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原理性理论知识,重在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原理性知识,如动画原理、网络通信工作原理等,此类内容抽象性强,相对深奥,不易理解,教学设计中需要想方设法将这部分原理知识形象化,以便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以下结合部分案例加以说明。
利用课堂直观演示活动促进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在案例“网关、代理服务器及其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4中,教师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网络设备工作原理融入了一个“舞台剧”。教师、学生分别扮演代理服务器、DNS服务器、web服务器等,通过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描述来表现这些设备的工作过程,从而实现了知识的讲解与吸收。原理性理论知识的逻辑性较强,一般的讲授法不容易让学生“吃透”教材。案例设计者将原理性理论知识形象化,付诸于角色扮演的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原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网络中数据传递这一不可见的过程,用人的行为外化,其他学生可以在轻松地观看表演中记住每个“人”的行为,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理解。如果直接描述每个网络设备的作用,学生不容易记忆,也难以形成理解。由此可见,原理类内容的教学中如果适当加入一些具体的活动,可以使原理性知识变得相对形象、直观,既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借助具体生活情境的类比促进原理性知识形象化。譬如,案例“网络通信原理”5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邮政局发信的情境,如图2所示,并由学生归纳出图示化的送信过程。接着进行类比概念、模型对照,进入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学习。最后利用一个动画,形象模拟在TCP/IP协议组支持下,一份E-mail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让学生体会层次化的TCP/IP协议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原理,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形象化建立在脑海中。这样,借助形象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及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利用游戏操作与设计促进原理性知识形象化。譬如案例《赋值语句》6,利用拼图游戏开场,如图3所示,学生每点击按钮,图片都会在一个赋值语句的作用下挪动“一步”。使用这样的游戏教学法来进行程序原理知识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讲授法。案例中设置了一个认知冲突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其认知水平内,产生赋值号和等于号的认知冲突,从而将赋值语句的概念进一步强化,最终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在课堂中自己编写一个类似的拼图游戏。可见,案例设计者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将枯燥难懂的程序原理融入其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通过开发游戏体验程序设计,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将一些原理性知识形象化,是理论课中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有时也可以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原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有利于知识点的吸收。
●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强调与应用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如网络应用中的安全、信息道德等,并非难懂,其典型特征是需要附着于知识与技能之上,体现于过程与方法之中,但在教学中,还需要采用讲授、说明等手法进行必要的拓展或巩固,因此教学中需要强调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模拟操作中提升认识。譬如,案例“信息安全”7中,案例设计者创设如下情境:
情境1:
上课开始,全班机器出现“倒计时”关机画面——(学生骚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原因——学生查找相关病毒信息——引出病毒的概念、特征和防治方法——教师揭示该关机画面是人为调用内部程序实现的——引出黑客攻击的概念……
如何提升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效果(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