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
二、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
三、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措施
(一)较大幅度的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
(二)放松利率管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适当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完善准备金制度。
(四)改进人民币汇率机制,实施“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五)尽快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谨慎处置有问题金融机
构的关闭,提高人们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
(六)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促使其认真处理防范风险
和扩大信贷业务的关系。
(七)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扩大货币信贷范围。
(八)利用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之机,调整城市供水、供气、供电、
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价格,取消各类公用事业或企业补贴,以成本定价。
内 容 摘 要
按照经济学理论的一般解释,通货紧缩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指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目前国际上对通货紧缩的普遍理解为"与货币和信贷供应紧缩同时发生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我国经济学界最近围绕我国的通货紧缩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尽管大家对通货紧缩的程度、成因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却一致认为通货紧缩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以治理。
关键词: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 适度扩张 货币政策研究
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
通货紧缩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的现象,它与经济运行过程及经济体制有着内在的关联性。首先表现为货币现象,货币供应过程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要的相互关系是通货紧缩形成的最直接原因,因而解决通货紧缩总是必须首先调整货币政策,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尽管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发生的通货紧缩是被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对此就无能为力。作为反周期的政策,中央银行应该在经济过热时反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反通货紧缩。
根据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这一目标应有两个涵义:一是防止价格水平大幅上升,即防止通货膨胀;二是防止价格水平大幅负增长,即防止通货紧缩。
一、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
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有松、紧和中性三种类型。但通常这只是对一种纯粹现象的概括描述。实际经济活动要更丰富、更复杂,往往是多种情况的组合。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不能脱离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以及中央银行的调控方式。在80年代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曾实行“松的”、“紧的”货币政策,也实行过“稳中求松”、“紧中有活”的货币政策。但在供给短缺、需求旺盛、预算约束软化的背景下,多数年份货币政策执行的结果却相当宽松。我们也曾为此付出了几次严重通货膨胀的代价,但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基本反映了当时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货币化对货币的需要。在1993年下半年后的一段时期,经济过热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对整顿混乱的经济金融秩序,增加有效供给,以及促进宏观调控的“软着陆”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几年,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告别了短缺经济,形成了买方市场,但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日益暴露,经济金融工作面临着支持经济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双重任务。因此,货币政策必须兼顾稳定与增长,几年来,货币政策的提法虽然几经变化,本质上看,中央银行采取的仍是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其核心是: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扩大基础货币投放,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止通货紧缩,加强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配套,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
1993年以来实行从紧或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反通货膨胀。但进入通货紧缩阶段,货币政策目标应及时转向反通货紧缩,即实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扭转价格下降趋势。这样可以改变公众的“通货紧缩”预期,对治理通货紧缩起到总动员的政策效应,也能促进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组合,进一步扩大内需。简单的说就是,迅速制止通货紧缩趋势,保持币值稳定,刺激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衰退。
我国自1996年开始出现价格总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双双回落的现象,至今已持续6个年头,以致使我国已陷入通货紧缩的判断日益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同,如何应对通货紧缩也由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开始形成了一种主张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应主要针对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的倾向。
二、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
之所以会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通货紧缩现象,有其深刻的内在成因。
首先,我国的经济运行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价格总水平迅即以大幅度上升的方式达到了均衡点位。这正是我国1990年代中期以前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缘由之一。但是在价格总水平一旦达到了供求均衡值之后,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特征就会随之消失,这就为价格下跌提供了制度背景。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大规模投资项目的建成,我国的生产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导致供应总量的陡增,社会的基本需求却因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呈现相对缓慢的增长势头。从经济周期角度看,高涨与衰退的交替出现,是不可抗拒的基本规律。
此外,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局面,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在较长的时期里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滞后效应也加剧了时下的通货紧缩现象。
概而言之,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是经济转轨、经济周期和财政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因而其持续的时间之长有一定的偶然性。换言之,与通货膨胀相比,通货紧缩未必是经济走势的主流。
从以上分析可见,从长远看,货币政策的导向是防止通货膨胀,但近期主要是防止通货紧缩。
三、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措施
(一)较大幅度的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
