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代表并购后、并购前公司经行业调整后的现金流, 行业调整后的现金流等于公司当年的现金流减去该行业公司的平均现金流; β代表公司行业调整后现金流的长期变化; α则表示并购引起的现金流的异常变化。这一方法由于考虑了引起现金流变化的长期性因素, 所以要优于仅仅比较并购前、后现金流数量变化的模型。
(五)取得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
通过对公司并购理论的研究知道公司最根本的动机还是追求利润,以最终实现公司的价值增值。也就是说公司并购的目标,是期望通过收购使公司的总体价值能够大于收购之前的各公司价值之和,是与协同效应的目标是一致的:
1.效率理论认为公司收购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收购实现规模经济;扩大规模降低公司成本;利用优势公司的管理资源来改进劣势公司的管理效率。管理协同效应的实现机理和目标则与效率理论的管理经济目标是一致的。
2.组织降低交易费用需要出色的组织经验和良好的组织资本,这就要靠收购带来的管理协同效应来实现。
3.代理成本理论体现的对更大权利、更高收入和更稳固地位的追求,其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以收购能够带来更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为条件,这与管理协同效应是密切联系的。
4.收购可以加强公司对市场的控制力,从而增加公司的利润和降低公司的竞争压力。经营协同效应的一个表现方面也是通过横向收购实现公司市场力量的增强,从而降低公司为与其他竞争者争夺有限供应商和购买者而产生的竞争成本。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公司进行收购的最根本目的是实现协同效应。尽管在现实中,导致公司进行收购的现实动机多种多样,然而它们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实现收购后公司的价值增值,也就是获得协同效应。
四、案例分析
长虹收购美菱
1.并购过程简介
2005年11月10号,美菱电器和四川长虹双双发布公告,称长虹已在11月6号与广东格林柯尔签署了《美菱电器股份转让协议书》,格林柯尔拟将其持有的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转让给长虹,价格上限为1.45亿元。由此长虹成为美菱的最大股东。
2.收购分析
作为家电产业的龙头,近几年来长虹的也处于困境之中。TCL“以速度抗击规模”的营销模式削弱了长虹的市场地位,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更是在2004年因为APEX事件和南方证券危机带来了37亿的巨大亏损,而且公司股价不断下跌,长虹面临着重大危机。
面对着长虹业务的过于单一而造成的困境,长虹就制定出多元化的战略,开始在电子信息,家电领域全面出击。长虹看重的是美菱电器的“敲门砖”作用,通过收购美菱,长虹可以顺利涉足从前陌生的冰箱行业,进而结合原有的空调产品,发挥两者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上的协同效应,建立起完整的白电产品线。收购美菱就是其完成战略多元化之路的重要一步。
3.协同效应分析
主要是基于管理协同效应的方向进行分析:生产销售、品牌服务、原料采购等。
(1)完善长虹家电产品线
美菱电器是国内主要的冰箱生产商之一,长虹是国内主要的黑色家电制造商,两者主导产业不存在直接的冲突和竞争性,却有显著的互补性。收购美菱将使长虹电器迅速成为国内主要的冰箱制造商,弥补了长虹电器 在冰箱行业的空白,极大地增强了长虹在白色家电的竞争力,完善了长虹电器的家电产生线。
(2)提升长虹的品牌价值
长虹是中国最具有价值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家电品牌之一,但在白色家电领域没有形成与黑色家电同等的知名度。美菱是中国著名的冰箱品牌,在白色家电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长虹收购美菱后,长虹将在白色家电领域拥有极具影响力的品牌。
(3)提高综合竞争力
美菱电器是国内知名的冰箱制造企业,市场排名第四(2005年上半年,美菱冰箱的市场占有率为9.1%)。空调和冰箱在同一个产业链上,上游的原材料采购和下游的产品销售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美菱在冰箱领域具有不容忽视的市场影响力,长虹战略合作美菱,利用长虹遍及全国的30000余个营销网络和8000余个服务网络以及长虹在彩电、空调和数码等产品领域强大的品牌、客户资源等优势,美菱电器的营销和服务渠道将得以迅速扩张,同时可以全面提升长虹与美菱的品牌号召力和服务品质。因此,在空调产品规模与市场不断扩大的时候,切入冰箱产品生产,可以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长虹综合竞争力。
综上所述,长虹股份收购美菱电器更多的是从产业发展多元化的战略角度考虑,也是家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家电产业的品牌集中度将会在龙头企业的并购中不断提升。
五、结束语
企业并购对各国的产业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并购对我国企业在短期内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份额,打入世界市场,增强竞争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企业并购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并购包括的内容很广,如企业并购的发展战略、财务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管理理论、协同效应等。而并购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收购之后能否实现协同效应。因此本文就从协同效应方向,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分析了其价值效应的产生机理以及价值评估方法。并通过案例的研究来对分析协同效应在并购中实现的过程,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实现经营战略,降低资本成本达到企业并购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朱宝宪 吴亚君,“并购协同效应的计算”,《中国并购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Samuel C. Weaver J. Fred Weston:《兼并与收购》,周绍妮 张秋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3、李荣融,《企业重组:企业发展必由之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4、 Mark L .Sirower,《协同效应的陷阱:公司购并中如何避免功亏一篑》,杨炯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5、王巍 张金杰,《中国并购报告》,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期
6、于光 杨荣,“企业并购股价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0年
7、徐洪才,《中国资本运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8、吴德庆 邓荣霖,《企业兼并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版
9、第一百货吸收合并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报告书,2004年
10、陈共 周升业 吴晓求,《公司购并原理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版
11、干春晖,《并购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版
12、张秋生,《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研究和发展》,《会计研究》,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