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金融市场的雏形
1.1规模结构的非均衡性
1.2空间分布结构的不合理性
1.3 层次结构上的单调性
1.4行为结构上的不配合性
1.5功能结构上的不协调性
2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从静态视角看金融结构
2.1.1宏观结构的不均衡
2.1.2微观结构的不均衡
2.2从动态视角看金融结构
2.2.1结构变迁上的被动适应性
2.2.2结构升级上的低层次性
2.2.3结构创新上的外生性
3、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3.1偏重硬件建设,忽视观念的树立和金融市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
3.2偏重数量扩张,忽视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与协调
3.3偏重局部利益,忽视金融市场全局利益的平衡与兼顾
3.4偏重眼前发展,忽视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培育与改善
4、结语
内 容 摘 要
中文摘要:本文以归纳、演绎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现代金融市场的形成过程与原因以及特点。首先从静态、动态两个视角讨论了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的问题,静态视角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谈,而动态视角则谈到了市场结构在变迁、升级、创新中所遭遇的问题。然后,从金融市场管理的角度探讨了造成当下金融市场结构的特点及成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了以改善金融生态为主旨的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合理化改革方向。
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induction, deductive method analyzes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the reas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first place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static, dynamic discussing the issue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is not balanced, static perspective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two aspects to talk about, and dynamic perspective, talked about the changes in market structure, upgrade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innovation. Then, from the Angle of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ion, discusses the cause of the current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the e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o improve financial ecology for the purpose of the direction of rationalization of modern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in China.
关键词:金融市场结构 金融体制 市场的不均衡 结构创新 金融生态
引 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金融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迈进,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金融市场,包括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即资金融通市场。所谓资金融通,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资金盈余的活动,是所有金融交易活的总称。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是各种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储蓄存单等。资金融通简称为融资,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也就是资金需求者直接通过金融市场向社会上有资金盈余的机构和个人筹资;与此对应,间接融资则是指通过银行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也就是资金需求者采取向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申请贷款的方式筹资。金融市场对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直接的深刻影响,如个人财富、企业的经营、经济运行的效率,都直接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活动。金融市场的构成十分复杂,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市场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但是,一般根据金融市场上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类。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一年以内)资金的市场,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一年以上)资金的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子市场。货币市场包括金融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是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贷款市场;证券市场是通过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进行融资的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不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现代金融市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从我国现代金融市场的形成过程、特点、以及管理方的政策战略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讨论相应的解决方案。
1、我国金融市场的雏形
金融市场结构是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及其组成要素在经济体系中的存在、分布、运行以及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架构状态。金融市场结构作为一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变量和要素,它是反映一国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规模结构的非均衡性
我国金融市场的规模结构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原生市场相对发达,金融衍生市场相对滞后。其中,在金融原生市场中,资金市场发展快于保险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发展。在资金市场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货币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与票据市场发展不平衡: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股票市场中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不平衡:债券市场中国债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在金融衍生市场中,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快于金融期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中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快于其他商品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中,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快于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市场等。
1.2空间分布结构的不合理性
首先,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并将成为制约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县级金融机构的大量撤销导致县域金融体系中出现了“空洞化”现象:二是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的“非农化”现象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三是农村金融市场产品少、功能弱化、业务单一、服务跟不上;四是资本市场的触觉还没有延伸到农村,使得大量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其次,就各地区银行业的区域分布来说,占全国GDP -半以上的东部地区聚集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而且还聚集了我国60%以上的银行业资产,其中广东最多,达到4.1万亿元,其后分别为北京和上海。就各地区证券业来说,存在着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趋势。截至2013年末,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个地区国内上市公司数分别为1125家、350家、321家和156家。就各地区的保险业来说,东部地区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4%,明显快于中部11.1%。②另外,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1.3 层次结构上的单调性
从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梯度与层次都比较单调,主要以原生金融市场为主,衍生金融市场才刚刚起步。就原生金融市场内部来说,各种金融子市场的要素结构没有形成明显的梯度,而且在现有梯度上的层次结构非常单一。例如,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的梯度没有形成,而且对现有的投资主体没有进行细俞:再如,我国金融工具类型梯度只有基础性工具,而且基础性工具的品种比较单一等。这种情况将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功能上缺乏互补和行为上相互冲突,不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1.4行为结构上的不配合性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三者在行为机制上相互沟通、配合才能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然而,由于各市场阶段性的预期收益率差异,使得高收益的市场在短期内迅速膨胀,而一旦受到监管,这些资金又迅速撤退市场,导致市场迅速萎缩。这种不稳定状态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
1.5功能结构上的不协调性
我国金融市场行为上的不配合性或冲突性,必然导致其功能上的不协调性。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有些功能还没有凸现出来,各个金融子市场的功能单一,而且相互之间的功能不协调不配合,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
