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任务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吴国华 215004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决定了对于这门课程的评价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成绩评定模式,而应该是多元的。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成绩多元评价的原则及评价的内容,对学生主题式任务的评价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并就此提出自己的体会和困惑。
[关键字]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评价 主题式任务 多元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单一。
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的开设与其他学科相比,虽然时间很短,但也深受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评价的价值取向定位于科学主义的价值观。课堂以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的教学目标,为适应这一目的,教学评价的功能就定位在检查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水平,而忽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其标准是单一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只重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等缺乏重视,也使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的发展,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是千人一面、没有个性。
2、评价主体单一。
教师往往主宰评价活动整个过程,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者,学生的任务是服从教师的安排,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容易忽视评价多向的价值,而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3、评价结构单一。
只重视对任务完成的结果或作品的评价,而忽视对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只重视对“成品”的评价,而忽视对“半成品”的评价;甚至评价、教学来是相对独立的。教学主要的活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评价没有太大的联系;或者只是一个教学过程结束以后,进行一次测试检查。
4、评价内容单一。
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培养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情感教育仅仅作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和工具,在这种评价观指导下,“学习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对某种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却被忽视了。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评价观得到根本改变,要求我们教师能转变评价理念,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一个能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
二、课堂教学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
1、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作品,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减轻评价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压力,教师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2、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三、主题式任务评价的组织实施
通过对学生主题式的评价,可以相对全面地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本文中,本人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以一个典型的主题式任务为例,就评价在教学中的合理实施以及这种多元评价方式对教学的影响,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作一阐述,以期专家同行匡正。
主题式任务要求:保护水资源(PowerPoint综合运用)。
以小组合作方式,对于选定的主题,制订制作演示文稿的计划、设计演示文稿、确定制作方案,并通过比较与评价,选出最佳方案,根据方案完成演示文稿。
活动过程:
1、分组:以3人为一组
2、确定主题
3、小组分工
4、收集整理和处理素材
5、规划演示文稿的方案
6、演示文稿制作
7、小组各成员演示文稿的合成
8、展示与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的具体方案如下: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品分析大多比较耗时,在实际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遵循统一规范的标准开展自评或互评,以提高教学效率。就此,我们制定了如下具体的评价标准。
小组自评(表一)
本小组编号
项目 优秀 良好 一般
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
信息收集与信息管理能力
演示文稿制作技术水平
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
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
创新能力
自我诊断和反馈的能力
小组互评(表二)
本小组编号
项目 要求 各小组成绩
1 2 3 4 5 6 7 8
主题10% 切合主题,内容丰富
原创性10% 幻灯片数量不少于8张
知识产权5% 引用的资料署明出处
演示文稿结构10% 结构清晰,可读性强
版面效果25% 图片文字大小运用恰当,版面美观
颜色搭配协调
动画效果合理
交互性25% 每张幻灯片之间均能通过超链接进行浏览
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合理
口头报告10% 语言准确生动,表达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特色5% 有鲜明的特色,各成员间的幻灯片保持风格一致
总分
等第
教师对各组完成任务的评价(表三)
小组编号
项目 优秀 良好 一般 建议
主题思想
小组分工
资料收集整理
演示文稿的规划
制作幻灯片的数量
超链接的完整性
整体效果
技术先进性
由教师收集以上三方面的评价结果后,呈现给学生最终的评价报告(表四)
小组编号 作业客观状态 小组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具体分工 资料收集整理 制作幻灯片的数量 超链接的交互 幻灯片切换的合理
1
2
3
4
5
…
根据评价结果,推选出此次主题式任务最优秀方案,另外还评选出最佳主题,最佳美工,最佳技术,最佳合作小组等单项优秀奖。
四、采用多元评价的体会与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例如讨论、回答问题、探究等,教师应予以关注,对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实验能力、创新精神等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评价。我们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评价。因为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涨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健康学习的根基,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动力。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2)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价。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价。如学生对演示文稿作品的设计、规划能力,审美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与同学的合作交往能力以及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等。(3)评价时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否则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向他人学习,还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评价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2、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教师为主宰的、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评价方式,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为了能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发展,而应分析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等因素,灵活地选择、组合恰当的评价主体,然后组织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1)引导学生自评。这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过程,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但是有些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初期有手足无措的感觉,有些学生则不能真实的评价自己,有虚假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缺乏与同学沟通和交流。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公正的评价、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评价自己,就像学会学习一样学会评价自己。(2)引导学生互评。这也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一个过程,是学生对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及操作过程采用方法的交流,是对学习技能的一次探讨,它能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学生之间互评也是弥补学生多,教师一时无法顾及和有时无法使用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如一些涉及情感、态度、体验的内容,是无法由机器代替教师进行评价的,采取让学生互评,这种方式就能很好解决在操作技能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对诸多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评价的问题。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能帮助学生学会在未来社会的交流合作能力。
3、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这几个方面:(1)小组分工是否明确,各小组成员是否真正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是不是存在水平高的同学统揽本组大部分的任务的现象,很难在评价中得到体现。(2)分组时,可能会出现各小组之间力量不均衡,有的小组出现强强联合的现象,影响了公平性。(3)由于采用了多元评价方式,制定了详细的评价量规表,实际的评价过程比较耗时,占用了很多教学时间。(4)能否把作品上传到校园网站上,也可以实现学生的学习评价的过程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家长、其它老师都来参与评价,多方位、多层次地实施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新课程秉持着全新的课改理念,在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的变革,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这不仅是因为评价内容、方式和价值取向左右着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如何建立科学、宽松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健全评价机制,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资料:
(1)《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苗逢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
(3)何克抗主编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1期和第2期
主题式任务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