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基础货币增加额分别为3542亿元、6128亿元和3745亿元,1998年仅增703亿元,同比少增3042亿元,扣除因准备金率下调而减少的2700亿元基础货币,还少增342亿元。1999年上半年则出现了基础货币比去年末净下降的状况,这不利于今后的货币供应增长,也不利于治理通货紧缩。目前社会存款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四大银行又不愿意把国债卖给中央银行,反而归还中央银行贷款,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比较富裕但货款需求相对不足,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于贷款需求却显得不足的状况,因此,必须开辟投放基础货币的新方式:(1)由财政部增发长期国债,要求某一商业银行购入,再转卖给中央银行;(2)增加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改变目前实际上存在的对小金融机构再贷款的限制,对资信和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使它们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3)根据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实际需要,也可适当增加中央银行再贷款,或购入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债券。
(二)放松利率管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了治理通货紧缩,下调利率是必要的,但同时更应加快利率体制的改革。连续七次下调利率后,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落在比较低的底线上。其他国家相比利率水平并不十分高,如果再继续下调,很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并可能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在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利率的作用受到抑制,利率下调对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作用也下降。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是结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完善市场机制,而利率市场化是完善市场机制的重要环节。去年以来,银行扩大了中小企业和县以下的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总体运行情况良好。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率负增长,利率水平较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加强,国有企业的总需求下降,利率扩张机制受到抑制,是利率改革的有利时机。要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放开贷款的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灵活确定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作用,也应逐步通过贴现窗口和中央银行的贷款及公开市场操作来发挥。
(三)适当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完善准备金制度。
目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偏高。而与此同时,由于准备金制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目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还是相当高。这种情况也起到收缩社会信用的作用。为此,要继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同时继续改革准备金制度:降低并最终取消超额准备金存款利息,并将由此节省的利息支出转入中央财政的预算收入,还包括按月平均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允许法定准备金用于清算,以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资金数量,支持经济增长。
(四)改进人民币汇率机制,实施“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我国现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存在两个缺陷:(1)有“管理”而无“浮动”,成为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度,中央银行承担着全部的汇率风险;(2)钉住美元,汇率机制不灵活,使我国外汇受制于美元汇率走势。以上两个缺陷使我国的汇率政策容易处于被动局面,增加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近一、二年来,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多次下调。在目前的汇率制度下,(1)可能导致资本流入规模的减少及资本外逃倾向,使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赤字。(2)随着本外币利差加大,可能引起企业负债币种的转换。(3)可能诱导社会持有外汇的偏好。因此,为了缓解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应该在适当时候允许人民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并实行“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五)尽快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谨慎处置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关闭,提高人们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
目前出现的存款向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集中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数中小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特别是个别问题严重的中小金融机构被关闭,人们对其信心不足所致。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人们对金融风险的恐慌,如果不及时扭转,将产生一系列不利的连锁反应。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社会信誉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其自身素质,而当务之急,则是应建立能稳定广大存款人信心的存款保险制度。同时,在对极少数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实行关闭时,要考虑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在时机选择、对外宣传上谨慎处之。
(六)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促使其认真处理防范风险和扩大信贷业务的关系。
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风险约束开始加强,但利润约束仍然较软,这就使其在目前进行实际运作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防范风险上,而对于开拓信贷业务则缺乏积极性。不改变这种状况,银行贷款的较大幅度增长将成为一句空话。为此,要改变长期沿用的财政部和国有商业银行事后算账的做法,而在事先确定全年利润目标,硬化预算约束,建立激励机制,使利润约束与风险约束一样具有严肃性。完成不了利润指标的银行,其领导人同样应受处分。
(七)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扩大货币信贷范围。
大力支持那些市场前景好、有竞争力企业所需信贷,提高企业技术改造信贷比例;继续扩大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并及时到位;大力拓展居民各类消费信贷,如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教育、医疗,简化手续,提供良好服务;加大对出口信贷支持力度,以各种形式支持企业扩大出口;逐步取消外国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进一步扩大信贷业务。
(八)利用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之机,调整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价格,取消各类公用事业或企业的补贴,以成本定价。
当然,要治理通货紧缩,除了实施以上积极的货币政策外,还得有下述工作配合:
加大对总需求不足的调节力度,打破国民经济运行低水平循环,恢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并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供给,敏锐地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和加快国际经济结构重组加快的新趋势,并妥善处理解决技术进步、优化供给同劳动就业的矛盾。还要深化体制改革,按照产业组织的内在要求优化供给,解决规模不经济和各种垄断的问题;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优化供给,建立良好的经济结构;按照技术创新的要求优化供给,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供给,形成现代企业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优化供给,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体制。
参 考 文 献
1.魏杰《关于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建议》HTTP://.GOOGLE.COM 2000年11月20日
2.奚君羊《短期反通货 长期反通胀》《上海金融报》2001年8月
3.张清《关于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HTTP://.FRC.COM 2000年
4.《正确认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金融时报》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