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摘要、关键词……………………………………………………………2
一、农村信用社的现状…………………………………………………3
二、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形成机制………………………………………4
三、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成因……………………………………………4
(一)决策成因……………………………………………………………5
(二)制度成因……………………………………………………………5
(三)操作成因……………………………………………………………5
(四)授信成因……………………………………………………………6
(五)技术成因……………………………………………………………6
(六)创新成因……………………………………………………………7
(七)道德风险成因………………………………………………………7
四、风险管理的措施……………………………………………………7
参考文献…………………………………………………………………11
内 容 摘 要
摘 要: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在资金营运过程中,因偶发性和不完全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或是由于各种无法事先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研究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理,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化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用社风险 资金营运 监督机制
论 农 村 信 用 社
——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在资金营运过程中,因偶发性和不完全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或是由于各种无法事先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其风险形成机制是指形成风险的时段潜伏性、爆发的突然性、传染的广泛性的内在制度、执行、文化、人力与相关资源配置失衡等机理构造因素的总和。
一、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含改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下同)资本净额达1037.18亿元,资本充足率达5.89%;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3851亿元,不良贷款率17.53%(扣除专项票据置换因素,实际为21.23%),2005年上半年,全国农信社实现轧差盈余93.36亿元;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各项存款达30694亿元,继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之后突破3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0769亿元,增幅为54%;各项贷款2196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8028亿元,增幅为58%。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余额已经到达10299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重已上升到87.5%,增幅达85%。
从2005年上半年的数据可以看到,全国农村信用社实际不良贷款率为21.23%,若扣除专项票据置换因素,也只能达到17.53%。且不论账面统计下的潜伏实际不良贷款还有多少,仅就21.23%的账面不良率,就能看出农村信用社风险有多么严重!至于专项票据置换到时能实现多少还不得而知。试想,若果真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达到5.89%,改革的首年便达到政策的“期望面”,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化解还是大有作为的。由此导出,以资本约束信贷扩张,再造农村信用社信贷机制也是大有希望的。因此,探讨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制适合农村信用社基层需要,也适应宏观政策面的要求。
二、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形成机制
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制的基本机理是,因偶发性和不完全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或是由于各种无法事先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产生货币预期贬值或是存款损失幻觉,而使农村信用社瞬间发生挤兑或传导性挤兑,致使农村信用社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具有独特性、与金融危机的联系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的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具有普遍特征,有金融活动就存在着金融风险;但有金融风险,不一定存在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具有引发、积累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而不具有必然性。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的集中体现和“极限效应”。金融风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如不加以防范和化解,就会酿成金融危机,直至造成对社会的危害。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也难以规避这一机理,无论是全国或是地方局部,如不加以防范和化解,当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外部因素的冲击和干扰下,其本身原有的信用链中断,人们对其经营和信用状况失去信心,特别是产生强烈的货币贬值预期或存款损失幻觉时,就会导致农村居民信心恐慌,纷纷参与挤兑,进而产生连锁式区域性银行机构货币无弹性溢出效应,农村金融危机使农村金融风险的可能损失变为现实损失,社会上其他银行机构也难免其危害。所以说,农村金融危机就是农村金融风险大规模、高强度的集中爆发,是农村货币信用领域出现的混乱状态。
