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课件演示)
场景二:感觉剥夺实验
[板书] 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提问:何为信息?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
[板书]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板书]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板书]信息是通过载体来表示(表达)和传播(传递)的(举例,见课件)
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案例展示,学生讨论,具体见课件)
使用具有趣味性的CAI课件,要求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利用网络、书本等不同的方式获得答案,然后相互讨论、质疑,最终教师总结性发言。这种新颖的上课模式,渲染了课堂学习气氛,创设了意境,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任务驱动结合分组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方法。
分组学习。组织学习小组,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每组优差搭配,因材施教,点面结合;组内互相帮助,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培养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每位学生的特点;组间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去创造、探索。这种模式,一可以不耽误课程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可以解决教师不能照顾全面的问题,减轻教师的压力;三可以培养学生的专研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信心。利用分组学习,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正确的获取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根据学习内容,可以将两者结合,学习效果更佳。
实例:
利用网络课件,在讲《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时,给学生的任务是:
体验一
查看本机IP地址(用ipconfig命令查看本机IP地址或网上邻居的本地连接属性查看本机IP地址)。
提问:本机IP地址设置情况;得出结论。
观察:再次查看的本机TCP/IP协议属性的设置,互相比较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体验二:
1、分成四组,分别设置IP地址为:192.168.1.2至192.168.1.16,192.168.2.1至192.168.2.15,192.168.3.1至192.168.3.15,192.168.4.1至192.168.4.15;子网掩码统一默认(255.255.225.0)。
2、设置好IP地址和子网掩码后 (暂不设置网关和DNS服务器),访问教师机(192.168.4.119)下的共享文件夹“INTERNET”,看能否访问。
3、设置自己的学生机与教师机在同一网段下,最后一段值为自己的学生机号,子网掩码默认(255.255.225.0),暂不设置网关和DNS服务器,访问教师机 (192.168.4.119)下的共享文件夹“INTERNET”,看能否访问。得出结论。
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之我见(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