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要………………………………………………………………………………1
1.我国负债管理现现状 ……………………………………………………………………………2
2. 银行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5
3. 银行负债管理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6
4.结论 ………………………………………………………………………………………………………7
参考文献 …………………………………………………………………………………………………8
内 容 摘 要
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中枢,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实际需要的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论银行负债管理
负债是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资产业务扩张和其他业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传统负债管理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哪些渠道和工具来筹集足够的资金以支持贷款及公众所需要的其他金融服务;第二是如何控制负债成本,为实现银行整体盈利目标创造首要条件。这两个方面又相互联系;成本是制约筹资方式选择的因素,对于某种筹资工具的使用,也必须全面衡量其成本,力求通过合理定价,使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能够被银行与公众双方接受。
在早期银行的经营中,由于在金融资源的掌握上,银行业居于绝对垄断地位,因而从整体上看,银行业的负债管理也处于一种相对消极状态,负债工具只限于为数不多的几种简单的存款产品,被动接受客户选择、以既定的负债合理开展资产经营是银行管理的重点。尽管彼时不同银行之间在资金方面也存在着竞争,但竞争是初级的,负债产品的创新速度缓慢,负债管理思想保守。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主要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大幅度飚升,而银行业由于仍受有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呈现负值,导致“脱媒”现象。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银行业对负债管理再也不敢掉以轻心。积极主动地筹措资金、通过创新负债产品吸引资金流入,一时成为银行业经营的时尚。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西方银行的负债管理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思想。
银行负债管理的现状
客观而言,我国银行业对负债一向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负债管理基本处于一种粗放式经营状态;负债产品单一,负债产品的定价与账户的具体条件没有任何联系。当然,形成这一局面,政府的管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在银行业加快改革进程的今天,政府的监管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商业银行正在获得更多在负债产品创新和定价方面的权力,这对提升我国银行业的负债管理水平无疑是有利的。在外部管制环境越来越宽松的情况下,借鉴西方银行业在负债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对提高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负债管理1、在产品创新方面:近些年来,我国银行在负债产品创新方面已有了一定改观。资金的争夺战也带动了负债产品的推陈出新。细观国内银行业目前在负债产品方面的创新,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储蓄账户提供各种转账支付便利。在我国的银行存款中,个人储蓄占有绝对的份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转账支付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针对公众的这一需求变化,借助于银行卡的发行与流通,各银行相继推出了类似于招行“一卡通”这样的产品,使存款人可以储蓄存款为基础,凭银行卡在多个账户之间划转资金,更可以银行卡方便地进行各种对外支付。以客户授权为基础,银行也可以直接为客户从其账户中扣缴各种公共事业费用。这类账户和业务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客户,提高了客户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对银行负债规模的扩张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开设各种理财账户,为客户提供综合理财服务。1998年后,在存款利率仍由中央银行管制的背景下,市场利率持续低迷,存款收益相对较低。针对这一现象,各银行相继推出理财账户,吸引存款资金。这类账户一般以较高的存款额作为基础,账户所有人可获得银行提供的多方面金融服务,如投资咨询与设计、账户组合管理、汇兑、转账等,较具代表性的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账户、工商银行的理财账户、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账户等。银行的意图在于通过提供理财账户,吸引高端客户,而这通常被认为是真正能够给银行带来利润的群体。
2.负债产品定价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对储蓄客户提供几乎是完全免费的各项金融服务。在传统银行业务利润日益稀薄的今天,免费的金融服务使银行不胜重负。于是,顺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与存款相关的金融服务收费开始成为各银行共同的价格政策取向。但由于价格政策的转变激烈,社会反响很大,各方对能否收费、如何收费针锋相对,使银行在价格政策调整时不得不瞻前顾后,慎之又慎。对比西方银行与我国银行负债管理创新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丰富多样的负债产品以及关注负债成本、强调账户盈亏平衡是一个总体趋势。尽管如此,中资银行的负债管理水平较之于西方银行仍存在巨大差距。
3.负债管理理念方面,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银行的传统经营之道,而现代西方银行早已突破这一盈利模式,经营理念变为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实现银行自身的价值,银行风险管理者、资产管理者这一角色日益突出。因此,适应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负债产品吸引客户,通过多种形式,包括贷款、账户管理、投资咨询、投资组合管理、交易代理等满足公众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并以此实现银行的价值将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虽然我国银行业目前受分业经营的制约,一些业务,主要是交易类业务上尚无法涉足,但对这一未来的发展趋势却不能不给予高度重视。
4.产品创新方面,从银行业的整体情况看,目前国内银行所积聚的储蓄资源仍保持在极高的比例。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存款,第一,使社会融资需求过度倾向于银行,银行面临放贷的极大压力,容易引发信贷风险和导致不良贷款资产的增长;第二,超大规模的存款也为今后存款的波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而一旦存款出现大规模流失,银行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第三,单一的存款品种使银行经营的利润主要依赖于存贷的利差,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竞争的加剧势必导致利差不断缩小。因此,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角度,银行都有必要继续推进负债产品的创新,既保持银行存款的持续生命力,又为其他业务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目前我国银行业负债产品欠缺的主要是与直接融资产品结合或可获得市场化收益的负债产品。从2003年下半年后,我国通货膨胀的阴影开始出现,物价上涨超过银行存款利率,负利率成为我国银行存款的威胁。开发能够与直接融资产品结合的负债产品,使银行负债的债权人获得市场化的收益,不仅有利于稳定负债资金来源,还可以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加银行的收入渠道。这要求银行对于各种金融市场工具能够灵活自如地进行交易和操作,并能有效控制交易中的市场风险,当然,前提是整体金融市场发育完善,管制较为宽松,商业银行有操控的余地。就最新动态来看,银监会已经放松在这方面的管制力度,商业银行已被允许以理财产品的方式进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售和操作,且实际运行良好,获得了公众的普遍认可。银行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的准备工作也在各银行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但由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都极为有限,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操作空间还较为狭窄,人民币的理财产品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5.中国的银行负债管理:1979年以前,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存款,银行的负债管理基本上是存款管理,而且以吸收存款为主要内容。银行吸收存款的方式有两种:①行政手段。现金管理制度规定,一切单位都要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无论是转帐还是现金收入都要存入银行。因而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是银行的存款对象,有着法定的存款义务。②自愿存款。