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免费获取|
毕业论文网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原创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搜索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 论全能银行的利弊——国际经验与启示
金融论文资料|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国贸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电子商务|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金融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经济学论文| 营销论文

论全能银行的利弊——国际经验与启示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论文。详情见微信集赞换论文
论全能银行的利弊——国际经验与启示 XCLW109310  论全能银行的利弊——国际经验与启示

目录…………………………………………………………………………3
内容摘要……………………………………………………………………4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5
(一)全能银行的定义……………………………………………………5
(二)研究背景……………………………………………………………5
(三)研究意义……………………………………………………………5
二、德国、美国全能银行发展历程与特点………………………………5
(一)德国全能银行发展历程与特点……………………………………5
(二)美国全能银行发展历程与特点……………………………………6
(三)小结…………………………………………………………………6
三、中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利弊与对策分析
(一)发展全能银行的利弊分析
1. 中国发展全能银行可能获得的益处
2. 中国发展全能银行可能存在的风险……………………………………7
(二)中国发展全能银行需要注意什么…………………………………7
1.全能银行模式的选择……………………………………………………7
2.全能银行监管模式的选择………………………………………………7
四、总结……………………………………………………………………8
参考文献……………………………………………………………………9
内 容 摘 要
 全能银行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演化过程,有其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微观经济动因。全能银行模式大致分为德国式全能银行和美国式全能银行。各种全能银行模式是与各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相适应的银行组织形式。中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应服务于中国企业集体的国际市场战略,应整合国内市场的银、证、保等业务,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以构建一流的全能银行集体。