三、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成因
当前,导致农村信用社产生风险的因素有两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农村信用社无法控制,内部因素则可控制。现就从信用社内部因素人手,探讨农村信用社风险成因。
(一)决策成因。决策专制、决策独断、决策随意、决策失职、决策失责和决策渎职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操作风险。目前农村信用社县联社法人治理结构普遍不完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班子的工作职责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集中、交叉、重叠。议事规则不完备,权利分配不科学,导致联社决策不到位,常常出现异位情况,形成风险。一是决策中权力过于集中,一人身兼数职,像家族式企业的老板;二是决策中权力受上级或行政领导制约,只能领旨行事,惟命是从;三是决策中权力受同级或要害职能部门干扰;四是决策中怕失误,怕责任追究,干脆来个模糊语言,笼而统之;五是决策中失职、渎职,从权力中捞取好处。决策风险危害性最大,且可以左右其他风险的产生,不可不防。
(二)制度成因。旧制新安排,新制旧内容是制度上的最大缺陷。制度安排上的缺陷所产生的风险是重大风险。利润最大化主宰着银行业企业的命运,银行业普遍存在着重市场开拓、轻风险管理的倾向,农村信用社也概莫能外。信用社的绩效考核制度一般是在业务发展指标、财务发展指标上打分,而对风险只存在感性认识,无从考核。甚至相当一部分信用社为完成工作任务,违规操作、拔苗助长、欺上瞒下,做假账、假表、假数字、假手续,只要数字,不管真实;只为政绩,不论政德;只唯工资,不说功效。实而推之,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农行的旧制度,虽有创新发展,但只是修修补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处处照搬、照抄,蛮干盛行,缺少科学性。农村信用社的旧制度新框架安排,已束缚人的手脚、禁锢人的思维,存在较大的风险。
(三)操作成因。用工旧政制度对于旧的管理模式给予重创,同样也给予“法人治理新的管理模式”以重创。多种用工制,特别是代办员制,是诱发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风险频发的重要源头。多种用工并存,一制不束多种用工是农村信用社用工制度上的极大缺陷;混岗混业操作、个人揽存包点营销是农村信用社滋生案件的土壤。农村信用社经营从联社、大社到分社,点多面广,战线长,不利于管理。目前在用工上正式工、临时工和代办员并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顶岗、混岗、跨岗现象依然存在,临柜操作流程不严密,漏洞多;个人揽存风险大,包村包户贷款营销操作也不尽如人意;审计监督力量有限,在广度和深度上无法达到现代银行业的理论和现实的高度,因而潜在的风险和隐患时时存在,风险引诱案件时时爆发。
(四)授信成因。农村信用社授信不足、授信过度、授信缺陷所引发的风险是重大风险。“两户”信用等级评定是信用社对全社会的公开授信承诺,目的是降低借贷门槛,方便群众贷款。但在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存在以下漏洞:1.评定面不够,存在工作盲点,特别是长年外出务工人员部分未评定;2.评定不扎实,少数地方靠行政搞评定,按关系定等级;3.“评”与“放”脱节,评审资料束之高阁,发放贷款信手拈来;4.年审走过场,该降的不降,该升的不升,该记的未记;5.重复、多头授信,有的“红人”老家的社发证,营业地的社发证,往来多的社发证,“证”出多门;6.信用“透支”严重,部分贷款户借款远超过授信额度。信用社内部网点授信也存在着缺陷,即贷款权限管理存在漏洞:1.单产权限与单笔权限界定不清;2.下级套用上级权限放款,形成垒大户放款;3.权限设置欠妥当。目前各地鼓励贷款营销,权限过大,超出当地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
(五)技术成因。计算机风险是高科技风险。治理计算机风险应先行于制度,制度先行于程序,程序先行于操作。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在推行省辖计算机网络建设。计算机的推广运用既给农村信用社发展业务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引入了风险。1.普及不够,风险得不到群防群治;2.技术壁垒风险潜伏,因微机特有的口令、密码、权限管理,既是对操作者的监督,也是对操作者的保护,还是对监督者本身的阻碍;监督者如没有计算机技术素质,不但起不到监督者的职能,反而技术的拥有者如道德失范,很可能借用计算机进行犯罪;3.基层监督者一般技不如操作者,监督力量软弱,如,农村信用社的计算机技术力量呈金字塔式分布,少数掌握高端技术的人往往不是审计人员,是审计人员则往往不是计算机技术人员,技术监督极有可能流于形式;4.计算机犯罪具有隐蔽性,隐蔽作案短期内不易被察觉。
(六)创新成因。创新风险是市场风险。一般讲,农村信用社不创新就没有其市场竞争力,就有可能流失市场信贷份额,就会被市场淘汰。但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潜在的风险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尤其是成为现实风险以后,就会使不确定性风险成为现实的农村信用社损失。一定程度上来说,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花钱买经验。金融工具创新或推广如此,金融协作协议的签约更是如此。在现代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品种创新或引进中,农村信用社新业务、新产品推出层出不穷,风险将会无处不在,加强创新风险管理已势在必行。
(七)道德风险成因。道德失范是引发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基本诱因,很多农村信用社内部案件源发于此。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薄弱,道德教育覆盖面低,从业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道德修养、职业水准,八小时以外的社交、娱乐以及兼职兼业情况,都构成道德风险点。道德教育做得好的,被教育者是农村信用社的诚信员工;做得差的,被教育者有可能成为涉规、涉法的员工,一旦犯罪,就会给农村信用社造成损失。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案可以看出:道德风险越来越成为金融案件或是金融风险频发、群发、骤发的重要原因。
四、风险管理的措施
