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的产生
交子的演变和发展
交子的性质
宋代通货膨胀的类型
内 容 摘 要
北宋手工工厂和小作坊的大量涌现,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交子由此出现。
交子经过民办和官办两个阶段由初期存单性质的凭据演变为市场流通手段,发行制度亦经过了由兑换券向不可兑换的货币的变化。交子成为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小生产经营方式这一特征决定宋代货币的产生及发展。 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各地经济的联系与流通。货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金属货币与纸币交替演变及在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为货币名目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并侧重于货币本质中的商品性问题。
论交子的产生及性质
纸币的起源在我国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最早的纸币,是从北宋初年在四川成都开始流行的,它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的纸币。"交子之法,出于民之所有为"。是四川商人自发地发明创造的。人们之所以要发明交子,是因为铁钱重,不便贸易,用交子这种纸币来代替铁钱,能起到"铁钱不便,交子即便"的作用。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用毫无价值的纸币来代替有价值的金属铸币。只有当纸币确实具备了代表铸币的一切条件时,纸币才有价值,才能起到代表铸币行使货币的职能。交子要成为纸币,也必定有一个逐步具备能够代表铁钱的过程,一个发展、完善、演化成为纸币的过程。
一、交子的产生
“交子”在四川出现的原因,历史学家虞云国认为,这与北宋初期铁钱在四川非常盛行有关,铁钱盛行的原因“一是五代后期后蜀本就铸造过铁钱;二是当时四川的铁矿比较丰富:三是这里与西南少数民族接壤,使用铁钱可以防止铜钱外流。”众所周知,铁钱与铜钱相比要笨重的多,使用起来及其不便,然而“当时川蜀成都府路的社会经济水平在全国仅次于江浙,铁钱的使用显然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直接促使了纸币在四川的出现。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区位因素、政治因素、自然资源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因素等的共同作用下,促使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中国的四川出现。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是唐宪宗时期出现的汇票“飞钱”的经验应该也对其产生了不小的作用。
四川地区的经济发达,贸易发达,以及货币供应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早在唐朝,四川已是经济繁荣,商业兴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时人才会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入宋以后,成都周围地区,即益州的经济依然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不仅是农产品丰富,锦、纸、糖等产业,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地理位置看,四川是内地和西蕃,西南夷,西夏等西部地区的贸易枢纽。更著以铁钱沉重,蜀道难行,因此在异地贸易中便有了交子应运而生的机遇,出现可以在异地兑现的交子当是情理中的事情。
所以,交子最初出现的时候,应该是“飞钱”的性质,是异地兑现的凭证,或者称之为异地兑现的票据,它的面额是根据实际需要临时填写的。所以它只是一种汇票,不是货币,更不是强制流通的纸币,并不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起媒介的作用。使交子发生质的变化,由汇票的性质,支票的性质,转化为替代铁钱参与市场流通,行使某些货币职能,“钱荒”或许是直接的导火线。因为战乱,铁钱罢铸,民间钱少,于是才出现了私下以交子为市的现象,又因为私下为市,奸弊必出,才有了政府的干预。但是,交子一旦介入了市场,替代铁钱行使了货币职能,铁钱沉重难用等诸多弊病便更加显现出来,于是欲罢交子已经不再可能,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改造交子,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使之真正货币化,于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诞生了,这便是北宋的纸币——交子。
所有这一切使我们相信,宋代的商品经济的确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我国商品经济的繁盛,无论是就规模还是水平而言,依然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即与18世纪的清中叶比,亦毫不逊色,至少是各有千秋。特别是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之下,一个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开放型市场经济得以崛起,这是汉唐以来农业经济内部真正带有路标性意义的重大变化。在我看来,秦汉“第一帝国”和隋唐“第二帝国”,都是以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的大陆性帝国,不仅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且汉唐间历时千年的“丝绸之路”更是向着亚洲内陆延伸。可以说宋以前的历代王朝,都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内陆国家。然自中唐以降,我国开始由内陆型国家向海陆型国家转变: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表现出向海洋发展的强烈倾向。特别是宋室南渡之后,为形势所迫更加依赖外贸,刺桐港即泉州正在此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港。在迅猛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下,东南地区以生产交换价值为己任的商品经济日趋繁盛,以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原先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个转折的实质性内涵是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从单一种植经济过渡到多种经营,从基本上自给自足到专业分工有所发展,从主要生产使用价值转为生产交换价值,从习俗取向变为市场取向,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这一切表明,宋代,特别是南宋东南沿海地带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交子的演变和发展
