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等待”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刘建敏
【内容摘要】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动,但我们的课堂过于追求轰轰烈烈,操之过急,课堂教学失之浮躁,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等能力的提高。由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妨慢些走,“慢”其实质是等待。那么该在何时情形须耐心等待呢?一、静心默读之时;二、“不愤”“不悱”之时;三、扰乱争执之时;四、“小荷才露”之时。如若语文教师灵活运用“等待”这种教学策略,必能创造出一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和谐生辉的亮丽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耐心、等待、静心、思考
不知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老师,连续不断地发问,喋喋不休地讲述。学生,琅琅不息地读书,叽叽喳喳地交流。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却鲜有了学生凝神静默的时刻,鲜有了学生沉思冥想的时刻,真可谓“灵动”有余,而“沉静”不足。其实:有些课堂发问是有深度和难度的,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有些课文朗读讨论费时无效的,需要学生静下心来默读冥想。不等学生看书,不待学生思考,就让他们读书、回答、讨论,无异于让无本之木长成参天大树,使无源之水汇成浩荡江河,其结果可想而知。由此,我们的语文教师不应在课堂上过于轰轰烈烈、操之过急,越俎代庖,使课堂教学失之浮躁。曾看过这样一段话:你听过交响乐吗?它像一首叙事诗,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它起伏跌宕,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给人无限遐想。我常被其中旋律的变化着迷:往往,这一段音乐悠扬徐缓,如清风拂起涟漪,然而,霎那间,音乐走向高潮,有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原来前面的那段低吟徘徊只是为了作一个铺垫,它在积蓄着能量,等待时机喷涌而出。这段话让我联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联想到我们的阅读教学。阅读是需要思考的,思考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等待的。音乐注重讲究艺术,语文也注重讲究艺术。艺术间的规律是相通的,“等待”就是一种艺术。我斗胆向我们的同仁们进一言:老师在课堂上不妨请慢些走,再慢些走。“慢”表面好像是拖沓,其实本质是等待,积蓄能量,等待喷发。等待是学生语言、思维、精神蜕变的过程。等待,也许会让眼前一亮。等待之后,可能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语文教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等待!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该等待时就等待”。使课堂在等待中真实,因等待而精彩。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在何时情形运用这些“等待”呢?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体验浅谈以下几点:
一、静心默读之时——等待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现教师总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齐读、大声读,再讨论,而让学生静心默读的时间却非常少,甚至一堂课下来,学生完全没有默读的机会,这样的一堂课看似十分活跃,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就会发现表面活跃的气氛下:掩藏着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思维没有得到发展。动起来的课堂中为何这样?是老师忽视了教学中的“静——等待”,没有了动静的结合,没有老师在课堂上的静心等待,没有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静心默读,没有给予学生一个安静的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的心灵怎会与作品很好地发生撞击呢?他们的思维怎会跨跃时空与作者很好的对话呢?学语文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需要学生与作品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时代的对话。假若老师留给学生一个静的空间,一个等待的空间,去默读、去回想。那么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观察到你的学生或是颔首点头,或是浅笑低吟,或是心潮澎湃,可以说他们真地悟出了东西,真地读懂了文章。这就是静心默读之美,这就是等待之美,我们语文教师何尝不愿看到这一幕!
例如: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的《蜡烛》一文时,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特别是作者在事件感人的因素上进行了着力地描写。分别是: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进行了着力描写,从而造成了感人的效果。学习这样的文章,你就不能只想到也是马不停蹄地大声朗读、回答、讨论。教这篇文章教师完全可以采用静心默读,完全可以在等待中让学生自己慢慢用心去领悟文章的感人之处。如文中对炮火的描写中,作者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如果你让学生静心默读此处的描写,那么学生可能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牵动学生的心了。再如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这样地细化,让学生默读,在默读中学生会感受到这情景仿佛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特别感人肺腑。默读之中,学生也许心潮澎湃,也许泪光莹莹,也许为之一颤……这就是静心默读之美,这就是静心等待之美。没有老师的等待,哪有心灵的对话,收获的丰硕!
