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国家信用有哪些?
答: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国家按照信用原则以发行债券等方式, 从国内外货币持有者手中借入货币资金,因此,国家信用是一种国家负债 指以国家为一方所取得或提供的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国内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团体取得的信用,它形成国家的内债。国际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外居民、企业、团体和政府取得的信用
问题2、银行信用包括什么?
答: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筹集货币资金,以贷款方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包括信用卡、债券、基金、理财产品、贷款、外汇。
问题3、两者的关系何在?如何维持两者的良性发展?
答:1、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历史上商业信用产生在先,它直接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关联,直接为生产和交换服务。企业在购销过程中,彼此之间如果能够通过商业信用直接融通所需资金,就不一定依赖于银行。
2、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银行信用。资本主义的银行信用体系,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3、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因为商业信用工具、商业票据都有一定期限,当商业票据未到期而持票人又急需现金时,持票人可到银行 办理票据贴现,及时取得急需的现金,商业信用就转化为银行信用。由于银行办理的以商业票据为对象的贷款业务,如商业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等,使商业票据及时兑现,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样的,可以这么说,银行信用是主体,但商业信用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因为银行贷款一般是针对商业票据进行抵押或贴现,银行直接对企业发放的不要任何担保品的信用贷款只占一定比重。从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的关系来看,直接信用是基础,间接信用是后盾。没有银行信用的支持,商业票据就不能转化为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直接信用的运用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削弱。
从商业信用角度看,假如没有银行信用的支持,商业信用的授信方就会在授与不授、期限长短上有较多的顾虑,因为授信方必须要考虑在没有销货收的情况下,自己的企业持续运转所需资金能否从其他渠道解决的问题,有了银行信用的支持,如贷款或贴现,授信方就可解除后顾之忧;从银行信用角度看,商业信用票据化后,以商业票据为担保品国理贷款业务或票据贴现业务比单纯的信用贷款业务风险要小一些,有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
所以说,在信用关系的发展中,二者实际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