唐宋之际及进入宋代之后,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包括土地产权逐步由国家平均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向土地私有转换,出现了产权的明晰化趋势,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济领域控制相对薄弱。
(一)交子的演变
制度和组织建立、变迁和运行所产生的社会交易成本也逐步降低,表现在社会商业信用的新体系逐渐形成与逐步完善化。例如在金融货币业方面,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豪商巨贾为便利货币的存取,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官吏豪商在柜坊中存钱,少则数万贯,多则至数百万贯。除了上述唐宋之际出现的钱币汇兑外,北宋时纸币交子的产生,正是社会商业信用建立的集中体现。纸币的出现,是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的重要例证。其次是宋王朝对于新兴产业部门的国家控制力逐渐松弛。在工商业等流动性大,难以控制的领域开始出现经济效率方面的突破。斯波义信认为,"宋代的异地交易,与其之前的时代相比,无论是城巿化模式的框架、基本的商业组织、批发巿场组织的架构,还是日常消费物资的流通方式,其差异远不只是具备截然不同的规模与性质而已。这一商业革命的质的飞跃是有充分证据可得到清楚证明的,仅其技术变化与连锁经营这方面就颇具特色。另外,交通技术(尤其是内地水运与海运)得到明显改善,降低了交易费用,带来安全而且迅速的货运。在农业技术方面,占城稻的推广,一年二熟制的推行,水利排灌设施的建设,优良作物推广的各种相关技术,在宋代这一时点上划时代地完成了。宋代的许多手工业部门,如纺织业作坊规模巨大、分工细致、工艺先进。井盐业私营规模大,并已作坊化,出现雇工与业主的货币雇佣关系,显示经济效率的提高。.斯波义信又认为,"放宽视野从长期来看,宋代是向大农业集约体系转换的发动期。".集约农业的逐步出现,正是农业领域经营效率提高的表现。但经济效率的提高的另一面,是对平等的淡薄、财富及资源的更高程度的转移与集中。宋代"田制不立",土地私有制发展,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兼并盛行,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
(二)交子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
交子的重要地位和其特殊的使用价值决定了交子在流通中的不段完善和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阶段是交子诞生的初期。
其主要用途是为了解决长途贸易中现钱搬运的繁难,所以它只是一种异地兑现的票据。在交子行使的过程中,它也可能担负了另外一种职责,即支票的职能,人们可以把暂时闲置的钱币存放于某商户处,并得到商户开具的票据(即交子),证明存放钱币的数量,待要用钱的时候,便可凭此交子到商户兑现。总之,这个阶段是交子的非货币化时期。
2、“私以交子为市”时期。
这个阶段,交子不仅具备汇票、支票的职能,而且已经替代铁钱行使了某些货币的职能。但交子的这一属性,是民间自发赋予的,它经历了由偶然顶替到习惯使用的过程,于是有实力的富商便私自发行交子。此时交子的印制和管理是不统一的,政府并不承认交子的货币职能。
3、十六富商连保发行时期。
由于私以为市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和弊端,引起政府的关注,政府开始干预,出面组织整顿,于是,便有了政府认可的十六户富商连保发行交子的事情。此时的交子已经有了统一的印制规格和发行制度,十六户富商对政府要担负一定的责任,益州地方政府已经承认交子在益州地区具有货币职能。
4、官交子时期。
交子最终收归官办,由地方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交子务来印制、发行和管理,最终实现货币化。
在交子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是所谓的私交子时期,第四阶段则是官交子时期。在第一阶段,交子还不是货币,第二阶段以后,交子才逐步取得货币地位,最终成为政府正式发行的法定货币。
三、交子的性质
北宋的交子,初始阶段不是货币,只是汇票或支票的性质。第二阶段的交子,民间虽已“私下为市”,但政府并不认可它的货币性质,所以从法定的意义上讲,它还不是真正的货币,但从经济意义上讲,它已经部分行使货币的职能。第三阶段的交子,由十六户富商连保发行,是政府认可的货币,而且是可兑现的纸币,具有银行兑换券的雏形,并不是政府依靠权力强制发行的纸币。第四阶段,官交子发行的初期,继续了第三阶段私交子的基本属性,政府又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准备金,规定了发行总额,此时的交子仍具备兑换券的性质。但是,一旦由政府来掌控,交子的性质就避免不了要发生变化,最终使之转化为由政府依靠权力发行的法定纸币。从存款性质的交子,演变成真正纸币性质的交子的过程中,我们再次看到交子确实渊源唐代的飞钱,产生于蜀中商品经济繁荣,铁钱不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宋代四川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既创造了印刷纸币的技术条件,也使大额的纸币行使成为可能。交子作为货币在市场上行使后,四川的铁钱仍然继续铸造,铁钱仍然继续行使。额大量轻的交子代表铁钱主要用于大额的交易和支付,这种钱楮兼用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宋代四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纸币产生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因而也造就了发明纸币的人才,交子铺户在经营存款业务中,终于逐渐成为精通货币流通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创造发明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唯独在宋代四川产生的根本原因。自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就是中国宋代四川的交子。
