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一:什么叫做“利率倒挂”?在文章所论述的问题中,这一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请简要阐述形成机制。
答:“利率倒挂”,简言之即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出现“负利差”。
文中所述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农信社存贷款期限不匹配和我国治理通货膨胀时期对储蓄存款实行保值(88年-96年,其中91年12月—93年7月11日停办)形成的,对因保值贴补形成的亏损,海东地区绝大多数农信社至今无法弥补。
其形成机制主要是:海东地区农信社由于多处乡镇的地理位置的限制,吸收单位活期等低成本存款的可能性非常小,而农民手中一旦有节余的钱往往不存为活期,因而导致存款中有65%以上为定期。而农信社的贷款期限一般都在一年以内,“春放秋收冬不贷”成为不成文的规矩。假定某农信社93年1月吸收一笔定期三年的存款,到期利率(含保值贴补率)为19.59%,而基于该存款发放的贷款利率在上浮50%的情况下为12.96%,农信社负利差6.61%,既使在逾期加收20%,利率执行15.552%的情况下负利差仍为4.038%,如果发放的是不能上浮的化肥贷款,负利差还会更大,故“利率倒挂”在当时成为不可避免。
问题二:在你所论述的信用社所存在的问题中,你认为哪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答:我认为第二个问题“资产质量不高,加大了信贷风险”最重要.其原因为:海东地区农信社规模小,底子薄,实践证明,部分信用社之所以风险高、经营困难,主要是资产质量不高造成的。其一由于海东的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受灾之年,往往造成大量的农业贷款不能按期收回,致使贷款年年增,不良贷款年年升,加之全区大部分地区农民金融意识淡薄,信用观念差,另有一部分因近年来“异地调庄”产生的无主贷款,造成大量的资金沉淀。其二由于部分信用社贷款管理不力,审贷分离、贷后跟踪检查等贷款风险控制措施有名无实,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经营的稳健性得不到保障。其三由于存在部分政府干预,信用社不得不为之又明知无法收回的贷款等等。多种原因导致农信社不良贷款持续攀升,经营风险不断积聚,后果是直接导致其经营亏损。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取得信贷资金运用的最佳效益对农信社至关重要。
问题三:你认为要解决问题二中所提到的问题,最实际的方法是什么?简述之。
答: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持续、长效的国家政策扶持机制,帮助农村信用社摆脱经营困境,甩掉包袱,如文中所提的四种方法.
二是实行利率市场化.我国现行利率体制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存在诸如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缺陷突出等问题,制约了利率调节作用的发挥,也让农信社背负着大量的改革成本,步入经营困境难以自拔,长期下去也不利于它的商业化经营。 如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勾画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批发,后零售。最终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为此可扩大农信社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自主权,由其根据存款的成本、期限、风险等因素自行确定贷款利率;根据市场资金供求、金额、期限、自身市场占有份额等自主决定具体存款利率 。同时加强农信社的内部利率管理。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新的挑战,随着利率的频繁变动,利率风险加大,因此农信社应强化利率内部监管机制,对存款、贷款利率水平和利差最低水平做出限制,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的利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