二、“不愤”“不悱”之时——等待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体会。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大多没有反应,静寂无声,教师就有点惶恐,以为是教学上的失败。因此,为了避开这样的冷场出现,很多教师要么充分利用自己主导的角色,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解、剖析,换一种方式重新提问,再进行教学,还自认为是“教学机智”。要么,急不可耐点一两个自认为能回答的学生,立马交流,还不时加以引导、点拨,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实际上,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大可不必心慌,不妨有几分淡定的气质,须知这正是学生“不愤”、“不悱”之时,也就是学生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此时,我们唯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让他们有足够时间潜心阅读并深入思考,学生触摸文本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去设身处地的想象,去细心体会揣摩。表面上鸦雀无声地教室,实则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长达几分钟的静心思考,看似因教学流程的停滞而显得死气沉沉,实则涌动着思辨的激流。等了一会儿,大珠小珠落玉盘——高潮来了。
譬如:上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时,我尝试这样的教法: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利用“孔乙己是一个________的人”句式先来初步感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读完,学生发表了一些粗浅的感受后就没什么动静了。于是我启发学生再读课文,并找出文中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和暗含“半”字的内容,再来看看孔乙己有着怎样的人生。这样的一个重磅问题抛出后,教室里一片沉寂,静寂无声,但别急,我们分明能感觉到学生思维在涌动。经过一番静心等待后,学生一个个举起了手,逐渐地,学生感知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如:1、苦读半辈子,结果却连半个秀才也同有捞到。2、说起话来,白一半, 文一半, 说话半懂不懂。3、姓名取之于“上大人孔乙已”这半懂不懂的话,4、喝酒,短衣主顾站着, 长衫主顾坐着,而孔乙已却“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两种主顾的身份各一半。5、替人抄书时,结果是“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做事一半,工作半途而废。6、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成了半个人。7、孔乙已死了,留下一半在掌柜的粉板上(欠十九个钱),肉体的一半死了,安息了,灵魂的一半却还继续留在人世间受人嘲弄,受人侮辱……在静心梳理、静心等待的基础上,学生逐步深入,体会到孔乙己人性中可悲的一面,人生中悲惨的一面,而且深挖出的孔乙已的思想灵魂,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等待使课堂上有了不可预约的精彩。是老师的等待,让学生对人物的把握更深刻,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了,老师的等待让语文课做到了“宁静中的深刻”,“等待中的提升”。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重要的时刻。”
三、扰乱争执之时——等待
新课程改革呼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珍惜他们独特地感受和体验。在这样的理念之下,课堂已经不属于教师独占鳌头的舞台,学生也不属于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现在的课堂,比以前更有活力了,比以前更注重频繁沟通了,比以前更体现师生平等了,比以前更有民主气氛了。可是学生的小脑筋偶尔也会蹦出一些出其不意的想法,扰乱正常的教学进程。出现的这种“扰乱”往往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超老师预先设计的课堂内容。当然,我们的“乱”是指有度的,并不等同于钻牛角尖,哗众取宠。要是出现了这出乎意料的“乱”时,我们的老师是立即喊停:“这跟我们的这堂课没有关系。”还是“这个问题我们放到课后来解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课外书,然后来告诉大家,”或更是……我认为此时我们的老师需要等待,耐心等待,要静下心来,看到这“乱”中的闪光点,不要为了赶进度或为了做秀去抹杀了它,须知“真理往往是越辩越明的”。此时老师应该等待讨论者辩论,促使他们进行语言的交锋,引发思想的碰撞,直到争论的结果已经水落石出,或者呼之欲出了,老师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供学生探讨。当然这里老师的等待不是让学生尽情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放弃了或找不回教育的权利。教师摆正位置了,学生进行有效了。那么这种讨论的过程是非常诱人的,会令教师醉情陶陶,同时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都会因此而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等待”即解决了“乱”,又发展了学生能力,真是一箭双雕啊!