由于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发行、使用纸币,宋代的纸币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存在很多引发争议的问题,宋代纸币是什么性质的货币便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
首先,从起源来看,宋代纸币无疑是一种替代纸币。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第一代纸币——交子,最初是由四川民间发起的,其目的是为了替代不便携带的铁钱。"始,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保作交子。......收入人户现钱,便给交子。......街市交易皆用之。如将交子要取见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从有关货币理论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代用货币。即:它是一定量的贵金属的代用品,可以与它所代表的贵金属自由兑换(当然也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或者说,交子最初不过是一张可流通的实物收据。
其次,从其后的发展过程来看,宋代纸币很快向信用货币转化。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旦交子发行权收归官府,没用多久,就从过去的"纳钱请交"变为财政发行,交子也就从可随时兑换的代用纸币变为要靠国家信用支持的信用货币。这一变化发生在仁宗庆历年间,是由秦州支出的交子无法兑换现钱而改为以十三界新交冲抵造成的。此后,纸币逐渐成为不可兑换的货币,政府便不再准备足够的准备金,而往往只根据财政的需要任意发行,其结果当然是导致通货膨胀,而纸币也就变为完全靠国家法令支持的法币
最后,从纸币的后期演变来看,有重新向替代纸币回归的倾向。如南宋的楮币"会子",据汪圣铎先生考证,又重新以铜钱为本位币,可以与铜钱进行兑换,但又不是随时足额兑换,具有非无限法偿的特点,是一种介于替代货币和信用货币之间的纸币。
总之,宋代纸币的性质是一个变动的概念,它源于替代货币,很快向信用货币转变,其后又向替代货币部分回归,成为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非无限法偿的替代货币。因此,将其定义为一种混合货币也许更合适一些。
四、宋代通货膨胀的类型
通货膨胀不是纸币特有的现象,金属货币也可以产生通胀,归结起来,造成金属货币通胀的原因有三种,一是钱体减重,形制缩小,钱币的实际金属含量大大低于名义重量;二是降低货币的金属成色,改变金属成分,以低价金属代替高价金属;三是铸大钱,扩大面值,使钱币的名义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总之,是由于钱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大大分离,造成由该种金属表示的物价大幅上涨的现象。
按现代经济学的看法,通胀由于成因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诸如财政型通胀、信用型通胀、成本型通胀、政策型通胀,等等。宋代的通胀是否也可以作此划分,值得思考。从学界以往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宋代通胀成因的争论上。大致的意见有三种:一是货币供大于求(包括金属货币减重等变相贬值以及纸币的超量发行)导致物资供应不足,通货膨胀;二是由于灾害的影响,导致物资供应短缺,通货膨胀;三是由于战争导致军需扩大,引发通胀。第一种意见实际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说的翻版,将通胀问题仅仅归结于货币本身,是一种简单化的表面看法;第二种意见是从生产不足的角度出发,只是反映了通胀成因的一个方面,同样有失片面;第三种意见是从需求过盛出发,最具说服力,但也不尽完善。事实上,通胀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宋代正当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其通胀成因更是错综复杂,表现出混合型的特征。以货币为例,宋代在正币(铜、铁钱和纸币)之外,还发行了大量的具有货币功能的有价证券,这使得当时的货币供应额远较人们认为的大得多。而且,由于有价证券本身所具有的双重身份及不确定性,使得以货币和有价证券共同构成的通胀问题就具有了更为复杂的特性。从两宋物价的总体走势来看,大的上涨有两次,一次是两宋之交,一次是晚宋时期。其共同之处是均处于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可见,所谓战争导致军需扩大从而引发通胀的观点是有相当合理性的。不过,这仍然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战争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直接导致供给减少,加剧了供求矛盾,形成了经济学上所说的"滞胀"现象,最终造成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货币问题只是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即:在军需骤然扩大的情况下,宋政府被迫大规模发行纸币以及有价证券,引发恶性通胀。这种通胀相当于一种恶性透支行为,宋政府对此显然既无诚意也无能力归还,只能采取剜肉补疮、拆东补西的被动措施,以延缓危机的恶性发展,其结果当然只能是走向崩溃。
由此可见,宋代的通胀是一种全局性的通胀,它首先是由于人们熟知的"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在有宋一代持续膨胀,导致政府的财政需求不断扩大;尤其当大规模的战争来临时,本已不堪重负的财政经济更是濒临绝境。对此,宋政府只能通过不断扩大信用规模,即金属货币贬值、滥发纸币、有价证券等,来应付危机,其结果不言而喻。而其后所采取的各种缓解危机的措施,如减少纸币发行量,缴税实行"钱楮各半",用有价证券以及金银、官爵等"称提"纸币等等,有时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闹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因此,可以说宋代的通胀是由过盛的财政需求、无节制的信用泛滥以及不当的财经措施共同导致的,是一种结构性的混合型通胀。
参 考 文 献
1、王曾瑜,《关于北宋交子的几个问题》 载《锱铢编》2007-02-11
2、戴志强,《有关北宋交子的几个问题》2006-10-10
3、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刘厚滋:《宋金以来之钞币》载《中德学志》第六卷,194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