银行按照存款自愿的原则,广泛设立储蓄存款机构,吸收城乡居民参加储蓄。银行吸收的各项存款,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分配使用,存款银行很少有独立的支配权。在这种体制下,对存款的管理一般只限于业务核算与检查存款指标完成情况的管理,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内容、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也缺乏普遍的持续的管理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1979年以后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行存款与贷款挂钩,实行资金自求平衡的原则,对存款的管理才普遍地引起重视。经过十年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存款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二.银行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原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垄断性程度已显著下降。这既是国家加入WTO后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控制资金的范围。垄断性程度的降低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有效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为增强我国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可提高银行的核心存款数量。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另外,负债多元化也可以增强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但是相较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则显得单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发生了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是存款负债的比重在降低,非存款类资金来源比重逐步上升;二是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上升,而活期存款的比重下降。主动负债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成为当前商业银行有效进行财务管理的关键手段。
中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表
表1 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资金来源合计
454267.8
542844
681875
805879
913226
各项存款
389371.2
466203
597741
718238
809368
金融债券
11505.0
20852
16203
13527
10039
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
947.3
733
762
720
776
流通中现金
30375.2
34219
38246
44628
50748
其他
22069.1
20836
28923
28766
42294
表2 中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表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存款负债/资金来源合计
85.71%
85.88
87.66
89.12%
88.63
非存款负债/资金来源合计
14.29%
14.12%
12.34%
10.88%
11.37%
从以上表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各种主动负债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但我国仍旧存在着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和对存款的过度依赖的问题,存款依然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这样的负债结构使得商业银行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对存款的依赖性过大,万一由宏观政策或受经济波动等影响,银行吸收不到足够存款作为其融资来源,就会发生流动性不足和经营风险,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是不利的。因此,为适应国际商业银行业的共同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单一的局面必须改变。
三、银行负债管理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为适应国际商业银行业的共同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单 一的局面必须改变。为改变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单一的局面,即使是存款,商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创新出新的服务种类,包括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制度,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非存款性资金来源的确定取决于存款性资金来源能否满足银行的贷款和投资需求,差额的部分为非存款性资金来源。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各种主动负债,如发行债券,对央行负债,同业拆借,证券回购等方式,弥补了银行的资金缺口。但银行在筹集非存款性资金来源时,要综合考虑它们的成本、风险程度、政府的法规限制,然后做出对非存款性资金具体结构的确定。这些新业务既大大丰富了负债业务的产品库,也日益成为负债业务发展的亮点和新的业务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对这些业务进行适合自身发展状况的吸收借鉴,逐渐调整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使之更趋于合理化,维持银行资产的增长率,保持银行的流动性。优化资金来源机构,应当积极促进货币来源结构,应当积极促进市场的发展,积极参与货币市场以降低存款的比重,实现负债结构多元化。制定合理的负债规模,对费用低,利差大,流动性强的负债项目重点保护,例如对公存款等,不断增加此类资金来源的规模,获得规模效益,首先,对于一些热门行业,实力雄厚的企业要增加服务品种,通过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创新金融工具,为优良客户指定适合自身的投资计划服务,做到优良客户不流失,并不断增加新客源。其次,树立良好的市场营销理念,通过各种渠道与客户建立信息联系,听取其对银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重点客户,存款大户和不稳定户实行经常走访制,牢固与客户的关系。提高负债的质量结构,使数量与质量同时并举。(1)合理安排占资金来源很大比重的存款中各项存款的比例,在吸收定期存款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活期存款的重要性。政策时期活期存款的增加有助于大范围吸收资金和保证定期存款的稳定,通过运用金融工程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贷资产证劵化。(2)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做到资产和负债期限对称。减少各种寻租行为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使资产能够适应资金来源而得到最佳运用,保持总量上的平衡和分量上的对称。(3)加强对客户的引导,资产负债的协作调整,积极开展证劵投资项目,通过利率,信息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使得银行在负债方面减轻利息成本额压力,在资产方面增加带宽的流通速度,而在资产大力开展表外业务,也可以节省资金的需求,减少成本支出。最终负债结构的优化带来了资产结构良性调整。(4)丰富负债种类,扩大金融债卷业务。金融证劵化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被动型负债在资金来源中比重过高,不可避免地影响银行负债的稳定与灵活调整。各种金融债券的发行不仅增加资金来源的稳定和银行的盈利,也为创建现代化的银行做出了关键一步。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垄断程度的降低顺应了与国际银行业竞争的需要;同时应注意到负债总量的过多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过少又会影响资产业务,因此数量结构的分析首当其冲,在竞争中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此外,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还受到银行管理体制,同业竞争的制约。同时也要把好负债质量结构,负债质量结构的优劣取决于负债期限,流动性及利率的合理安排。
负债的规模和质量需要对其综合管理,负债规模是获取利润的基础,而质量是实现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保障,这就需要有效安排各种类型的负债,形成一个高效稳健的负债体系。调整好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增强银行资产的稳定性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关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背景下完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中国货币市场-2013年 第1期 (4)
2.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王丽惠,刘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问题及对策.财政金融,总246期
4.邹燕,陈福全.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