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引言3
2、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因素3
2.1战争因素3
2.2四大家族影响4
2.2.1惊人的垄断4
2.2.2掠夺的手段4
2.3外汇自由化5
2.4金圆券5
3、国民政府反通货膨胀的政策5
3.1黄金政策5
3.2外汇、外贸政策6
3.3其他的反通货膨胀政策7
4、总结7
5、致谢8
内 容 摘 要
抗战胜利后,作为民国政府经济领袖的宋子文在一个错误的时机推出了一套错误的货币政策,这就是外汇自由化!处于正在恢复经济的关键时刻,货币稳定本该压倒一切,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宋子文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其后果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并且四大家族也正利用货币手段无情地掠夺国民政府统治区的财富,使得国民政府尽失民心。原来,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都来自利益分配的不均。
人们往往熟知历代王朝帝王们的文韬武略,将相名臣的事迹,文人墨客的诗词曲文,货币的流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几乎是一门被人们遗忘的学科。货币的流通在中国历史文献中远远不如政治,文化和军事的地位显赫。而最终葬送蒋家王朝的就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国民党的货币流通走向崩溃。而英美更是充分利用国民政府的困境,以外汇平准基金为平台,以外汇贷款为条件,一举夺走了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大权,加速了国民政府货币信用的崩溃和通货膨胀。
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1、引言
货币把持着政治的天平、控制着战争的步伐,古往今来谁掌握住货币流通的秘诀谁就占据了制胜之道,发行货币是政治社会最重要的权利,也是最难驾驭的“马车”。巩固政权的重要条件就是统一货币。因为要想实现统一的政治版图就要建立统一的军事力量,而要建立统一的军事力量就要先统一财政,要统一财政就必须统一货币,保障货币良性流通。而国民政府不是“国民的政府”而是四大家族榨取国民血汗财富的“压榨机”他们贪走的财富是于需要普通老百姓辛苦劳动创造出来的。下面就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2、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因素
2.1战争因素
以蒋介石为首的资本主义买办统治集团——国民政府,先后进行了北伐战争、与各路地方实力派军阀混战、“剿共”接着又是看日战争、内战,基本没有消停的时间来复苏经济,战争早已导致国民政府“财尽民穷”,政府正常的财政税收日渐萎缩入不敷出。摇摇欲坠的金融体系在巨额的军费支出面前使得国民政府不得不用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刺激国家的战争能力。战争和通货膨胀使得百姓开始大量抛售法币,抢购黄金白银、英镑和美元,很快国民政府稀有的外汇储备就消耗殆尽。这时的国民政府面对如此境地只能开启机器大量印钞,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量化宽松”。国民政府反通货膨胀政策失败的基本原因,是连年巨大的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在于庞大的军费开支,这是国民党奉行反共内战政策的必然结果。
抛售外汇与黄金、出售敌伪产业和剩余物资,为国民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特别在1946年。这年度,国民政府出售敌伪产业和剩余物资的收入,约为7845亿元,抛售外汇和黄金约赚7000亿元左右;3合计14845亿元,约占1946年度财政实际总收入的一半。以后急剧减少。1917年度,出售剩余物资的预算收入为11200亿元,占总支出的12%;而实际收益为11910亿元,占实际支出的2.7%。
出售敌伪产业、剩余物资和黄金、外汇以取得财政收入,是一种暂时性的措施;有助于弥补财政赤字,取得财政收支的短期平衡,为消灭财政赤字和制止通货膨胀,创造一个短期有利的财政收支条件,以利于国民政府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为取得长期性的财政平衡与稳定,恢复良好财政状态打下基础。这是在和平环境下,国民政府由抗战时期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转向和平时期的财政平衡和消除通货膨胀的一项有效办法。但在内战政策和环境下,“在没有一个坚定而全面的稳定财政计划的情况下,上述的各项出售资产的办法,只能起浪费国际财源,削弱政府生存下去的潜在力量而已。”【1】
