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财政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简介。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多种组合。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
六、当前经济下,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内 容 摘 要
国家在管理宏观经济时会采取许多经济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两者间相互配合、相互依托,以此来调节我国宏观经济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快速发展,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当根据宏观调控的目标、国民经济的现状、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来选择,以符合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在解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方面正面临一些难题,如国债的使用效率低、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监管的难度大,再加上调控房地产、抑制通货膨胀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目前的经济低迷态势.所以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货币政策一定要和财政政策有效地配合使用,这样才能达到稳增长的预期效果.
一.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简介
(一)货币政策的简介
1.什么是货币政策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2.货币政策体系的组成
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在传统的体制下,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独立的作用很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银行的从屑地位已经改变,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如同财政政策一样,其最终目标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是一致的。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货币是指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客观需要量的范围内,这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不能超过货币的客观需要量,但货币投放量究竟多少为宜,可以在货币需要量所允许的空间内进行选择。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货币是发展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特别是当潜在的生产要素未被充分利用时,追加货币投放,可以使潜在的生产要素变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促进经济的发展。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稳定货币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不可能的;但发展经济又是稳定货币的前提,只有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才能保持货币的稳定。因此,应把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目标来把握,求得二者的最佳结合。
4.货币政策的分类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进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因此,如同财政政策的分类一样,从总量调节出发,也把货币政策分为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1).膨胀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过程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2).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政策的实际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3).中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大体上等于货币需要量,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状况不产生影响。至于具体采用何种类型的货币政策,需要根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状况审慎地作出抉择。
(二)财政政策的简介
国家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它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在我国财政与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两者的不同作用。
(一)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体确定,因而财政收支的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就大体确定了。比如,国家对个人征税,也就相应减少了个人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企业征税或国家对企业的拨款,也就减少或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需求。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信贷资金是以有偿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余缺的调剂。这就决定了信贷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至于信贷收入(资金来源)虽然对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不能说没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一定要通过信贷支出才能产生。
(二)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只要在财政支出中对社会消费性支出作适当的压缩,减少社会集团的购买力,社会消费需求的紧缩就可以立即见效。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根据财政、银行在运用资金上无偿与有偿的不同特点,固定资产投资理应由财政供应资金,而流动资金投资一般由银行供应资金。虽然随着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银行也发放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但银行的资金运用的重点仍是保证流动资金的供应。从这里也可看出,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三)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在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有时又会出现需求过旺、供给短缺。这种需求与供给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宏观经济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别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比如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时,如果银行相应压缩或扩大信贷规模,完全可以抵消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只有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银行也同时扩大或收缩信贷规模,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才能真正发生。问题不仅在此,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正是由于财政与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多种组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现在我们从松紧搭配出发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效应。
(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供给。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三)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到,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凡是使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宰与利息率、扩大信贷支出等,都属于“松”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紧银根的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准备金率与利息率、压缩信贷支出等,都属于“紧”的政策措施。至于到底采取哪一种松紧搭配政策,则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一般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的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
在凯恩斯经济学中,“需求管理”是政府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这里主要分析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从它们对总需求的影响角度来考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
(一)财政政策的效力
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需求增加将通过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使GDP增加。GDP的增加又使货币需求增加,即需要更多的货币用于交易。在储备银行不改变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利率必然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会抵消由于GDP增加而增加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投资需求,从而抵消一部分政府支出或减税对GDP的刺激作用。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上升将会大量降低投资。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那么,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货币需求将使利率猛增(利率敏感程度很低意味着利率必须变动很多)。
此外,财政支出乘数是衡量财政政策效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财政支出乘数能否使财政政策的效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样要受到上述两个因素的制约。如果投资对利率高度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即使财政支出乘数很大,财政政策也无法产生强有力的效果。
与上述情况相反,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如果利率上升幅度不大,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利率水平没有多大影响,那么,这种政策对投资的冲击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就有很强的影响力。换言之,当投资对利率不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高度敏感时,财政政策的效力就很强。
