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生产各步骤成本比较
当注塑零件从注射机中脱出时,应立即准备装配,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处理。如果需要进行后处理,总体塑料成本则经常可会相等于金属成本。见图1-10
图1-10
设计决定生产成本
壁厚的增加并不总能增大强度,却意味着生产和原料成本的增加。
半结晶性热塑性塑料在 固化时容积会有很大收缩。在保压阶段,这种收缩必须由连续的熔融进料来补偿。每毫米壁厚的保压时间大约为:
聚甲醛树脂:8秒
非增强聚酰胺66:4-5秒
增强聚酰胺66:2-3秒(用于高达3毫米壁厚)
典型应用举例
金属设计必须进行机械加工,并经常通过许多装配环节,才能完成单一部件,与之相反,塑料加工科技则能提供可观的成本节约机会。
图1-11
图1-11中,牵引棒、弹簧、锯齿、卡扣和轴承都为一次注射成型。而同样的金属设计则需要不少于5个独立元件来组装,并且当轴杆与活塞连接时,还需要润滑。实际上,在这一环节使用聚甲醛树脂便可以不用另加润滑剂。
图1-12
图1-12中所示的电线缆扣设计中是将卡扣配合活接铰的设计,将生产成本降低及令装配更容易,若使用比较脆性材料,则可用另一卡扣来取替活接铰设计便可。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有必要规定模腔的设计。他要决定顶出装置和所需模具活动块的数量。通过巧妙的排列,可以用模芯来代替活动块。
4)然而对于品质部来说,模具的质量检测由为重要。它的一些标准如下:
模具外观
1.安装有方向要求的模具是否在前模板或后模上用箭头标明安装方向,箭头旁应有“UP”字样,箭头和文字均用漏板喷黄色漆,字高50mm。
2 模架表面是否有凹坑、锈迹,多余不用的吊环、进出水、气、油孔等及其他影响外观的缺陷。
3 模架各板是否都有大于1.5mm的倒角。
4.模具是否便于吊装、运输,吊装时不得拆卸模具零部件(油缸除外需单独包装)。吊环与水嘴、油缸、预复位杆等干涉,可以更改吊环孔位置。
5.每个重量超过10KG的模具零部件是否有合适的吊环孔,如没有,也需有相应措施保证零部件拆卸安装方便。吊环大小和吊环孔位置按相关企业标准设计。
6.吊环是否能旋到底,吊装平衡。
7 顶杆、顶块等顶出机构如与滑块等干涉,是否有强制预复位机构,顶板有复位行程开关。
9 油缸抽芯、顶出是否有行程开关控制,安装可靠。
10.模具分油器是否固定可靠。
11 连接分油器与油缸的油管是否用胶管,接头用标准件。
12 顶针板丁是否有垃圾钉。
13 模具撑头面积是否为方腿间后模板面积的25%—30%。
14 撑头是否比模腿高出0.05—0.15mm,并不与顶出孔干涉。
15 锁模器是否安装可靠,有定位销,对称安装,不少于4个(小模具可2个)。
16 三板模前模板与水口板之间是否有弹簧,以辅助开模。
17 大型模具所有零配件安装完毕,合模是否有干涉的地方。
18 如注塑机采用延伸喷嘴,定位圈内部是否有足够大的空间,以保证标准的注塑机加长喷嘴带加热圈可以伸入。
19 所有斜顶是否都可以从一个通过底板和顶针底板的且其角度与斜顶角度一致的孔拆卸。
20 螺丝安装孔底面是否为平面。
21 M12(含M12)以上的螺丝是否为进口螺丝(12.9级)。
顶出复位、抽插芯、取件 1 顶出时是否顺畅、无卡滞、无异响。
22 斜顶是否表面抛光,斜顶面低于型芯面0.1—0.15mm。
23.斜顶是否有导滑槽,材料为锡青铜,内置在后模模架内,用螺丝固定,定位销定位。
24 顶杆端面是否低于型芯面0-0.1mm。
25 滑动部件是否有油槽(顶杆除外),表面进行氮化处理,硬度HV700。(大型滑块按客户要求)。
26 所有顶杆是否有止转定位,按企业标准的三种定位方式,并有编号。
27 顶针板复位是否到底。
28 顶出距离是否用限位块进行限位,限位材料为45#钢,不能用螺丝代替,底面须平整。
29 复位弹簧是否选用标准件,两端不打磨、割断。
30 复位弹簧安装孔底面是否为平底,安装孔直径比弹簧大5mm。
6)检验项目
1.顶出复位、抽插芯、取件 11 直径超过¢20mm的弹簧内部是否有导向杆,导向杆比弹簧长10—15mm。
2 一般情况下,是否选用短形截面蓝色模具弹簧(轻负荷),重负荷用红色,较轻负荷用黄色。
3 弹簧是否有预压缩量,预压缩量为弹簧总长的10%—15%。
4 斜顶、滑块的压板材料是否为638,氮化硬度为HV700或T8A,淬火处理至HRC50—55。
5 滑块、抽芯是否有行程限位,小滑块限位用弹簧,在弹簧不便安装的情况下可用波子螺丝,油缸抽芯有行程开关。
6 滑块抽芯一般用斜导柱,斜导柱角度是否比滑块锁紧面角度小2—3度。如行程过大可用油缸。
7 如油缸抽芯成型部分有壁厚,油缸是否加自锁机构。
8 斜顶、滑块抽芯成型部分若有筋位、柱等难脱模的结构,是否加反顶机构。
9 大的滑块不能设在模具安装方向的上方,若不能避免,是否加大弹簧或增加数量并加大抽芯距离。
10 滑块高与长的最大比值为1,长度方向尺寸是否为宽度尺寸的1.5倍,高度为宽度的2/3。
11 滑块的滑动配合长度大于滑块方向长度的1.5倍,滑块完成抽芯动作后,保留在滑槽内的长度是否小于滑槽长度的2/3。
12 滑块在每个方向上(特别是左右两侧)的导入角度是否为3—5度,以利研配和防止出现飞边。滑块的滑动距离大于抽芯距2-3mm,斜顶类似。
13 大型滑块(重量超过30KG)导向T形槽,是否用可拆卸的压板。
14 滑块用弹簧限位,若弹簧在里边,弹簧孔是否全出在后模上或滑块上;若弹簧在外边,弹簧固定螺丝是否两头带丝,以便滑块拆卸简单。
15 滑块的滑动距离是否大于抽芯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