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学案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二)
(五)借鉴一位前辈说过的话,使用学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学达到了这样一个目标: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我想,这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所希望的。
三、信息技术学案的构成
鉴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既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又要让学生具有熟练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很重要。我将自己制作的信息技术学案分成以下四部分的内容:
(一)知识目标。这一部分内容能让学生了解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把握重点难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学习的能动力和针对性。
(二)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的内容即“填一填”和“练一练”。“填一填”部分主要是将本堂课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填空的形式,以便了解学生在课前的知识储备,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练一练”部分主要是精选习题练习。在习题的选编上要尽量体现知识的连贯性与层层递进。比如以高二会考总复习中Excel电子表格的筛选专题为例,我给出一份省招班学生的档案表,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年龄、入学成绩、家庭联系电话等字段,然后给出以下五个筛选条件,(1)男学生;(2)年龄在16岁(包括16岁)以上;(3)入学成绩在520至550之间;(4)籍贯在苏州或吴江;(5)此学生的姓名中有一个“红”字;(6)家庭联系电话的最后一个数字是5,要求分别筛选出相应的学生。条件(1)复习了自动筛选操作;条件(2)复习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大于或等于”筛选条件;条件(3)(4)复习了“自定义”筛选中的“或”、“与”两个连接关键词;条件(5)(6)复习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包含”、“止于”两种筛选条件。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筛选的各种方法。另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设计习题时,既得有“伸手可摘”的基础题,又要有“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能力题,以适应各类学生的需要。以复习Excel图表专题为例,既有直接分析数据就可画出图表的简单题目,又有需要通过数据计算或者分类汇总等数据处理后才能画出图表的提高题目,还有需要将几个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提取统计才能画图表的拓展题目(要求学生前两题必做,最后一题选做)。这样既做到了环环相扣全面复习,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纠错与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主要针对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以及定势思维中的思想误区,加以点拨疏通。如在复习网页制作专题时,题目要求学生在某一指定单元格内插入一张图片,而有一部分学生把该图片设置成了单元格背景图片,从而出现了两张甚至多张图片平铺的效果。我在纠错的时候,先把设置为背景图片的效果图截屏下来单独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考虑该操作结果是否正确?有学生提出说是把该图片插入了两次,然后我让这位学生把该单元格中多插入的那张图片删除,结果可想而知,根本就删除不了。接着继续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马上有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接着,我以字母排序的形式(A.插入—图片—来自文件;B.选择插入位置;C.确认;D.选择图片文件)要求学生选择插入图片的正确操作步骤,有了前一步纠错环节作铺垫,这个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了,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四)小小助手。这部分主要是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拓展部分给予适当的提示,在有些专题学案中如果不需要则可以省略这部分的内容。
当然,并不是每份信息技术学案都要包含以上几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删,不同的专题学案亦可有所不同。那么设计信息技术学案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有效利用学案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