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那曲地区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现状
二、西藏那曲地区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取得的成效
三、制约农牧区支付结算服务的问题
四、改善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内 容 摘 要
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大力推进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改善。但由于西藏偏远农牧区自然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制约了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如何用发展的思维、务实的精神、创新的方式探索农牧区金融服务的新途径,为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付结算服务,是基层央行践行科学发展观面临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推进农牧区支付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以西藏那曲为例
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大力推进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改善。但由于西藏偏远农牧区自然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制约了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如何用发展的思维、务实的精神、创新的方式探索农牧区金融服务的新途径,为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付结算服务,是那曲中支践行科学发展观面临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那曲地区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现状
(一)金融服务总体基本情况
那曲地区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所辖11个县(区),114个乡(镇),1190个村(居)委会,共有人口47.45万。由于幅员辽阔,人口总量低,除个别村人口相对集中外其他地方都比较分散,大多乡镇为空白金融服务,具体情况如下:
金融机构
名称
总体基本情况
那曲地区
那曲县
嘉黎县
比如县
聂荣县
安多县
申扎县
索县
班戈县
巴青县
尼玛县
双湖
区
合
计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那曲分行
机构网点数
2
9
8
9
5
5
3
5
9
7
6
4
72
机构从业人员数
139
52
36
39
30
27
23
28
36
31
28
17
486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那曲分行
机构网点数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机构从业人员数
48
0
0
0
0
0
0
0
0
0
0
0
48
那曲地区邮政局
机构网点数
1
1
1
1
0
1
0
0
0
1
0
0
6
机构从业人员数
13
3
4
4
0
4
0
0
0
4
0
0
32
系统接入方面情况
目前,辖内农行地区分行、分理处及各县支行开通了大、小额支付系统,乡镇营业网点在结算方面主要是进行行内系统清算。建行地区分行、分理处开通了大、小额支付业务。邮储还未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县级营业网点只办理个人存取款和转账业务。由于网络在农牧区覆盖率极低,除在城区边缘一些县、乡能接入互联网,大部分地方不能使用互联网,因此许多支付工具事实上也无法使用。
人民币结算账户方面情况
那曲辖区使用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开销户的机构有两家,即: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那曲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那曲分行。从接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来看,各县支行还未接入,开销户只能到地区办理。从开销户的情况来看,农牧区银行结算账户普及率较低,除农牧民对银行结算账户认知度不够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农牧区结算手段落后,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四)支付工具应用方面情况
农牧区支付结算方式十分单一,农牧民对银行卡只简单使用了其存现、取现功能,而对支票、汇票和银行本票等传统票据业务和电话支付、手机支付及网上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则大多不了解或认同度低。这使得其80%以上的支付结算业务以现金交易方式来完成,银行卡、汇兑、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发展缓慢,特色卡的惠农功能难以充分发挥,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业务几乎没有推广使用。
二、那曲地区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取得的成效
(一)农牧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
目前,那曲辖区共有ATM机29台,POS机54台。具体分布如下:
金融机构
名称
总体及基础
设施情况
那曲地区
那曲县
嘉黎县
比如县
聂荣县
安多县
申扎县
索县
班戈县
巴青县
尼玛县
双湖
区
合
计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那曲分行
ATM机数量
6
1
1
1
1
1
1
1
1
1
1
0
16
POS机数量
8
0
0
1
0
1
0
1
0
1
0
0
12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那曲分行
ATM机数量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POS机数量
32
0
0
0
0
0
0
0
0
0
0
0
32
那曲地区邮政局
ATM机数量
4
1
1
1
0
1
0
0
0
0
0
0
8
POS机数量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情况
1、银行卡发卡情况。截至2012年8月底,那曲辖区银行卡发卡共107783张,其中:农行发卡52306张,建行发卡20511张,邮储发卡34966张。
2、账户开户情况。截至2012年8月底,那曲辖区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共开立各类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865户,其中:农行开立1906户,建行开立959户。
(三)“惠农卡”在农牧区的发展
为贯彻落实好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使各项惠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结合那曲本地实际,人行那曲中支组织协调那曲县财政局、农行那曲县支行,积极全面开展那曲地区农牧民开立“惠农资金”专用账户的办理工作,扎实推进“惠农资金”试点的落实管理工作。
三、制约农牧区支付结算服务的问题
农牧区结算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农牧区偏远地区增设网点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现有的一些金融服务网点存在萎缩现象。目前,在那曲辖区能为广大偏远农牧区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机构主要以农行营业网点和邮储营业网点为主体,农行网点设到乡镇一级,邮储网点设到县一级。
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
目前,随着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的大力推广,各商业银行形成了全国联网的行内系统,有效地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但这些系统主要集中在城区范围内,广大农牧区覆盖极少,支付结算平台缺乏、支付链条延伸不够,导致结算渠道不畅。据调查,那曲辖内农行各乡镇营业网点未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 邮政储蓄各县营业网点均不能办理跨系统异地汇划,这使得农牧民办理汇款业务还需到城区才能办理,农牧民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增加。而ATM、POS在乡镇的配置、布放为零,使广大农牧民无法享受基本的金融服务,制约了农牧区资金的有效配置,影响了农牧区经济金融的发展。
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力度不够
由于人员、资金、位置、效益等因素制约,金融机构在农牧区的业务研发精力较城市地区相对薄弱。一些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对农牧民需求的深入调研,未能结合农牧民实际需要进行产品设计,导致在农牧区的支付结算产品只是城区现有工具的简单复制,产品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农牧民群众需求,造成农牧区长期存在支付结算工具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农牧区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那曲辖内各金融机构每年都进行支付结算宣传,但从广大农牧民的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应用程度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农牧民认知度低、新型电子支付产品业务拓展难度很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金融机构开展支付宣传活动缺乏主动性。宣传活动大多集中在城区,以各自的营业场所作为主宣传地,没有将乡镇作为其开展活动的重点,致使广大农牧民缺乏基本的支付结算知识。
