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
三、如何强化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内 容 摘 要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中,依然以传统业务为主,信贷资产所占比重仍高达60-70%,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但即便商业银行制定了谨慎的贷款政策,确立了科学、合理的贷款价格,也并不能从每笔贷款中获利。银行贷款风险客观存在,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风险贷款和贷款损失。但贷款风险是可以认知和有效控制防范的,加强贷款管理,及早发现问题贷款,充分认知贷款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
.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中,商业银行依然以经营传统信贷资产为主,其所占比重高达60-70%。因此,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但即便商业银行制定了谨慎的贷款政策,确立了科学、合理的贷款价格,也并不能从每笔贷款中获利。银行贷款风险客观存在,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风险贷款和贷款损失。但贷款风险是可以认知和有效控制防范的,加强贷款管理,及早发现问题贷款,充分认知贷款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商业银行的要求,其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首要特征。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剥离了1.4万亿后,不良贷款比率按五级分类口径仍较高,超过20%(发达国家平均为2%),风险隐患较大。这些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而银行稀释和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目前还比较弱。当前部分行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投资过热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一些银行对房产、地产等盲目贷款,如果不切实加以解决,形成泡沫经济,将新增大量的不良贷款。降低新增不良资产,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化解银行风险任重道远。 二是资本充足率离巴塞尔协议规定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国有银行通过不良资产剥离,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依然低下,不能到达8%和4%的要求,距国际先进银行(30%)有很大距离,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四是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贷款诈骗、洗黑钱等金融案件时有发生,有的触目惊心,而金融企业的防范机制和内部管理水平却跟不上。一些银行急于扩张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忽略风险和成本,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致使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往往是金融犯罪分子窥视的焦点。
五是银行风险出现新转化:信贷资金被大量用于财政性支出,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储备、政府融资平台提供担保等贷款周期长、规模大、增长快,信贷的分散风险向集中风险转化;有些地方因资金链条断裂而形成房地产贷款巨大风险,抵债资产逐年增加,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银行贷款,信贷的即期风险向其他资产的远期风险转化。 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实质是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没有真正摆脱行政机构色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换,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特定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周期性变化呈现“增长加速一过热一调整一发展——增长”的过程, 与此相伴的金融也分别出现国内国有企业改制和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等三次金融经济的波动,每次经济波动都导致一批企业关停倒闭,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二是传统经济发展的粗放经营,经济的高投入造成信贷需求的刚性扩张,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导致信贷质量低下。
(二)贷币政策诱导因素的影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货币政策实施的是“紧缩一放松一再紧缩一再放松”政策,往往银行有意在“紧缩”之前垫高贷款基数,比如2009年底与2010年初贷款的非理性增长等不顾信贷资金实际需要,超越原则发放贷款。其结果必然是大量资金沉淀或挪作他用,不少贷款形成不良而造成损失,使信贷资产质量劣化。
(三)市场无序竞争和发育不正常因素的影响。
一是我国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成熟、不完善,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锅饭” 资金供给格局,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惯性,企业不习惯也不愿意在市场去冒高风险进行融资,而始终把筹资目标盯着银行形成向银行借款的唯一性和无限性局面。二是商业银行间的无序竞争,给一些企业钻了空子,多头开户,多家贷款,逃避银行的信贷管理和监督,掩盖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与矛盾。导致银行信贷资产劣化。
(四)银行经营转制因素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尚未实现根本转变的条件下,信贷管理体制还是实行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每年依然下达贷款营销任务。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为用足贷款规模,而忽视资金运用的合理配置。加之体制未健全的情况下,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必然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影响信贷资产质量。
(五)信贷粗放经营因素的影响。
较长时期以来,银行性质,在理论上出现许多争论。使得我国银行不论是大一统的“人民银行”时期,还是“人民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为主体” 阶段,信贷管理很大程度上服从于政府管理和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之信贷人员素质低,达不到市场经济和商业银行的要求。技术力量不强,必然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粗放经营。如:重放轻管轻收、贷款程序紊乱“三查”制度、信用评定、项目评估论证流于形式,违章违规和盲目放贷,势必危及信贷资产安全。
(六)企业经营转制因素的影响。
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彻底转换是造成企业行为扭曲的根本原因:一是市场观念不强,项目论证、经营行为盲从于政府规划,产业发展前景不清,致使企业经营效益预期不佳项目来得快、去得快;二是管理意识尚未得到加强,他们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市场和内部管理上,而是整天忙于找政府、跑银行;三是信用观念差,多数企业把银行贷款看成是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借了贷款不想还; 四是借企业破产、兼并之机,化小核算单位,悬空银行贷款,逃避银行债务。
(七)行政干预因素的影响。
由于银行性质不明晰,一些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凭惜其对银行在地方经营活动中的支持和限制权,给银行施加各方面的压力,干预银行贷款自主权,使银行经常扮演财政角色,同时协助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导致银行风险贷款不断增加,效益不断下降。
(八)社会保障因素的影响。
一是法制建设滞后、法制不健全,致使银行在风险转化问题上无法可依;二是我国的法律相对缺乏严肃性,加之行政干预,有法难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执法更是困难重重;三是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不健全,银行在短期内仍将承担社会福利保障的部分风险履行“社会慈善机构” 的部分责任。不完善的保障措施和不健全的法制体制,使银行信贷风险的遏制和转化无可靠的保障依据。