论全能银行的利弊——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全能银行的定义
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ing)源于德国。简单地说,全能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可以跨行业合作,不仅可以经营银行业内的所有业务,也可以与证券业、保险业混业经营,实现服务的全方位。全能银行正成为金融市场的一种发展趋势。全能银行有混业经营的内容,但是混业经营不等于全能银行。广义的全能银行=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加保险公司再加非金融企业股东。人们常说的全能银行主要是指能够从事所有金融业务的银行,不包括非金融业务。全能银行首先是金融中介(相对于金融市场),其次是集多种金融业务于一体的金融联合体或金融混业集团(Financial Conglomerates),再次是意味着混业经营(相对于分业经营)。
(二)研究背景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放松管制的趋势,其中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现象尤为引人注目。以美国和德国为首的很多西方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大力发展各种形态的全能银行、以提高本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20世界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金融业率先掀起的席卷全球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体现出跨业、跨国界的战略联盟的特点。1999年美国又推出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使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全球金融领域成为主流。
(三)研究意义
 目前中国金融产业结构显著不合理,迫切需要资源整合。金融业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在日益延伸,而金融产业的混合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国际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全国银行业纷纷向全能银行方向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金融领域出现了第五次并购浪潮。西方国家的银行业通过跨行业、跨国界并购方式,迅速发展成为全能银行,在国际银行并购浪潮冲击下,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的逼迫下,发展全能银行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发展全能银行是国内银行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的必然和有效途径。
二、德国、美国全能银行发展历程与特点
(一)德国全能银行发展历程与特点
 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银行一直为它提供着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企业对银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该模式将银行和非银行业务组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的组织结构。
 该模式将金融业务完全整合,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从存款、贷款、证券承销和买卖,到共同基金运作、保险经营、投资咨询等。该模式的最大优势是管理方便,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易于调度和协调,由于各部门之间没有直接的横向资金调度关系,各部门平行应对上一级的主管部门,每一笔资金的运用都是单独报批,主管部门对不同的客户还有自己的内部标准,这就可以避免内部交易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风险,业务调度灵活,有利于金融创新,有利于物质资源共享、增加信息资源的流动性,发挥信息优势。统一调度资金,一旦出问题,具有传染效应,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专业业务能力及协调能力。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银行较少通过独立的子公司从事全能业务,而是自己直接从事;(2)银行持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十分普遍;(3)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融合也经常发生,银行还可以通过其子公司从事保险业务。
(二)美国全能银行发展历程与特点
 美国式全能银行是指独立的银行和非银行子公司在功能上分离,同时在控股公司的名下一个窗口对外提供两种以上金融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控股公司同时拥有银行和证券等金融业务子公司,在各种金融业务之间建立“防火墙”。能够利用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控股公司本身是一个金融机构,而无论它是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劵公司、还是以保险公司等为主业,还是被金融机构控股、被非金融机构控股或者是被管理集团控股;它能够控股足够的金融机构子公司,为客户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而无论它所控制的子公司中是否包含有非金融服务。该模式能够进行中央集权管理,实现资本的集约经营,产生扩张效应。但存在系统内关联交易与利益冲突,影响系统的安全与稳健经营。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1)集团的控股公司为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集团,并取得相应的金融牌照。(2)该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一些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等附属机构或子公司。这些附属机构或子公司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都有相关的营业执照,都可以独立对外开展相关的业务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集团公司董事会有权决定或影响其子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决定及重大决策。
(三)小结
 全能银行的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慢慢进化的产物,是与工业化国家为完成自己的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的银行组织形式。各国的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起点不同,时间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因此,全能银行在各个国家也具有不同的形式。
三、中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利弊与对策分析
(一)发展全能银行的利弊分析
1. 中国发展全能银行可能获得的益处
全能银行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未来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进入自由化浪潮,为了银行业自身发展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我国有必要发展全能银行,原因如下:
(1)发展全能银行是提高我国银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应对来自国内外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的竞争,跨国银行的竞争,我国需要组建大型全能化的银行集团。这有利于增大我国银行业务范围,容易形成规模效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能力。
(2)发展全能银行是降低我国银行风险的有效途径。全能银行业务多样化,具有内在稳定的特征,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扩大业务领域不失为改善其财务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因而发展全能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改善、金融风险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全能银行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资本市场发展会对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资本市场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获利空间趋于缩小,从而风险增加。面对资本市场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做出相应跳整,向全能银行发展。
 (4)发展全能银行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2. 中国发展全能银行可能存在的风险
全能银行不可避免的有其自身的缺点和风险:
(1)全能银行制度下银行权利过大、对经济的影响过深,容易形成金融垄断财团,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全能银行业务的控制和开发在管理上有许多难题,可能达不到预期的规模经济效益;
(3)全能银行内部不同业务单位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运行机制,组合在一起必然会有各种潜在冲突;
(4)全能银行一项新业务的开拓成功要求管理配套,这对全能银行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5)全能银行业务多元化,监管难度会加大,因而服务成本就会提高。
(二)中国发展全能银行需要注意什么
1.全能银行模式的选择
 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出发,当前只能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
 首先,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是决定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首要原因。我国金融机构的典型特征是业务机构、资产结构、人才结构都很单一,这种状况决定了在混业进程中,它们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重新成立以前完全没有涉及的业务部门,特别是在面临开放压力的背景下,而依靠购并方式,通过收购控股的方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将是最为迅速有效的手段,在人才、客户、经验等各个方面也都将有利于新业务的快速发展。
 其次,在当前我国实行分业监督模式的前提下,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更具有可行性,更符合我国金融改革所遵循的“渐进原则”:一个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同时又实现了在同一利益主体下互相协作的兼业经营局面,便于我国目前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分业管理体系执行对各自行业的监管并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同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探索合作的方法和途径,为一体化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积累经验。
 再次,我国已经进行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践,对其运作方式和监管方法都积累了一定得经验,这可以为我国推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尽管自1993年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仍有不少金融机构通过控股公司的方式在进行混业经营实践,尽管它们的混业经营比较初级,但是,以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实业公司为控股公司所进行的多样金融控股公司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为实现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全能银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而在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时,根据目前的金融环境,以银行为核心较符合我国的国情。原因如下:
 (1)从我国金融改革的现实情况看,以银行为主构建控股公司是可行的
 (2)我国的银行资产在全国金融总资产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3)能够充分发挥大型银行的各种优势,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
 (4)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模式和水平
2.全能银行监管模式的选择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金融业监管模式有三种,而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监管模式同样有三种:一体化监管模式、牵头监管模式和分业监管模式。单纯从三种模式本身很难说哪一种模式最优,只能说符合国情的监管就是最好的模式。三种模式比较起来各有利弊,分业模式已不适应金融全球化趋势发展的需要,牵头模式由于存在多头监管,可能造成被监管者的负担,且可能出现监管盲区。而一体化模式在信息共享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且能够避免监管真空,防止监管套利。
一体化模式不仅是政府的明智之举,而且是最终和最佳选择。只要通过比较分析,国内金融环境成熟、条件允许,政府认定一体化模式是符合经济发展的,那么政府就可以充分利用其超然地位和强大的权利,用行政命令强制撤并众多监管机构,设定单一机构,专司金融业监管职能。确定选择一体化模式后,应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制定明确的一体化监管的法律法规。目前中国的法律和规章都未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现实中已存在不同模式的进入控股公司。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界定不清楚,出现监管盲区。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混也经营的全能银行的法律。一方面使所有金融机构都得到监管,另一方面使各金融机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为了避免监管目标的冲突,政府必须对同一监管机构进行良好的机制设计,充分发挥范围和规模经济优势,防止潜在的风险,在审慎监管和保护消费者方面,尽量做到两者兼顾,至少要做到将监管目标的冲突和矛盾给经济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
第三,一体化监管模式下,应加强对银行业跨国联合监管的必要性,同时各国应不断加深监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全能银行发展后将会面临金融监管部门更严格的监管,必须具有熟悉银行、证劵、保险等业务的高素质专业管理队伍,需要培养大批懂得金融业务的全面人才。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使信息披露制度化、常规化,从而形成一套完善且严格的监管机制。
四、总结
我国发展全能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后进者优势,吸取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实施全能型银行制度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借鉴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转向全能型银行制度所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全能银行发展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以减轻全能银行带来的冲击并努力削弱其负面影响;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对发展全能银行可能导致的各种问题采取一些具有超前性与针对性的对策或措施,以适应全能银行的发展。同时,针对全能银行较高的监管要求,我国金融监管当局亦可借鉴德国等实施全能银行较成功的国家的金融监管手段和经验,从战略高度出发,尽快建立银行、证劵、保险三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对话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并研究对策;以全能银行的监管要求为基点,建立高效、灵敏的进入风险预警机制,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整体素质,加快有关金融监管法规的制定,从而保证全能银行的顺利成长。

参 考 文 献
米奇.维塔斯主编《金融监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吉拉德.克里根,《银行体系改革:中国应选择哪种模式?》国际金融研究,2002。
 李鹏程,《发达国家全能银行的潜在利益冲突及其法律监管》,投资研究,2002。
 李洁,《银行制度创新与全能银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邵东亚,“全能银行的制度经济学观点:一个交易费用模型及应用”,《经济评论》,2004。
 贾晓云,《金融业混业经营及未来模式选择》,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


论全能银行的利弊——国际经验与启示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原创论文资料流程 相关论文
上一篇:论信贷风险的控制 下一篇:论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全能 银行 利弊 国际 经验 启示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发表论文
广告位

联系方式 | 论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论文资料


毕业论文网提供论文范文,论文代发,原创论文资料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0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