2、宣传内容、形式单调。由于宣传资料内容过于专业化,又多以宣传折页、宣传画的形式,单调的宣传内容和形式割裂了支付结算与广大农牧民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不利于其在日常支付中主动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
3、农牧民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弱,影响了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
农牧民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对现代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需求
由于农牧区经济商品流通范围的局限性,加上基础教育落后,广大农牧民对银行卡的结算功能缺乏认识,受传统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普遍对现金交易具有更高的偏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农牧区使用现金也有其客观性和规律性:
1、现金交易不存在付款人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
2、农牧民交易一般金额较小、次数较少,交易主体不存在使用非现金工具的内在驱动力;
3、资金跨行支取交易手续费,增加了农牧民使用现代支付工具成本,主观上排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六)金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目前,农牧区金融机构基层网点人员存在年龄大、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水平低的现象,大多数员工没有经过系统的金融业务培训,一个营业网点只配备2名一线临柜人员,结算人员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各种业务系统对人员和岗位的配置要求。同时,部分员工对业务操作不熟悉,对业务知识不够了解,造成了农牧区支付结算方式滞后,影响了支付结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对改善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牧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农牧区,延伸服务触角。因此,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各金融机构增设网点,对农牧区的重点金融机构给予政策和管理上的优惠和扶持,力争形成组织机构健全,服务种类多样、覆盖地域广泛、服务质量优良的农牧区银行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农行和邮储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应合理布局城乡机构网点,可以探讨在发卡情况好的地区增设自助营业厅或自助设备,这样既可以方便当地居民自助存取款和缴费,又能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邮储应加快体制改革,使邮政储蓄机构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能够办理各种支付结算业务,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盲区,使广大农牧地区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采取多种措施,为农牧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高效、多层次、低成本的跨行支付清算服务。重点是引导农牧区金融机构加大基础设施力度,扶持农牧区金融机构尽可能地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使支付清算网络真正延伸到乡镇。切实解决部分基层网点结算手段落后、资金周转慢的实际问题,畅通其汇路,改善其支付结算环境。
大力推进非现金支付工具
必须结合各地农牧区的实际,及时了解、掌握、解决其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支农支牧功能。引导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办网络银行、电话银行、转账汇款等业务,创新农牧区支付结算服务方式,对于偏远农牧区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积极开发适合各层次人群结算需要的支付结算服务产品,提高涉农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能力。
1、在现有机构网点设置前提下,可借鉴“家电下乡”经验,开展“现代支付机具下乡”活动。适当对金融机构在乡镇布放支付机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通过减少金融机构投入成本等措施,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乡镇增加ATM、POS机等,使离行式自助服务成为可能,并成为固定网点设置不足的有效补充。
2、实行费率调整,适当降低持卡人付费标准。因此,可规定银行卡服务收费标准,将客户付费部分改为发卡行和客户合理分摊,进一步降低客户成本,对城区和农牧区实行差别收费,降低农牧民用卡手续费,减免年费,提高用卡积极性。
健全基层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农牧区金融服务功能
1、建设一支业务过硬高素质的为农牧民服务的支付结算队伍。因此,要加强农牧区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并改善农牧区支付结算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2、创建良好的农牧区支付结算工作环境,完善管理与考核制度,强化激励机制,提高支付结算人员的工作热情。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通过合理确定岗位,明确工作职责,使支付结算管理制度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丰富农牧区支付结算方式,改善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
1、借助国库直接拨付平台,推动利用银行卡发放各种财政补贴资金、低保资金。针对目前大多数领取各种财政补贴资金、低保资金人群对银行卡不认可的现状,探索在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家庭所在地支付环境较好,年龄结构相对较低的人群中先行使用银行卡发放各种补贴,以产生正向的“示范效应”。
2、探索利用银行卡进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金的缴存和医疗费的结算。通过在劳动保障机构、新农村合作特约医疗单位布放支付机具等措施,推动银行卡的应用和普及。
3、积极探索符合农牧区实际需要的支付服务创新产品。结合农牧区经济的特点、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农牧区的习惯和农牧民的意愿,开发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支付结算产品。在尊重农牧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支付习惯前提下,探索既具有现金支付功能,又有银行卡便捷优势,同时兼具活期存折存取明细账功能的,符合当前农牧区实际需求的支付工具,真正满足农牧民的支付需求。
(五)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牧区使用支付结算工具的意识
1、结合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的常识性知识进行全面宣传,建立支付结算业务宣传的长效机制。以网点柜面、街道宣传、下乡下县等多种方式,通过印制和散发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面对面进行现场答疑解惑、生动活泼的案例等方式广泛进行深入浅出的业务宣传,并且依据不同的客户群体需求,推介不同的支付结算品种。
2、将支付业务宣传与反假币宣传有效结合。通过反面典型事例的警示作用,使乡镇单位和农牧民自觉接受并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牧区的认知度。
(六)积极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试点工作
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依托简单、易操作的“银行卡+POS机”进行创新,延伸了银行金融服务触角,满足了偏远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资金、日常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的基本金融需求,便利了农民支付,契合了农村需求,构建了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因此,积极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试点工作,也为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利契机,对于促进城乡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莉 苏小刚,《改善农牧区支付环境服务》,《中国金融》2012年第20期
2、袁锦湘,《关于湖南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金融经济》2011
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