2.2四大家族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区的通货膨胀,是抗战时期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也是国统区经济的核心问题。提到国统区的通货膨胀,就不得不涉及到“四大家族”。四大家族是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控制中国政治 经济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 宋子文家族 孔祥熙家族 陈立夫家族(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
2.2.1惊人的垄断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废两改元”,并建立起“四行两局”的金融系统来统一中国混乱不堪的货币发行。法币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合法货币,白银被国有化,废除实行了400年的银本位制。而四大家族却在这一系列的货币改革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蒋家控制着农民银行,宋家执掌着中国银行,孔家掌管着中央银行,中国最稀缺的金融资源—“外汇”就由中国银行与中央银行联手垄断,中央信托局也是由孔家执掌,垄断了对外贸易和军火生意,陈家拥有真中央合作金库控制权,邮政储金汇业局的大蛋糕则由四大家族分享。不过最终的统治者还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全国经济资源的控制能力与日剧增,通过金融系统四大家族几乎垄断了全部重工业、基础设施、贸易和外汇。
2.2.2掠夺的手段
发行公债:国民政府财政部发行内债18种,有的按法币和关金计算,有的按英镑、美元计算。此外还有粮食债券、以预约券的方式向银行抵押,再由银行垫款给国民政府,银行则利用它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发行不兑现的钞票。官僚资本既发了公债财,又发了法币财。
增加捐税: 随着工业、商业发达的沿江沿海地区相继沦陷,统税、盐税、关税收入大为减少。国民政府便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和增加税率的办法,来弥补减少的税收。这是对广大农民最直接、最厉害的掠夺。
实行专卖制:国民政府成立专卖事业管理局。从次年初开始,先后对食盐、糖、卷烟、火柴、茶叶、酒等六类物品实行专卖。这一制度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国民党官员和有关机构乘机营私舞弊,套取专卖品转投黑市,从中牟取暴利。
总之,国民政府用种种手段对人民实行公开的掠夺,使官僚资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迅速膨胀起来,也逐渐使蒋家王朝走向衰落之路。日本裕仁天皇下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国民政府在接收沦陷区的同时,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恢复和发展战后国民经济。主管国民政府金融财政工作的孔祥熙已经因为美金公债贪污案下台,接替孔祥熙的宋子文重新站在了管理国家经济核心的舞台之上,但是面对他的却是一个“烂摊子”。
2.3外汇自由化
外汇市场上法币与外汇的自由交易所产生的汇率稳定是法币的信用基础,国民政府财政部认为继续维持外汇管制实在不利于国家币制的稳定,要想发展就要和国际接轨,所以外汇市场必须自由化。黄金和外汇自由交易,由中央银行成立平准基金会对市场进行调控来保持币值稳定。高高在上的宋子文是不会考虑普通百姓的生活的,他的心思依然是花在如何通过种种敛财手段尽快积累硬通货,加上之前孔祥熙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宋子文手上拥有着国民政府大量的外汇和黄金,这时的宋子文决定发动一场金融改革—外汇自由化。但是经济的萧条、内战的失利导致整个中国到处在抛售法币,抢购外汇和黄金。直至1947年2月国民政府已经抛售出去了三百多万两黄金,法币的汇率也跌至谷底。美元兑法币的汇率从1:20跌至1;12000。宋子文的外汇自由化改革失败,引起了黄金抢购潮、导致了恶性的超级通货膨胀。
2.4金圆券
政府的支出是税收的十多倍,超发货币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只要手段,但如此一来纸币的信用将很快破产,物价上涨的速度飞快,百姓不再愿意将商品换成纸币,纸币一旦入手就立刻抛出兑成实物从而又导致物价的飞涨。金融、商业、生产陷入萎缩,进一步影响政府的税收。恶性的通货膨胀使得百姓丧失对政府的信心。为了收拾法币的残局当局推行“金圆券”改革,因为法币已经没有了信用,只有推行新货币来重塑政府信用。理想状态下的金圆券的核心是以40%的黄金、外汇、和60%的国有资产为抵押来发行20亿的金圆券,并停止法币的流通。可是早就政府丧失信任的百姓依然一入手金圆券就立刻抢购成实物,而且那40%的黄金白银外汇早以不足额,60%的国有资产也只是个骗局(国民政府将国有企业的空头股票作为准备金)。再加上解放军打过了长江,这时的国民政府货币系统已经彻底崩溃,最后只能带着剩余的黄金退守台湾。【2】