2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2.1从静态视角看金融结构
从静态角度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从静态的视角看,我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种失衡状态。这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2.1.1宏观结构的不均衡
在宏观方面,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之间议及各个子市场内部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具体表现为:
首先,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之间结构不均衡。一定时期的金融市场结构决定了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功能上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其基本的作用是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中介,将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各有优缺点,各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发展直接融资的最终目的不是取代间接融资,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然而,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则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一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仍是我国融资的主渠道,在众多的存款货币机构中,四大国有银行仍处于一种垄断地位:二是直接融资市场中,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更多企业仍倾向于股权融资:三是间接融资市场中存在着信贷期限结构错配,金融资源向四大国有银行集中的趋势。
其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结构失衡。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失衡现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展路径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存在人为逆序发展现象。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资本市场是建立在货币市场基础之上,并以货币市场为基础的。而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导向需要等因素却选择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道路。这种人为的逆序发展为后来的宏观调控不能有效实施、金融市场功能不能整体发挥等埋下了隐患。二是在发展战略上,选择了重视资本市场,轻视货币市场的发展战略。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资本市场、忽视货币市场的政策导向,导致了货币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不仅影响了货币市场功能的发挥,而且也限制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
再次,货币市场的内部结构失衡。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市场,它不仅是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而且也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对象。货币市场内部各个子市场间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确立现代金融制度和实现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货币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初步形成了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但总的来看.我国货币市场还存在着各个子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偏重于债券回购市场,而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重视不够,导致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大大滞后于债券回购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高效规范的同业拆借市场不仅可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调剂资金余缺,还可以迅速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发达的票据市场不仅可以推动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转化,而且还可以扩大商业银行业务空间,拓展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然而,我国相对滞后发展的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间接宏观调控机制发展的要求。
第四,资本市场的内部结构失衡。一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债券市场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发展。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两个子市场,也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资本市场的发展有赖于这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然而,自90年代初,由于政府存在着重股轻债的政策导向,使得债券市场发展大大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美、日国家的债券市值一般为GDP的130%以上,欧盟国家的债券市值为GDP的80%以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的债券市值为GDP酌85%左右。全球统计债券市值相当于GDP的95%,而我国的债券市值约占GDP的30%左右,仅相当于全球统计指标的1/3。二是股票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两重两轻”现象,即在股票市场中重视流通市场(二级市场)而轻视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在股票流通市场中重场内市场而轻场外市场。三是债券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在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与企业债发展不平衡等。存在着“两重两轻”现象,即重视国债市场轻视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重视长期债券市场轻视短期债券市场。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传统行政管理序列方面的条块分割,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之间分割多于互补,影响了市场效率的发挥。二是市场规模虽然明显扩大,但是市场的基础建设落后于市场规模和交易规模的需求,影响和制约了市场的发展。三是虽然形成了初步完善的市场机制,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收益率曲线,尚不能很好地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尤其不能适应风险防范的需要。四是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债主体和债券品种,但是相对市场需求来说,市场产品仍过于简单,缺乏衍生产品:发债主体还显得比较单一,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仍然缺乏市场化酌信用评级与定价机制,二级市场交易不够活跃,难以成为一级市场定价的依据。五是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及信息披露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2.1.2微观结构的不均衡
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结构的不均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体结构失衡。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情况来看,呈现着“四多四少”的特征,即货币市场上金融机构参与的多,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参与的少:股票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参与的多,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少: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公司多,民营企业少:上市公司中绩差公司多,优质公司少等。长期以来,银行类金融机构是我国货币市场的绝对主体,政府和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在逐年上升,但对资金需求最大的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目前难以成为货币市场的主体,无法有效利用货币市场融通资金。现阶段股票市场上参与主体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个人投资者参与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少。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都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二是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多,民营企业少。目前深沪市场共有上市公司2285家,其中国有上市公司的比重占了75%以上的份额,民营企业较少,体制多元化、股权多元化的格局没有形成。三是上市公司中绩差公司多,优质公司少。
其次,工具结构不合理。对于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来说,其交易工具的层次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基础工具,主要包括普通股票和各种债券等: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货币和利率、汇率的掉期和互换等:组合工具,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投资基金。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仍属于一个新兴市场,其工具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经济主体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消费需求、储蓄需求和投资需求。虽然近几年金融基础工具有了一定的友展,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和组合工具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再次,价格结构不合理。我国金融市场价格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金融产品(工具)的定价不合理、同类金融产品(工具)的比价不合理以及不同类金融产品(工具)的联动结构不合理等。金融市场不仅仅是融资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其交易和定价功能。通过交易,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通过供求竞价,从而发现价格,使价格与价值从背离不断走向回归。我国金融市场的多种人为分割,如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之间的分割,导致利率、汇率、收益率以及保费率之间的价格结构不合理,而且缺乏联动机制。
