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它一头维系着占我国人口 90%的农民,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它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安危。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首先要关注粮食和粮食生产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粮食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粮食历来为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所关注。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和探索,我们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将就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问题初浅的谈一谈看法。
论文共分三大部分: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沿革
二、粮食流通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㈠、现状和认识。
㈡、存在问题。
三、全面改革粮食流通体制
㈠、全面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成熟条件。
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㈢、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老帐问题。
2、老粮问题。
3、老人问题。
4、农民问题。
5、粮食企业问题。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它一头维系着占我国人口90%的农民,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它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安危。要想使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首先要关注粮食和粮食生产问题。原国务院总理朱容基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没有粮食过多的那一天。要让十几亿人都能够吃得饱,又吃得好一点,目前这点粮食是远远不够的。对粮食生产始终要抓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有丝毫松懈,农业是全局性问题。如果目前农业上取得的成果能够保持下去,全国宏观经济形势就不会反弹,不会逆转;如果我们在农业方面稍有闪失,形势就很难说了,一年后就可以逆转。历史上每当一两年丰收之后,就有些人脑袋发热,就要大规模地搞基本建设,就放松农业,农民积极性没有了,接着就是粮食紧张,又转过来搞治理整顿,老在那里走回头路。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朱总理的这段话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和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本届政府更是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将其视为治国安帮的基石。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沿革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粮食生产历来为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所关注。建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很大一部分上了年纪的人都亲身经历了忍饥受饿的那场灾难。在计划经济时代,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而存在,粮票应运而生。农民生产的粮食先交公粮,留一部份自己吃以外,还需交售余粮,再由粮食部门凭粮食供应证及粮票调供。作为粮食的管理部门粮食局、粮管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对计划经济渗透很深,影响很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迫在眉睫。1986年财政部提出对粮食的调供平衡实行“包干”、“分灶吃饭”。即各级政府对自己行政区内供应粮食人口(包括自然增长部分)发生的价格倒挂价差负责。通过“包干”,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应承担的经济和社会责任,为粮食走向市场经济和调控平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在前三年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粮食销量很小,库存不断增加,国务院决定放开粮价,放开经营,放开市场。尽管文件规定“分散决策,逐步推进”,但有些地方已全面推行。粮食系统停止了收购,于是出现了市场粮价下降的情况。就我市当地的政策而言,1992年10月,市政府对粮食购销体制全面放开,保留“市粮食局”名称,行使为各级政府管理储备粮油,组织市级粮油产需平衡,管理粮油市场,稳定市场价格的行政职能。增设“市粮贸总公司”,成为工、农一体的国营企业和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实行干部聘任、职工聘用制。价格分配放开,总公司下设财务决算中心,搞好内部资金调度,并统一与财政结算。 通过放开经营,下属部分企业丢开本行去开展多种经营,有些涉足餐饮业、娱乐业,如招商大楼,有些涉足外贸及商品流通,如鹿城粮贸公司,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市场运作不规范,加之管理混乱,财权过大,资金体外运行以致上当受骗,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很大损失。1995年,由于粮食减产,市场粮价波动,粮价上涨,市政府为了平抑粮价,确保人民生活的稳定,除抛售市级储备粮外,对城镇居民和非农业人口凭票供应,当时的粮食基本在2.8—3.0元/公斤大米。经过采取有效措施,粮价波动之风得到有效抑制。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和重点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坚决贯彻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的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等三项政策。加快粮食企业自身改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基本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实行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帐分开,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消费者的利益,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
1998年底,由国家计委、审计局、财政部、粮食局、农发行等七部委从1992年以来至1998年5月31日止粮食企业新增的亏损进行清理,并进行挂帐停息,逐年消化。通过执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和“四分开,一完善”和老帐的清理挂帐,对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以及促进粮食企业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南方劣质小麦可以退出保护价收购”的指示精神,从当年4月1日起,对小麦等部分杂粮退出保护价收购。通过几年的摸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日趋完善。
二、粮食流通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和认识
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是粮食多与少的关系:粮食是特殊商品,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我想应该是多一点好,宁可多生产一些,多储一点,也不能没有粮食,粮食少了,一遇自然灾害,一遇国际环境变化,就要出问题。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粮食不多不少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认为粮食宁肯多一点,也不能重演没有粮食或粮食紧张的历史。第二是粮食当年生产与多年生产储备的关系:粮食商品于当年生产,当年销售。但因为粮食生产受自然影响,又必须考虑调节余缺,以丰补欠的关系。因此既有个搞好当年生产的问题,又有个兼顾来年的问题。就是要加大生产,又要有储备,不能就当年讲当年。第三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既要站在一个地区的角度看问题,又要站在全国的角度看问题。第四是处理好稳定形势与搞活企业的关系:为了稳定形势,企业作些牺牲;为了稳定形势,企业作些调整,为了稳定形势,企业承受些压力。总之就是要统一思想认识,继续坚持各项扶持农业、扶持粮食的方针政策,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我们的粮食形势在全国的大多数地区,连续几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生产形势喜人。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产量连续几年登上新台阶。1999、2000、2001年取得了大丰收。我们的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在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主要原因是: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农业的投入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了农业的发展后劲,坚持科技兴农,成功地推广了各项行之有效的科技措施,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二是粮食供销形势亦喜亦忧。喜的是,由于粮食生产形势好,使过去粮食长期依赖外调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观,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求平衡。粮食市场供应充裕,价格回落。忧的是粮食企业历史包袱重,销售不畅,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困难。
