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
答:我国合作金融的实践,最早是1923年6月由“中国华泽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省香河县成立了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192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黄冈县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新中国成立后,合作金融事业由于种种原因,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大体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时期。以1951年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为起点,到1957年,全国共建立农村信用社10.3万家。期间,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管理,资本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信贷为社员提供,合作制性质明显,是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力量。 第二阶段:严重挫折时期。1958年至1979年,由于极左路线影响,农村信用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交给“贫下中农”操作,“文化大革命”后又受两重性困扰,合作金融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第三阶段:农行代管时期。1980年至1996年,农村信用社交由农业银行管理,合作制“三性”基本恢复,期间设立了县级联社,合作金融获得较大发展,但实际上成了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逐渐丧失经营自主权,走上了“官办”道路,留下大量风险隐患。 第四阶段:规范发展时期。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实际上接受人民银行(2003年银监会)的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并按合作制原则进行了规范化改革,强化了支农服务功能。1999年到2000年,全国还试点组建了65家市(地)联社、6家省级联社和5家省级信用合作协会。第五阶段:深化改革时期。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以组建省级联社和改革县级联社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在中国银监会指导和具体组织下,率先在全国8个省(市)开展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8月,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开始向全国其他21省(区、市)全面推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至2007年底,全国共组建省级联社26家、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县(市)统一法人联社1824家。这个阶段,由于把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政府出台了保值贴补、央行票据、税收减免返还等有效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成立了省级行业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使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管理创新全面展开,业务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对三农和地方经济贡献度显著提升。
问题2、你是如何看待信用社的下一步发展的?
答:深化农信社改革工作在不断推进,正在进行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效果初显,目前各级农信社产权改革基本完成,经营机制逐步转换,内控管理不断加强,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信社改革已进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下一步该如何推进农信社改革发展,我认为,首先以人为本突出“五个字”。一是“招”字。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面向高校招收一批金融、法律、计算机、礼仪培训等专业人才。二是“引”字。面向社会引进一批业务精、管理强的复合型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逐步优化队伍结构。三是“培”字。建立省联社教育培训基地,培养自身师资力量,立足现在人员,向内挖潜,构建内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四是“考”字。严格执行目标考核责任制,考核优秀者通过上挂、交流等方式提拔任用,考核不称职者实行末位淘汰。建设市、县联社后备人才库,采取“双推双考”模式,从中选拔任用人才。五是“文”字。建设包括服务、信贷、合规等在内的优秀企业文化,并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到改革、发展、管理全过程。在具备了人的条件的同时就应突出“五好”。一是坚持好一个定位。坚持一个定位就是服务“三农”的定位。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农信社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大胆探索支农服务的新方式、新手段,大力提高贷款覆盖面,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大力支持灾后重建工作。二是积极探索林权、渔权、土地经营权和农户作为贷款抵(质)押物的贷款品种,拓宽有效抵押品范围,提高农户贷款覆盖面。三是扩大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比例,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农信社多方参与的担保制度,完善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四是探索建立与专业合作社合作信贷机制,构建发放千家万户小额贷款的平台。五是探索建立与农业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代理推广农业保险,构建农业贷款风险转移机制。 “5.12”特大地震灾害给我们信合人带来深重灾难,但经历大地震的人都受到一次精神洗礼和身心磨砺。这一年来,信合员工表现出来的大公无私、舍生忘死、爱社如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值得充分肯定和发扬,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的新信合,这不仅是精神上的站立,更重要的是重灾区联社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精诚团结,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在业务上的站立。我们信合人将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将农村信用社建设发展得更好,我们的前景将是美好和辉煌的。
问题3、什么叫内控制度?
答:内部控制最早起源于美国,开始是作为根除会计信息的虚假性而采取的相应措施之一,1949年首次定义:“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定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后由于这一定义内容过于宽泛,审计人员不便实际操作,便出现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划分.但这种划分在虽然缓解审计工作的压力,却遭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反对,认为不利于内控机制的整体设计,难以适应企业的管理需要.故出现“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架构”概念.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COSO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的专题报告,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定义。指出:“企业内控制度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在结构上强调,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相互联系的因素。这个由“三个目标”、“五个要素”共同构成内部控制的定义,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权威的概念,这一定义,既增加了管理控制方面的内容,又考虑到审计人员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