第四,交易方式结构不合理。在主要的三种交易方式中,我国的交易所交易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我国金融工具的主要交易方式,但我国的OTC交易方式才刚刚起步,真正意义上场外交易方式还没有,严重滞后于交易所方式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交易方式状况大大制约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
2.2从动态视角看金融结构
从动态角度看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动态的角度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变迁上的被动适应性、升级上的低层次性以及创新上的外生性等。
2.2.1结构变迁上的被动适应性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状态带有人为设计的痕还,其结构的形成不是各个子市场主动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内在需求而进行的变迁,更多情况下是金融市场为配合政府的快速筹集资金意图或者为了达到某种改革效果等而进行的被动改革,其结果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整体功能不能全面有效地发挥。这种被动地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一是忽视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基础作用,导致资本市场投机盛行,效率低下、市场风险增大:二是过于重视股票市场的场内交易,限制和忽视场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致使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缺失与恶意圈钱现象并存,丧失了合理配置资源、分散风险和优化资本结构的本能。
2.2.2结构升级上的低层次性
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既是金融市场结构演进的客观需求,也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目标之一。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直接表现为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基础上的金融市场结构的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结构虽然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型、集权式”转向“多元化、分散式”,金融市场结构的层次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还不成熟:金融市场的种类、金融交易工具还不十分丰富: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还不合理:金融市场之间的依赖性和协调性还不高.金融市场的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金融市场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2.2.3结构创新上的外生性
创新是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创新具有外生性的特点,即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金融市场的内在要求,而是由市场外部因素——政府强制推动的。这种外生性的强制性创新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在经过数量结构、规模结构优化的量变状态之后难以顺利进入功能强化和效率提高的质变状态。
3、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市场管理者、市场参与者和市场中介机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从金融市场管理者的角度看,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偏重硬件建设,忽视观念的树立和金融市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
在金融市场发展建设上,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只有近30年的历史。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水平落后,因而在思想观念上天然的具有一种比学赶超的冲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常常比较注重金融市场的硬件建设,而忽视比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市场行为、市场规则和市场环境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忽视了金融市场赖于运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法规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交易结算系统、税收优惠待遇以及金融技术工程等的健全与完善。例如,国内金融市场的许多法律法规的生成,很少是社会集思广益、反复博弈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金融法规一推出就漏洞百出,而且执行起来菲常困难。正是我国金融制度、金融法律、法规确立程序上的不合理性,导致大量质量不高的法律法规出台。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不断的深入,金融市场的硬件建设固然重要,但与WTO规则相协调的各种基础性制度更是需要精心建立、健全和巩固的。另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市场中的广泛应用,不仅要加强电子货币系统、网络银行、网络金融市场等金融电子化硬件建设,而且,还要重视金融电子邮件系统、公文传输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综合服务系统、涉密网建设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等金融电子软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中的诸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3.2偏重数量扩张,忽视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与协调
在金融市场发展内涵上,我国传统上固有的比学赶超思想必然使金融市场的数量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因而在发展金融市场上只是重视市场参与者数量、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产品数量、交易场所数量以及市场交易规模等,而忽视了金融市场基本功能的发挥和不同金融子市场之间的功能协调。导致了金融市场规模结构与金融市场功能结构之间、不同金融子市场的规模结构之间、不同金融子市场的功能之间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大大制约了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友挥。事实上,金融市场发展既包括数量上的增长,又包括质量上的提高。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数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应当及时注意质的提高,即提高金融市场自身的功能和机制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还要注意金融市场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因为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市场发展不仅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增多,而且表现为金融市场功能的不断完善、效率的不断提高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上。
3.3偏重局部利益,忽视金融市场全局利益的平衡与兼顾
在金融市场发展布局上,我国金融市场的空间结构突出为东部沿海地区与内地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所有制结构之间、中小金融结构与大金融结构之间、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中资民间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而国家在处理这一矛盾时,常常从局部利益出发,通过特殊政策的保护和市场准入上的歧视,使得东部沿海金融市场、大城市金融市场、大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等有了较快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中小金融机构以及中资民间金融机构等的发展则比较缓慢。这种空间区域结构上的不合理,也许在金融市场的发晨初期适合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特点,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的全面开放以后,空间区域上的过大差距就会造成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减弱和市场效率的降低。事实上,金融市场中的局部薄弱很可能成为金融市场发展“木桶”上的“短板”。长期来看,局部利益的实现以牺牲全局利益为代价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没有体现出金融市场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不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不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3.4偏重眼前发展,忽视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培育与改善
在金融市场发展战略上,我国金融市场过多地注重了眼前利益的实现,而忽视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忽视了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培育和改善。主要表现:一是作为金融生态微观基础的经济主体如公司、企业和投资者尚不成熟,相当部分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市场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程度还不够,自我约束机制薄弱,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缺乏。二是作为金融生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市场制度性建设仍待加强,如企业破产制度不够健全,不能实现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部分金融子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如会计核算制度、税收制度等不完善。三是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缺乏公信力,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不能发挥评优示劣的作用等。
4、结语
总之,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国外成熟市场经验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金融生态的改善乃是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改善金融生态,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金融市场才能顺利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从而在此基础上的金融市场结构才是合理的。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