3、国民政府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国民政府反通货膨胀政策基本上与抗战时期的无异。其中主要为黄金政策和外汇、外贸政策,这也是国民政府反通货膨胀政策的突出特点。这是因为:第一,黄金、外汇为国民政府主要的财政资产;第二,法币为外汇本位币,以汇率的起伏来衡量法币的价值。下面着重分析两项主要政策和其他辅助政策,并阐明其失败的原因。
3.1黄金政策
首先,在全面恶性通货膨胀之下,黄金政策收缩部分通货的努力终归无效。从1946年3月到1947年2月,国民政府因财政赤字而增发的法币为32483亿元,而同时期中央银行抛售黄金353万余市两,占库存黄金60%,共收回法币9989亿余元,约占同时期法币增发额的31%,可见在巨大的通货膨胀面前,黄金政策是无能为力的。为弥补巨大财政赤字而增发的法币,成为通货源源不断的巨大后备军。因此,“以抛售黄金的方式来控制游资,无疑地是一种饮鸠止渴的政策。中央银行的黄金库存有限,能够用以购买黄金的外汇头寸更有限,以有限的黄金去追逐无限制膨胀的游资,无异于螳臂挡车,自取灭亡。
其次,黄金政策是以毒攻毒。“黄金政策不是正面解决经济困难、财政困难,而是旁门左道的应急办法,其精神就在于鼓励黄金投机,让人们一直看涨,以黄金投机代替商品投机。一旦黄金政策破产,物价便会以更凶猛的势头上涨。
美国白皮书对国民政府的黄金政策,作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国民政府利用抛售黄金的政策,虽然可以吸收通货,然而,这个政策对于基本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无影响,仅只消耗了政府的外汇资金,却没有各种物资的输入作为补偿。这道出了黄金政策失败的症结所在。国民政府在1948年8月三中全会通过的经济改革方案,也对黄金政策的失败作了检讨,指出:“抛售黄金,原为收缩通货,稳定物价。乃因运用不得其法,反使黄金领导物价上涨,造成市场之狂澜。
但是,必须指出:“黄金政策本身无功过,如果黄金政策配合一个和平复员经济,也许我们已经看到通货安定,民生康乐的局面。然而,宋子文的黄金政策,恰巧成为了内战的帮凶,其必败也无疑。【3】【4】【5】【7】【8】
3.2外汇、外贸政策
抗战胜利后,中央银行有着空前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国民政府乐观地深信“有足够的力量控制市场,中央银行的巨额储备是战胜投机活动的主要武器,公开市场政策的运用是能对赤字财政、钞票过量发行所造成的影响起缓和作用的。国民政府的目的有三:其一,通过自由买卖外汇,稳定汇率,从而稳定法币币值,维持民众对法币的信心。其二,通过大量抛出外汇,吸收游资,回笼法币既可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法币财政性的发行;又可减轻过量发行的法币对物价的压力,压制物价上涨,缓和通货膨胀。其三,通过大量进口美货,满足国内需求,抑制物价上涨,缓和通货膨胀,安定民心。
由于贸易入超巨大和侨汇收入剧减,使国民政府外汇储备因弥补巨额贸易逆差而剧减。外汇市场开放后,从1946年3月4日到11月17日,就售出外汇约45500万美元;321946年国际贸易入超高达42800万美元(还不包括走私和物价因素在内),两者数字极为接近。中央银行外汇、黄金和白银的持有量从1946年2月的833587121美元剧减至1947年2月的346977036美元。国民政府不得不放弃自由的外汇、外贸政策。1946年11月17日公布《修正进出口贸易暂行办法》,对一切进口物品采用输入许可证制度,限制进口和外汇供应。1947年2月16日又颁布了《经济紧急措施方案》,规定中央银行停售黄金,禁止黄金、外汇买卖。但由于中央银行外汇和黄金储备流失过多,使政府丧失了在外汇市场的领导地位,这意味着国民政府从此失去一个反通货膨胀的利器。
在外汇、外贸政策的运用上,国民政府也犯了短视的错误。抗战胜利后,急需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恢复国民经济,而国民政府却以进口大量的生活用品为目标。这样,1946年的外汇、外贸政策,“对于一般增加国内物资,以苏物资缺乏这一目的,算是达到了,而奖励生产,促进急要物资进口,阻止消耗品和国产竞争品进口,以及奖励出口等的目的,却并未达到。另外,进口大量消费品,对国内物价和生产,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美货大量进口,充斥国内市场,严重打击了同类的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引起国内生产危机。而且,大量消费品的进口,虽能一时满足国内需求,但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限制进口,而这时美货价格已成为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主导,美货价格的波动决定了整个中国市场商品价格的升降趋势。国民政府对官方汇率每次作跳跃式的调整,也必然对民众形成重大的心理刺激,加剧物价上涨。
因而,1946年实行本末倒置的外汇、外贸政策失败以后,国民政府也就丧失了抑止通货膨胀最有效的手段,从此再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来制止通货膨胀,国民政府反通货膨胀政策便走上了绝路。【1】【7】【9】
