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周边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道密集,基坑开挖时需进行有效保护。
(2) 施工场地狭小,整个工程地下室外墙与围墙最大距离仅为2.5m,可利用的材料堆放场地非常有限。
(3) II区(地下室、消防水池)东侧为松散土,很不稳定,开挖时容易塌方。
针对上述II区施工时所面临的问题,工程采用了顺、逆作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案。II区先正作施工人工挖孔桩、负三层柱、负二层和负一层框架结构。然后回填II区东侧土体,开挖负三层土体,逆作施工该层挡墙。最后施工消防水池底板和侧壁。建立起来的II区框架结构能有效地限制II区东侧土体变形,保护周边已有建筑物的安全。同时,II区顶板也可作为I区施工材料的临时堆放场地。
3 II区逆作法施工
3.1 II区简介
在重钢院综合楼工程中,13-15线(见图1)之间的II区为三层地下室。II区基坑北、东、南方向的支护形式分别为排桩、人工挖孔桩和混凝土喷锚支护,西侧为后浇带。图2给出了施工前15线两侧的土体分布情况,该部分土体为放坡形式的松散土,坡顶位于拟建地下室负三层顶板下方约1.8m位置处。该部分的土体很不稳定,容易滑坡、塌方,影响临近建筑物的安全。决定对II区地下室采用正、逆作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案。
图2 15线剖面图
Fig. 2 Profile of the 15th axis
3.2 施工过程
II区地下室的逆作法施工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地下室框架结构的正作施工和负三层挡墙的逆作法施工。
地下室框架结构的正作施工过程如图3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1) 如图3(a)所示,施工14、15线人工挖孔桩、柱基及负三层的柱、梁和板。
(2) 如图3(b)所示,施工负二层柱、梁、板和挡墙。
(3) 如图3(c)所示,施工负一层柱、梁、板和挡墙,并将挡墙外侧土体回填。
需要指出,在上述施工过程中,未对负三层下方的土体进行开挖,也未施工该层挡墙。另外,在负一层框架结构施工完毕,暂不拆除支撑体系,将其顶板作为I区材料的临时堆放场地。
图3 地下室框架结构的施工
Fig. 3 Construction of basement frame structure
当地下室框架结构施工完成之后,即可拆除负三层模板支撑体系,进行该层挡墙的逆作法施工。图4给出了负三层挡墙的逆作法施工过程。由于该层挡墙高度较大(5.2m),见图4(b),决定分为两段,自上而下竖向施工,每段高度2.6m。
图4 负三层挡墙的逆作法施工
Fig. 4 Reverse construction of retaining wall on the third underground layer
第一段挡墙施工时,先将土体向下开挖0.8m,如图4(a)所示。受场地及空间条件限制,此部分土方开挖只能采取人工挖掘方式,塔吊辅助运输。在土体开挖过程中,为防止挡墙外侧土体局部塌方,在挡墙外侧砌筑240mm砖墙(见图4),作为挡墙的外膜,内侧采用木模板单侧支模。
第二段挡墙施工时,将土体向下开挖2.6m,选用小型挖机,配以人工清土,塔吊吊运。与第一段挡墙相同,采用砖模作为第二段挡墙的外膜,内侧仍采用木模板单侧支模。浇筑第二段挡墙混凝土时,由于挡墙上方没有下料口,必须从内侧下料,如图4(b)所示。下料口应超出混凝土接茬面100mm,新浇筑的混凝土应与下料口平齐,并保证混凝土收缩后接茬严密。拆模后,及时将突出混凝土凿除,并将表面清理干净。挡墙施工结束后,即可进行负三层的条基、消防水池底板及侧壁的施工。
3.3 防水措施
II区负三层为消防水池,应重点关注其防渗防漏措施。由于该层采用逆作法施工,即先施工挖孔桩、框架结构和该层挡墙,后施工消防水池的底板和侧壁,导致消防水池的底板、侧壁与挖孔桩、框架柱之间出现施工缝。这些施工缝均无法按照常规作法埋设钢板止水带,给整个消防水池的防渗防漏带来极大隐患。为保证消防水池施工缝和钢板止水带的连续性,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预留连接钢筋、新增混凝土墙体和合理设置施工缝等方式加以解决。图5给出了新增墙体位置和钢板止水带的布置图。
图5 防渗漏措施 逆作法在重钢院综合楼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