置占用空间较大,工作拉紧力不能自动调整且拉紧行程有限。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分为重锤垂直拉紧装置和重锤车式拉紧装置等。
(3)自动拉紧装置是一种在输送机工作中能按一定的要求自动调节拉紧力的拉紧装置。它使输送带具有合理的张力,自动补偿输送带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尤其是在起动时可以增大拉紧,防止起动过程中输送带打滑,正常工作时,减小拉紧力,保证输送带的安全性。
本机是具有输送距离长,输送带较大,由于倾角较小,采用重锤拉紧难以控制拉紧力,同时拉紧设计占用空间大,成本也较大,用其它拉紧方式拉紧行程难以保证,综合考虑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和经济性,选用液压自动拉紧装置拉紧方式。
5 结论
从上述设计计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该机线路长,运量较大,并存在多个变坡段,既又下坡、水平段、又有上坡段,实际运行工况较复杂。在重点讨论最大电动状态、最大发电状态下输送机特性时,驱动滚筒出力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虽是下运输送机,但其电动工况下滚筒的受力情况极差,如按发电时的受力计算,则不能满足摩擦条件,这意味着电动状态下输送机要打滑。为兼顾二者,则要作出一些必要的牺牲,如增大拉紧力,这将导致输送带等级增高,使投资费用大大提高。若仍按满载时计算,可能会给现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也是此类输送机设计中容易出问题的原因。反之,该种输送机的工况应属不利工况,除非生产现场条件无法改变,建议尽量不要将输送机线路布置成类似形式。
由于该机的特殊工况,同时可控制动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长距离、大运量输送机工作在电动状态下普通型软起动装置无法满足要求,必须设置可控软起动装置,否则将会使起车加速度过大,造成输送带断带等事故,同时对各组成部分造成较大的冲击。
本设计的优点是根据实际例子,设计出适合于实际生产应用的输送机,主要突出在变坡设计上,通过不同的实际地形,设计出适合生产需要的变坡。
但是本文在自动化和安全细节上的考虑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是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完善。
致 谢
本文是在赵丽琴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在文档期间,导师在文档研究方面和设计过程中给予悉心指导,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导师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惜时如金的工作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本人,使学生受益匪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也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各级领导、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时间的仓促,文档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教授批评、指正,再次表示感谢。
参 考 文 献
[1] 赵玉文,李云海.带式输送机的现状线装与发展趋势.煤矿机械,2004年第4期:1~3
[2] 于学谦.矿山运输机械,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
[3] 陈泽宏.矿山运输机械,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2年
[4] 王海宁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12/13/13
免费资料文档--普通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文档(十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