3.3其他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其他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比较重要的是信用政策和物价、工资政策。国民政府信用政策的特点:紧缩民间信用,膨胀国家信用。一方面,国民政府紧缩民间信用,紧缩国家行局对一般民营工商业的货款。结果市场利率高涨,打击了民营工商业,萎缩了生产。而另一方面,却膨胀国家信用。抗战胜利后,国家资本在工商金融业中居垄断地位。占全国产业资本80%以上的官办企业需要投入的大量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主要依靠国家预算拨款或国家银行贷款解决, 1945年为14131亿元,1946年达79921亿元.1947年12月达511950亿元,1948年6月达373877亿元。这些贷款绝大多数是贷给官营企业,部分贷给豪门资本,极少放给一般民营工商业。本来官营企业应成为社会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力量。然而绝大多数官营企业普遍亏损,必须依靠财政投资、银行放款的补贴才能生存,并不能增加国库收入,反而要增加支出,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国家产业资本的膨胀与腐朽,使国家行局信用膨胀,成为扩大财政赤字,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国民政府错误的信用政策,加剧了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的物价、工资政策主要是:实行最高限价与冻结工资,对主要生活日用必需品实行配给制,工资按生活费指数计算,禁止囤积居奇,等等。措施支离破碎、变更频繁,有关法令都未得到普遍有效的执行,在实行中也弊端重重,物价、工资政策均只收到表面而短暂的效果。而且控制物价和工资都不利于生产,破坏了价格结构,降低了价格系统作用的有效性,引起了生产下降,从而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治理通货膨胀的副作用。【10】
4、总结
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是从四大家族的切身利益出发,剥削了大多数穷人的利益来养肥四大家族。国民政府的货币流通政策是在洋人的理论中衰存,并非在实践中检验。货币能否独立自主一项重要指标,国民政府的货币仰人鼻息成为了列强争相猎杀的肥羊,将中央银行和外汇管理的金融主权拱手相送。国民政府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中被黄金挤兑风潮彻底打垮。因为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只考虑极少数富人的福祉而剥削了大多数穷人的利益,并且反复欺骗百姓最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国民政府的政权连同货币一起被人民所抛弃。最终影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因素来自方方面面,内部与外部的因素、战争与政治的影响等等。我们要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经验,以应对未来世界中未知的危险。
5、致谢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与生活历练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曾经指导过、关怀过我的老师,感谢一起生活、一起成长、陪伴我度过大学四年的同学,他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本文能够成功的完成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蔡慧娟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
参 考 文 献
【1】《中国通货膨胀史》张公权著,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2】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洪葭管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
【3】《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吴冈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5】《中国经济现势讲话》千家驹著,香港经济资料社1947年版
【6】《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7】《民国经济史》朱斯煌主编,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1948年版
【8】《经济导报》第53期,1948年1月。
【9】《中国经济年鉴》狄超自主编,香港太平洋经济研究社1948年版。
【10】《旧中国的通货膨胀》杨培新编著,三联书店196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