(二)、存在问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从过去的体制看,粮食的计划购销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包产到户以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从交公粮,交余粮,留足农户自食外部分用于交易到订单农业,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变迁。今天随着科技含量的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对粮食的调控可采取多种手段,但是对粮食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按照供求规律,粮食的数量与价格成反比,即,市场上的粮食数量减少,粮价升高,刺激农户种粮,平均利润增加,社会投向粮食生产,当大家都进行粮食生产时,一般情况下粮食数量增加,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则粮食投向减少,大部份农户将转向其他方面的投资,这样,粮食产量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样循环往复,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宏观调控做后盾,将粮食企业直接引向市场是很危险的,也是很不明智的。
过去,由政府制定粮食价格,由粮食企业收购粮食,并要求顺价销售。一方面为了调动或不挫伤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要求粮食部门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户手中的余粮,然后要求粮食部门顺价销售。农发行按库贷挂钩,资金封闭运行等手段监管粮食企业。这样产生的后果是:粮食企业手中的粮食顺不了价,销售不了,除承担期间利息费用等外,新粮变成陈化粮,降价处理,发生价差亏损,使粮食企业的包袱越背越重。
三、全面改革粮食流通体制
(一)、全面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成熟条件。
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和探索,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我们至少看到了一些成熟条件:
1、中央增加了粮食储备规模,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
2、各级地方政府实行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各级粮食储备制度,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对本级负责,确保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如我州全州粮食储备规模为原粮2500万公斤,其中:十县(市)为1000万公斤,仅楚雄市就储备400万公斤。
3、采取上级补助和地方配套的方式,建立各级粮食风险基金,有力地保证了储备粮的各项开支,确保各级储备粮的正常储备。
4、建立了严格的耕地占用审批制度,保证种粮面积的持续稳定。
5、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包括土地改良,兴修水利,培育良种,促使其增产,同时做好化肥农药的供应等服务工作。
6、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农户,按市场要求,合理布局,调整种植结构。
7、党中央、国务院心系农民,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
(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应考虑到:
1、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问题。
2、农民的利益与调动种粮积极性和市场经济的问题。
3、粮食企业的历史包袱与主渠道作用的问题。
4、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的走向。
5、占全世界六分之一的中国民众吃饭问题依然是摆在第一位的问题,无粮不稳,无商不活。
6、中央与地方承担的责任和利益分配问题。
(三)、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老帐问题
从1992年以来,新增粮食财务挂帐后,其他不合理占用贷款现象严重:其中:不合理占用贷款所占比重比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贴息的粮食财务挂帐还大,老帐问题尚未解决,新增的无法挂帐的亏损又有发生,国家财政有困难,地方财政有压力,粮食企业亏损逐渐增大,日子难过,企业与银行的关系日趋紧张,不正确处理好“老帐问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难以顺利进行。
2、老粮问题。
按过去的粮食政策,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不得拒收、限收,使国有粮食企业的粮仓暴满,以致使粮食部门不得不从其他单位租借仓库。按农发行库贷挂钩,以销定贷的要求,必须做到顺价销售,作为商品之一的粮食在市场经济中同样摆脱不了价值规律的作用。结果,中等价位收进来的粮食由收购成本、收购费用、租仓费、银行利息等因素综合后变成高价粮,而且还逐年老化变成老粮食而无法销售。如我市从1992年以来收购进来的稻谷1199万公斤,逐年积压,积少成多,即再不处理将要陈化,至2000年市政府下决心将该批粮食做销售处理,随后又处理了一批从1994年以来收购的劣质包谷339.3万公斤,小麦908.2万公斤。尽管市财政将为此承担1042.8万元的价差损失,但也为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做了积极的工作。2002年4月1日起,粮价全面放开后,我市原商品周转库存粮共有1284.3万公斤,其中:非陈化粮715.3万公斤现已处理完毕(陈化粮569万公斤待国务院批准后才能处理),非陈化粮处理后发生的价差费用为560万元。过去粮食价格由省政府定价,粮权属于政府,粮价放开后,放开前的老粮问题应妥善解决。
3、老人问题。
粮食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其他企业的改革一样,同样经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裁减富余人员,但接近退休的老人,即老人问题也应从大局,保稳定出发,应积极解决,即便辞退也应按政策规定给予费用补偿处置,但是有些国有粮食企业没有净资产,如何解决?没有解决好人的问题,其他问题更难办。
4、农民问题。
积极稳妥,以时俱进,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以市场为依托,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也要考虑采取适度措施,不挫伤种粮农户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高度负责,除中央做好储备,及时调节余缺外,各级政府也要参与粮食市场的调控。
5、粮食企业问题。
粮食企业要加强自身改革,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充分发挥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它既是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2002年4月1日起以“三放开”为核心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它更能使我们按价值规律办事,建设社会主义同样可以搞市场经济,通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可以减轻财政负担,也为锻炼国有粮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做了充分准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对粮食问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违背粮食生产的自然规律,不人为破坏供需平衡,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既顺天意又得民心,使人民安居乐业,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取得胜利。
资 料 来 源
1、〈〈以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原国务院总理朱容基1997年6月25日在河南、安徽考察夏粮收购工作时的讲话;
2、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8部委《关于印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意见的通知》计综合〔2002〕677号;
3、楚雄市粮食局关于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粮食部门经营机制转变方案的请示》及楚雄市人民政府的批复;
4、国务院国发〔1998〕15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