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池井点降水设计与施工(二)
2.4.1基坑总涌水量估算
因旋流沉淀池需下沉至-16.3m,地下水位埋深-1.0m,按水位降至刃脚下0.5m考虑,含水层厚度15.8m。施工手册提供的含水层渗透系数K=0.1m/d或0.0001cm/s;S为井群中心点水位降深(m),取将水位降至刃脚底以下0.5m,即16.3+0.5-1=15.8m(地表的地下水水位为-1.0m);含水层主要为-1.0m~-26.0m粉质粘土及粉土层,含水层厚度25m。
2.4.1.1基坑涌水量估算
基坑属于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基坑,且基坑远离边界。
其中 Q──基坑涌水量;
k──渗透系数,k=0.10;
H──潜水含水层厚度,H=25.00m;
S──基坑水位降深,S=15.80m;
R──降水影响半径,49.96m;
r0──基坑等效半径,r0=15.08m;基坑近似按矩形计算,a为基坑长边,b为基坑短边,a、b取值见图1。
基坑涌水量 Q=116.28m3/d
2.4.1.2井点数的确定
选各井降深=20m,当n=15口井时,每口井流量(引用半径R0=R+r0,rw为无砂渗管半径):
8.02m3/d
设计15口井总出水量Q'=nq=120.3m3/d
因此>Q,可见当n=15口井时已满足设计要求。考虑备用井5口,设计井点数为20口,后因场地原因增加2口井,实际井点数为22口。井点沿基坑周边均匀布置,由于受场地条件限制,部分井位适当调整,具体井位见图1。
2.5降水实施
2.5.1管井施工
管井采用SPC-300型黄河钻机施工,孔径φ700mm,泥浆护壁,正循环钻进,钻至设计孔深后,换浆,然后下入井管,采用φ400mm无砂渗管,井深30m。下管结束后,井管与孔壁间回填1~3mm规格石屑。成井后,采用机械洗井。
现场实际管井井点示意图见图1: 2.5.2降水实施
降水井内采用潜水泵抽水。降水实施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
2.5.2.1第一节沉井制作及下沉阶段
根据旋流沉淀池及旋流池泵房的位置,先将自然地坪放坡大开挖至-3.5m,沉井在大开挖的坑底进行制作。在土方开挖的前一周开始进行降排水工作,降水工作持续进行不间断。经过对各降水井点监测,发现井点出水量偏小,井点水位下降速度较慢,管井不同程度的有流砂拥堵管井影响潜水泵抽水,井点抽出的水质浑浊,有大量的粉砂被带出,地下水位停滞在-9m左右不再下降。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虽然我们采用了无砂渗管,管壁外侧回填石屑,但是-8.0m以下粉质粘土及粉土遇水分离出细小的粉砂,粉砂淤积,造成管井的实际有效深度大大减少,同时多口管井潜水泵多次被流砂掩埋无法使用,影响管井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影响降水速度。
2、周围钢筋混凝土管桩施工与降水管井施工同时进行,其打桩振动力加剧了泥沙涌向管井,造成管井淤积,因此抽水过程中水质浑浊,大量粉砂被带出。
3、井点施工过程中回填石屑质量不佳,所留空隙较大,造成粉砂及泥浆能很轻易进入管井内,阻塞潜水泵,淤积深井,造成多个水泵及7口深井报废
4、降水环节脱节,降水井打设完成后,降水工作要保持连续性,而我们检查时发现,工人在抽水过程中多次违反要求,责任心不强,多次出现长时间停泵现象。井点降水原理是井点持续抽水,使井点周围形成一个稳定的漏斗形状的水面,一旦停止抽水,水面即可回复到原水位线上,同时可能造成暗流冲积泥沙淤积在深井周围,加速深井泥沙的淤积。
针对以上情况,为加快降水速度,保证沉井顺利下沉,采取以下措施:
1、在已报废的深井旁重新补打降水井。
2、对现有的深井重新机械洗井,确保深井的有效深度。
3、加强观测,加强检查及对工人的责任心教育,强调降水工作的重要性,保证电路、水泵本身不出问题以维持降水工作持续进行。
旋流池井点降水设计与施工(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