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正在影响着其他学科的改革,信息技术自身与网络的优势使得很多课堂教学设想成为实现。就评价而然,课前的诊断性评价、课中的形成性评价、课后的总结性评价已经提出很多年,但全面实施起来是很难的,网络的普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硬件平台,使我们可以基于网络设计和开发出符合贯穿全过程的评价系统。
关键词:网络 课堂教学 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但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要达到这一评价要求,我们需要着眼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实时地对学生进行各阶段的评价。网络评价系统可以很好地渗透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发挥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下面就来谈谈基于网络的课堂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一、课前最好能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前面我们在学习“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的时候,提到了现在开课难、选课难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自己学生的水平没有信心。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任务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段时间我们市正在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王超老师在多次讲座中都要求我们在上一节课留出时间来布置或初步完成下一节课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到底学习得怎么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案设计做一个课前的“诊断性评价”。如我在上学期参加“三案六环节”教学设计评比的《调整图形》一课的学案中就安排了这样一题:
8、课堂检测:选择题。(网页+数据库形式)
(1)要想让站着的小兔子躺下休息可以用哪种方法?
○水平翻转 ○垂直翻转 ○旋转90度 ○旋转180度
(2)要想让站着的小兔子爬下休息可以用哪种方法?
○水平翻转 ○垂直翻转 ○旋转90度 ○旋转180度
(3)小阳在帮小乌龟转身时,整个图都转了,是什么原因?
○选择的翻转、旋转的方式不对 ○没有“选定”小乌龟
(4)小明在操作中出现了错误,使用什么方法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使用“撤消”命令 ○使用“重复”命令 ○使用“删除”命令
(5)上一题中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小明改正几次连续的错误?
○1次 ○2次 ○3次 ○4次
这其实就是些比较简单的单选题,在第二节课的开始就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这个测试,再由系统自动统计出评价情况,在下面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到“精讲点拨”。
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这里最主要的是要先自动获取学生的IP地址,以便得到相应的学生机编号,在C#中可以用Page.Request.UserHostAddress;来获取,当然如果你不想这么麻烦,可以在学生首次打开网页时由学生填写机器号、姓名等信息,不过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填写错误,如相同的机器号,当然我们也可以给输入的文本框加上验证,我想从简化操作的原则上自动获取是个不错的选择。
string strID = Page.Request.UserHostAddress;//获取IP
strID = strID.Substring(strID.Length - 2, 2);//截取最后两位
if (strID.Substring(0, 1) == "0")//去掉像“01”中第一位的0
strID = strID.Substring(1, 1);
至于几道题的设计就是几个简单的单选按钮,如果用C#开发则可以使用CheckListBox这个控件。
二、做好过程评价,实时调整教学方案。
其实有些时候我不想把教案写得太详细、太具体,因为同一份教案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时间实施,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原有的设计进行实时的调整。所以我在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经常会放一些可选环节,如果学生的学习比较顺利就多选一些,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接受都比较吃力,那就干脆放弃一些拓展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阶段的形成性评价就可以实时掌握教与学的情况,为教学方案的实时调整提供参考。这也是王超老师在讲座中重点要求我们尝试的一点。
那么什么叫“形成性评价”呢?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形成性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在去年和勇峰上的那节同课异构的《修改文字》一课中,我把认识光标控制区中各键的使用做成了下面的这个评价题:
当时是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其实也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来单独完成,这样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后,就可以由系统自动统计出学生对每个键作用的掌握情况,教师就可以根据统计数据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这部分的设计和上一环节方法类似,就是把单选列表换成一下拉列表。
以前王老师提到我在教学中使用锦囊是一个亮点,其实这也是把大家经常使用的学习卡换了件外衣:把学习帮助网络化,内容主要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想到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我的这些锦囊并不想让学生打开,而且打开后也不会给了直接的答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或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就是我在《修改文字》一课中安排的“锦囊”:
在教学开始我就告诉学生有几种求助方式,而只有这一种求助方式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每使用一次要扣除小组总分1分。如果学生使用了,系统也会记录使用这一帮助的机器号(也就学生机IP地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实时地了解学生求助的内容,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课后也可以根据系统记录反思自己的教学、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这部分也是先获取学生机IP,然后把学生使用的锦囊号和机器码一起写入数据库。
三、“总结性评价”仍不可少!
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后,现在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填一份各种形式的“自我评价表”,这就是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对于我们信息技术老师来说,最好的“自我评价表”无疑还是基于WEB和数据库的方式,它不用课堂发、课后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评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时、准确地统计出学生的评价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到评价的结果,体验学习的成功。课后教师也可以详细、准确地了解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在《调整图形》一课中我设计的“自我评价表”是这样的:
这个自我评价表不是随便安排了几个走形式的评价内容,而是根据本课的三维目标设计的,是一个内容比较全面、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对教与学的定量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思路:1、获取学生机器号;2、计算出学生所在小组的所有机器号在最后一个考查项中使用。这个主要是根据你的小组机器分配来考虑。3、星级选择也是.netAJAX1.0中的提供的一个控件。其他语言的这类控件在网上也可以找到代码。4、就是把数据写入数据库,使所有选择项不可用,隐藏提交按钮,防止学生多次提交,当然这里也可以加上防刷新提交的策略。
下面的是《调整图形》一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实时统计图,可以实时统计出学生在的评价情况,还可以查看每一位学生的评价详细结果。
设计思路:这个统计图控件可以在网上找到破解版的,如果你使用.net3.5框架开发则有现成的图表控件可以使用。在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开这个统计页面,可以在这个页面中加入一个时钟控件,每几秒自动刷新一次,就可以实时地显示学生评价的统计情况。并为学生评价结果的详细情况列表做一个链接。
最后说说对于系统改进的一点想法:
1、更加详细地记录学生课堂中的表现。这一块我是这样考虑的,可以结合莫文骅老师的“小问号”的特点,或是结合电子教室的电子举手功能,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也可以进一步设计“小问号”的教师端,学生通过“小问号”举手后,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举手情况,并点击学生图标指名回答,从而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情况。
2、增强系统的可重用性、可移植性。前面说过很多老师想要这个评价系统,但拿到后发现没有办法使用,因为那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那么我想可以考虑共同开发一个多模板的框架,我们每次根据教学内容添加内容和模块就可以轻松地搭建所需的评价系统。我以前使用的是SQL数据库,要求安装SQL系统,所以也不太利于移植,建议大家以后考虑使用ACCESS数据库。
3、搭建系统的评价体系,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我们可以考虑把评价系统从一节课扩展到一单元、一学期、甚至几学年,实时记录学生成长中的一点一滴,最终可以形成一份完整的电子成长档案袋。
4、考虑向其他学科延伸,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化。现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一个热门话题,不过也已经提出很多年了,我们可以考虑在评价方面的学科整合。
参考文献:
1、陆宝益 《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情报学报第2002年
2、张倩苇、桑新民《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
网络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