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饰文章》教学设计
溧阳市别桥中心小学 金 萍
一、教材分析
《修饰文章》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四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已经对word软件的窗口界面和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输入和修改文字的简单操作。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授学生如何对文章中的文字和段落进行修饰,使文章达到美观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档处理技能。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承接,又为后面文章美化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是word教学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三年级一年的学习以及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对计算机的功能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word文档中会进行简单的文字输入、修改操作。由于每位学生知识的接受水平和运用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一小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强,他们希望教师能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而大多数学生还是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操作和引导下达到对知识和操作的掌握。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对新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教学,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在教学过程应根据这些特点灵活进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包括字体、字号、文字颜色的设置等。
(2)掌握段落修饰的基本方法,包括对齐方式、行距设置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小组间的交流协作,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自主的摸索中获得新知识,在协作中掌握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文档制作修饰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段落的修饰与调整。
五、教学准备
网络机房、极域教学广播环境、word软件、一篇未经修饰的文章《我眼中的世博》
六、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例举贴近学生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例子,加以引申导入课题。本节课我例举一位学生游世博后写的作文,想要修饰一下发表在期刊上这一个例子,与在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整节课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展开。
2.任务驱动法:由于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属于操作性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难度梯度不同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重点,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技能。
3.小组合作法:由于学生具有个别差异性,通过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帮互助,激发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动力。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研究创造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今年备受关注的上海世博为话题,用一连串的导向性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自然引入本课的课题。
师:上海世博就快闭幕了,有多少同学赶在十一国庆去游世博的呀?
一部分学生举起手来表示去过的。
师:有多少同学回家后写过观后感的?
少数学生举手。
师:老师这边有一篇金晶同学游玩世博后写的作文,名字为《我眼中的世博》。她想要让老师帮她修饰一下,并且把这篇作文发表在期刊上。大家来看一下未经修饰前和经过老师修饰之后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利用word打开准备好的文章,通过极域电子教室广播给学生观看。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表示修饰之后的文章比原来的文章美观,修饰前的文章字体太小不够吸引人,行与行之间太挤了。而修饰后的文章标题醒目,字体美观,行距合理。
师:大家愿意亲自动手帮助金晶来修饰一下这篇文章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表示愿意。
师: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如何利用word软件来修饰文章。
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课题:《修饰文章》。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中,加入上海世博的话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离他们的生活是如此之近,使他们不再觉得课堂纯粹只是为了学习word操作,掌握这项技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设计帮其他同学修饰作文这一环节,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为下面内容的展开奠定好了基础。
2.任务驱动,协作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给学生设置了下列任务:
任务一:文字的设置。
师:向该期刊投稿的人非常多,怎么样才能让期刊评选员一眼就被你写的文章所吸引呢?
总结学生的回答:标题的大小,颜色的鲜艳程度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吸引程度。
设置该项任务:设置这篇文章的标题“我眼中的世博”,字体为“黑体”,字号为“二号”,颜色为“蓝色”,并且设置文字的加粗效果。
(1)学生自己阅读课本21~22页,模仿书上同样的操作方法自行探究。
(2)收集学生在自主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讲解。
(3)总结文字修饰中的重点操作:请学生回答在文字修饰中要用到格式工具栏中的哪些工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在操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师生总结设置方法并板书下来。
(4)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操作,针对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
(5)课本上“知识屋”“探究园”内容讲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首先安排学生的自主尝试操作,改变教师一味的知识传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上台演示能够让他们自己清楚的意识到操作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师针对性的点评能够使学生及时弥补操作中的问题,达到知识扎实掌握的效果。
任务二:段落的设置。
师:我们已经把标题文字设置得非常醒目美观了,但是整篇文章的段落结构不太协调,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文章段落的修饰。
设置该项任务:将文章的标题“我眼中的世博”居中,将整篇文章设为1.5倍行距。
(1)学生阅读课文23~25页的内容,模仿课本进行标题居中的操作。
(2)给学生示范行距设置的操作过程,学生模仿老师的操作。师生总结设置方法并板书。
(3)学生尝试用同样的方法设置2倍行距,教师巡视,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段落调整的操作,教师的示范引导能够免去他们茫然摸索的过程,将他们快速领进门,使他们既快又容易地接受行距调整的操作,再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任务三: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一组做的最优秀。
师:通过前面两个任务,同学们已经会进行文字与段落的修饰了,但是刚才都是按照老师指定的要求来设置的,大家想不想发挥自己的创意为金晶修饰这篇文章啊?
学生都很愿意自己动手来操作。
师:假如你是期刊的文章评选员,你看了金晶这篇文章后觉得她写的怎么样呢?会不会录用这篇文章呢?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设置该项任务: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小组的风格来重新修饰这篇文章。并且站在文章评审的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将一段评语写在文章的后面,以同样的方法进行文字和段落的修饰。老师巡视学生的操作,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应用,综合运用文字、段落修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是有差异的,极少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此项任务,通过小组协作这一方式,能够使能力稍弱的学生在能力强学生的带领下掌握知识,同时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效果。课堂上引入小小的竞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3.作品互评,总结巩固
每个小组将自己组的作品保存下来,以组别命名,利用电子教室上传自己小组的作品。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平台互相欣赏作品,相互之间提出评价意见。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请这个小组代表谈谈他们的创作思路及方法。教师统观全局,挑选出具有典型问题的作品,分析其优缺点,师生共同探讨改进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检查学习目标的达到程度,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
八、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主体作用而设计的。在教学环节中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紧抓学生的兴趣点,使其始终保持一中饱满的学习热情,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情境的创设中,例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世博以及让学生帮助别人修饰文章的任务,自然引入本课的课题,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与操作兴趣。在新课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设置难易程度递增的三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个体的自主摸索以及小组协作,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学生作品的展评,帮助学生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博取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与审美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做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环节对学生引导得不够到位;个别学生接受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跟上教学节奏。
板书设计
修饰文章
1.文字的修饰: ①选定标题:单击鼠标左键拖动
②格式工具栏:点击下拉箭头
③单击相关按钮:鼠标左键
2.段落的修饰:①选定全文:编辑—全选
②段落对话框:格式—段落
③行距:点击下拉箭头
参考文献
1.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小学信息技术》下册。
2.袁林敏,朱彩兰,例谈基于学习风格差异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17期。
《修饰文章》教学设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