(二)货币政策的效力
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体现在货币供给的变化上。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松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或紧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减少。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在货币供给的增加时使利率下降的幅度很大,并且对投资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很大。这种效果产生的条件是:第一,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下降就会使投资受到极大鼓励。第二,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很大(利率的很小下降就足以把货币需求提高到同较高货币供给一致)。在这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就强。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也有弱的时候。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利率的下降不会使投资受到很大的刺激;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下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一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使利率下降较小,或对投资的影响较小,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较弱。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
经济学家认为,良好的经济政策不仅是单纯的政策配合问题,还要把握住运用政策的时机。因此,政府在利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时,应当考虑到时滞问题。
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产生下列五种时滞,依次为: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以及效果时滞。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这段延迟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在制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这两种时滞只涉及行政单位而与立法机构无关,也就是说,这两种时滞只属于研究过程,与决策单位没有直接关系,经济学称之为内在时滞。内在时滞的长短,一方面取决于财政当局收集资料、研究情况所占用的时间以及采取行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取决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目的,尤其是在希望实现的目标较多的情况下,必须对政策目标的优先顺序进行选择。
与内在时滞相对应的是外在时滞。外在时滞是指从财政当局采取措施到这些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这一段时间。主要包括三种时滞:(1)决策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2)执行时滞是指政策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3)效果时滞是指政策正式实施到已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这三种时滞与决策单位发生直接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活动,故称为外在时滞。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很难预测,因此,外在时滞可能会更长。
实际上,货币政策的操作或多或少地也存在着上述五种时滞。总之,就时滞方面来看,很难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研究这两种政策的时滞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客观经济环境和不同政策的各种时滞加以比较,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选择有效的政策措施。
六、当前经济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中央政治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坚持现有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政策基调,创造良好发展预期和透明宏观政策环境。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其内涵,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
会议认为,一季度经济形势总体符合宏观调控和发展预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中国中央政治局周五(4月25日)举行会议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政策基调。
2014年5月28日, 李克强指出,在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面对下行压力,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主动有为,统筹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做好政策储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二)2014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与主要工作
当前,在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中国经济也存在诸多矛盾和挑战。2014年,宏观调控既要着力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缓解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问题,又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防止结构性失业。因此,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2014年中国经济工作安排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加大结构减税力度。2014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经济回升势头并不稳固,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财政支出和必要的结构性减税来带动和引导社会需求。同时,民生等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财政支出刚性较强,深化改革和推进转型升级也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稳定财政赤字率、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以及结构性减税上。建议2014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安排9500亿元,比2013年增加1500亿元;中央代地方发行4000亿元国债,和2013年持平。全国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到13500亿元,赤字率约2.2%。结合税制改革,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将邮电电信业何铁路运输业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2014年,为了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避免触发潜在财政金融风险,货币政策不宜过紧;同时,为“去产能”、“去杠杆”、“去泡沫”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货币政策也不宜过松。因此,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稳健取向,并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考虑到目前货币存量过高以及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之间的经验关系,建议2014年继续坚持13%的M2增长目标。加强流动性调控,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适度增长,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企业、三农等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市场利率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仍需改进,应逐步完善利率间接调控的基本框架和基础条件,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价格型工具的政策有效性。
第三,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第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第五,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第六,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第七,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辅相成,需要配合使用。我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因而可以避免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加剧通货膨胀的后果。目前则转向“双稳健政策”,运用稳健货币政策保证适度货币供应,既可以利于遏制通货紧缩的趋势,又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同时也应采取各种措施配合和促进货币政策的实施,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参 考 文 献
1. 《科技致富向导》2014第5期“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2.《财经界》2014第11期
3.胡邵雨:国际经济协作下协调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应用
4. 王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研究
5. 沈江,王玮 - 海南金融,2014, (3) 试议新时期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6. 马春丽《当代经济》,2014年 第2期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7. 庄健:货币政策中性偏紧 财政政策注重支出管理。
8.《华夏时报》:中央政治局会议2014年4月25日。
9.《人民日报》:李克强会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
10.中国发展门户网:2014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
致谢词
此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在我们的导师细心指导下进行的。每次遇到问题老师都耐心细致的为我讲解。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同时也要感谢我们同一小组的同学,是你们在和我一起探讨问题,并指出我毕业论文上的误区,让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并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这样顺利地结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