三、如何强化贷款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新增贷款过度集中的走势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投放时间、投放量过度集中。今年的信贷增长集中在一季度,1月份是创纪录的1.62万亿元,2月继续突破万亿达1.07万亿元,3月份竟然破1月份的纪录达1.89万亿元。如此,一季度的人民币贷款新增为史无前例。
二是贷款投向过度集中在大客户。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中,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约60%。按市场通行标准看,此高比例意味着银行业贷款进入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区。
三是单一客户贷款过度集中。监管部门规定,各银行对单一客户的贷款不能超出银行资本金余额10%,但目前有的银行已超过这一监管红线。即便对集团企业贷款也不能超过资本金余额的15%,但有的银行竟达17%。贷款“垒大户”警钟再次敲响。
四是多家银行集中授信同一大客户。为争抢同一大客户,多家银行给予授信,导致重复授信、多头授信、交叉授信,因而埋下风险隐患。某大型企业最多时竟有60多家银行为其贷款,就是典例。
(一)加强贷前调查,提高评估质量。
贷款调查和项目评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信贷决策的科学性。要认真进行贷前调查评估,从借款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项目的承建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来全面分析论证其能否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既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贷款项目和企业的优势,又要对其风险及其风险控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正确处理好把握商机与提高评估质量的关系,既不影响贷款营销,又防范了风险。
(二)把好贷前审批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把好贷前审批关,一是在贷款审批发放前,审批人要全面考察企业、项目风险状况,既侧重眼前风险,又要重视风险预测,严格掌握贷款发放标准,落实贷款发放条件。首先要重点审查客户的经营情况、信用状况,判断客户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次再考虑第二还款来源情况,审查保证人是否具备担保能力,担保意愿是否真实,抵押物的设定是否合理,确保抵押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资本收益情况,结合行业、地区、客户信贷风险积累情况,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二是实行审批人垂直管理,减少审批环节及本级管理对审批工作的影响,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在审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片面强调客户所在行业、地区的优势,无视企业自身的弱点,盲目放贷而形成不良二是片面强调客户自身的良好信誉和还款能力,忽视其地区和行业风险而形成不良。
(三)加强贷后管理
加强贷后管理要从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建立严密的跟踪分析制度,根据客户贷款数额、风险暴露程度、发展前景预测的总体把握,对客户进行细分,建立区别对待的走访客户制度;第二是要在对客户财务报表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客户的生产经营、财务效益及发展趋势针对风险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三是加强对客户及担保人贷后实际偿还能力的跟踪分析,对有潜在风险的贷款及时采取保全措施;第四是监管部门要加大信贷风险监督、检查力度,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
(四)制定和建立完善的体系
要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实现贷款的全过程监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存在于信贷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之中,信贷风险管理是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控,即从受理信贷业务到信贷业务终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直至每一个责任人都要全过程监测,还要监测内部各项信贷质量效益指标,才能及早发现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但由于风险在形成、积累过程中常常是隐蔽地存在着,所以只有制定科学可行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对潜在风险的量化评价及参数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程度,发布预警信号,才能及时发现和预警风险,将其控制和化解在萌芽中。
(五)加强工作者责任
加强落实和推进责任认定工作,使信贷人员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信贷管理工作对由于主观原因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责任人追究责任,根据责任认定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对因调查评估工作不全面或存在明显偏颇、造成审批决策失误的,或因审查不严,不落实贷款条件放贷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及因贷后管理不到位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都要追究有关人员的主观责任。使信贷人员不但具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控制的意识,督促其切实做好信贷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从机制上促使信贷人员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六)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管理系统
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专门力量采集经济、金融、法律、行业政策等宏观信息,与信贷经营部门日常收集到的客户基本信息以及五级分类工作中积累的借款人、保证人的有关资料等微观信息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掌握的信息进行统一加工、管理,并及时更新;理顺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信息流转速度和经营管理运作利用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风险管理和科技应用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使系统信息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支持。
(七)加强信贷人员的素质
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商业银行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信贷人员素质。银行业的知识密集性决定了信贷人员要不断扩充和更新各种知识。因此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使其及时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了解外部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及时掌握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前沿知识,熟悉科技手段在金融工作中的应用技能,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把信贷人员培养成为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中坚力量。
参 考 文 献
1、《财经》网络版 [ 2008-02-14 ]
2、王群《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思考》
3.、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YNET.com 北青网 >> 财经
5、中国人民银行网://.pb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