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为更好地识别金融风险,通过实践计量,把银行金融风险分为五类,一是把资产质量很高,风险很小,等级值≤5%的定为正常贷款(一级);二是把资产质量令人满意,风险较小,等级值5%-15%的定为关注贷款(二级);三是把资产质量较差,存在相当程度的问题,存在一定风险,等级值15%-30%的定为次级贷款(三级);四是把资产质量存在严重问题,风险很大,等级值30%-50%的定为可疑贷款(四级);五是把资产质量极差,近期倒闭的可能性极大,等级值50%的定为损失(五级)。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存在四级分类法。其把“一逾两呆法”的类别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个等级。而逾期、呆滞、呆账三类贷款构成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比率就是这三类贷款之和与贷款总额的比率。四级分类法对不良贷款的界定主要以是否逾期为标准,而较少考虑借款人的还款的能力及还款的意愿。事实上,未到期的贷款未必就是质量正常的贷款,而刚刚逾期的贷款未必就是不良贷款。并且,以期限来划分,极容易造假,借新还旧成为普遍的经营模式。从理论成因上讲,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制理论成因是多方面的,即政策设计缺少理论支撑、旧制度设计缺陷、信用社公信力理论缺失等所造成的。当然,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制还有逆向效应、道德风险等诸方面影响,但是不能由此而忽视它的基本机理。
规避金融风险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规避风险政策、制度上的安排。一是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周期研究,从宏观上实施政策规避;二是针对农村信用社案发特点,从法律、法规修订上切中案发规律,实施以法治险;三是做好制度安排研究,从制度上排险、化险。
2.做好农村前沿金融理论研究,实施先期理论指导化险。做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形成机制研究,构建识别、检测、计量、预警、纠偏指标框架,对形成机制运作程序进行设计,并建立基础纠偏风险模型,形成中国自己的农村信用社风险前沿理论体系,以期先行理论指导化解风险,从而处险时能及时地消除农村居民的预期货币贬值和存款损失幻觉。
3.改善组织结构,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在联社现行的“三会”、经营班子和科室之间建立完善、科学的统一法人授权体系,职责分离,相互监督制约,尽量减少兼职;按业务范围和程度定职能,按职能定科室,对联社职能机构重新整合,以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从而纳入信用社章程,形成工作上的程序化、制度化、公开化和决策上的民主化、理性化、科学化。
4.创新基层制度设计,确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农村信用社应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自身的所有制度进行有效性、合规性和科学性评估,并参照现代银行业的先进做法,制订出适合、适用的农村信用社制度体系。目前最为迫切的是建立完善的业绩考评考核机制。因为它是杠杆,是导向,是砝码,对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切实加大对风险考评考核的工作力度,出台风险定性和定量的综合指标,纠正目前不合理的考核机制。
5.严明职责执行力,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社会主义新农村信用社给予支撑。所以,严明岗位职责执行力的程序设计都应坚持相互制衡三大原则:(1)岗位制衡。不论前台、后台,不论一线、二线,不论前勤、后勤,均应坚持审批、操作、监督三责分离,即人员分离、职能分离。(2)程序制衡。按业务流程顺序操作,不能漏序、逆序操作,更不能无程序单人操作。(3)责任制衡。责、权、利相结合必须附以岗位联保、损失连赔、责任连带。在监督上实施个人自律性监督、岗位间交换性监督、审计部门序时监督、监察部门先行和后续并举监督,领导者突击性抽查监督和上级部门工作性的巡回监督,以此设定多道监督防线,达到监督机制长效。
6.把好信用门槛,建立严格的授信机制。信用失控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联社在对内贷款授权上应予慎重,要对每个营业网点分类排队,在考察过去的信用业绩、当地的经济状况和经营人员的职业水准之后再确定该社的贷款权限,且应因社而异。同时,加强对各网点使用贷款权利的监控,一旦有不良记录,应马上收回或降低权限;设立授权年审制度,一年一次授权核定;对外授信要严格按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操作,做到工作扎实、认真、细致。
7.优化技能培训,建立科技教育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加大计算机技能培训,并优化这一培训,达到每位员工能知、能会、能用,特别是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应强化微机审计的学习和运用。县联社在微机的培训上,应做到多培并举,即实施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业务自学的办法,鼓励员工终身学习,着眼实用技能,从而整体提高信用社的技防水平。
8.建立风险观念,构建防范机制。要牢固树立观念防险先行,行为防险紧跟的思想。从观念、教育、行为、设备、技能、制度、程序、监督8个方面构建防范机制,做到无险不防,无人无技,无处不控,无序不做,无岗不管,无错不纠。
9.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是遏制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可以熏陶人、激励人、凝聚人。农村信用社在对内宣传上应大力弘扬风险管理文化、自身优良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占领员工的道德情操阵地,武装员工头脑,从一点一滴做起,滋润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以社为家,爱岗敬业。在对外宣传上应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专栏、传单、派单、电视等形式宣传业务知识,把业务操作程序对外公示,做到家喻户晓,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社会公信力。
参 考 文 献
[1]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王洪波等.风险预警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舒家伟.银行作业成本制度实施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恽代英.金融不良资产处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艾里克·拉斯缪森(美).博弈与信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