我在教学人教版八下《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就碰到了这样的例子,当时为让学生体会文中宋濂青少年时求学的勤奋艰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在求学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部分同学的回答都在我的预设之内,什么读书时无书的困难,求师时行的困难,住的,吃的穿的困难等。教学很顺利,学生也很活跃,很投入。但到后来,一位女同学回答:还有求师时的困难。并读了文中体现困难的句子,“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我顺势追问了一下:从这些句子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我以为学生会说 “这是一位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严厉的老师。哪知一石竟激起千层浪,下面的学生议论纷纷了。有的说:这是一位对学生态度很恶劣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位会辱骂学生的老师;甚至还有的说:这是一位会体罚学生的老师等等。讨论的过程中将这位老师引向了负面,我马上感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颇,也超出我预设的问题本身,但当时我没有急躁不安马上喊停,而是一边待学生争论一番,一边静下心来,寻求对策。我决定不先马上扶正文中这位先达的正面形象,“强拗的瓜不甜”。而是慢慢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写这位老师的句子,学生不难找出有:“从乡之先达执经中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尔后我问:“先达”、“德隆望尊”、“填其室”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在学生弄清了意思之后,我再乘机加以引导: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师,来求教的学生这么多,其中也许有反应快的,也许有反应慢的,老师的“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他对学生十分严厉,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这是一位严师啊!自然而然,学生就理解了。
所以在碰到课堂意想不到的“乱”时,教师应学会等待,在等待中静下心来,才能理性地审视,妥善地处理一些教学的意外,使“课堂的生成成为教学服务的亮点”。等待既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又充分发挥了老师的引导者的作用,使课堂以一个优美的弧线又回到了原有的轨道上来。所以此时的等待就是教会教师做一位有教学智慧的老师。
四、小荷才露之时——等待
语文课堂中的回答、朗读、汇报表演等是多方面的,这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也是学生内化后的外在表现。语文的乐趣有时就在此处传染给了他们。而等待给了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
语文学习要想解开回答者的“智囊”,老师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心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的:在课堂提问中,老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其中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等待足够的时间,静心倾听后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需要耐心等待,切不可要求快人快语。学生在有了深度的思考和诗意的想象后,还需要通过合理的语言组织,才能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而语言的构思与整理哪怕是课堂上的口语回答,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所以教师的耐心等待便显得尤为重要。假若学生的回答还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不宜插进追问,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假若学生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教师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是很乐意耐着性子等学生说完,也许稍微的忍耐,也许片刻的等待,学生的精彩回答就会浮出水面,呈现在课堂上,有时甚至会成为经典。所以教师除了扶持和引导,就是等待。这方面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散步》一课就是典范。他在让学生理解文意后,要求学生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意味。余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后,又给足时间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回答,耐心之至,结果,学生们富有个性的标题和精彩的诠释,让听课老师打心底称好!
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朗读最习以为常的,也特别记得教九(上)《星星变奏曲》这首诗时,因为第一次接触这些学生,也不知具体情况,于是上课伊时,我便请全班推荐了一位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只见这位学生先站起来,镇定自若的看了看四周,才拿起课本,调整好姿势,停顿了下才开始,这位学生朗读完是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才开心地坐下。当时让我不由想到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特别是学生。朗读前的酝酿,既是学生自我走入文本,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又是调整自我,在充分积蓄能量,充分地等待后,学生的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确实,你给学生多大空间,他们就有多大潜能,等待是一种信任。同样诸如平时课本剧的表演等亦是如此。
当然,“等待”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除上述四种情形外,还可在:学生似解未解之时,等待;学生踊跃举手之时,等待;牵涉全课大局之时,等待……
总之,等待是智慧的,智慧的等待是美好的,愿它:是一种期待,期待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深入思考,相互启发,畅所欲言;是一种保护,在保护中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一种赏识,一个不经意的赞许的眼神,一脸灿烂的笑意,一段赏识的话语都会令学生怦然心动,使学生陡增自信。
等待更是艺术的,艺术的等待是需要精心的,它需要教师的有效地提问,恰当地评价,适时地点拨,精心地铺设,真诚地鼓励,这门艺术掌握好了,灵活运用好了,那么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老师肯定能创造出一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和谐生辉的亮丽课堂,于等待中抵达一个圆融的真实境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用书》
3、《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12期:《等待,容易被忽视的语文教学策略》冯效国,
4、《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 “静”与”乱”》邓明树
5、《语文教学与研究》:《课堂上的等待》徐忠祥
6、《语文课堂需要 “冷静”一下》谢国良
浅谈“等待”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刘建敏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