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跨国经营 融资成本 政府支持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资本是追逐利润的,总是从盈利率低的地区向盈利率高的地区进行流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推动了国际金融资本一体化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中国的企业走向海外融资也是大势所趋,并且我国大多数企业资金实力还不是很浓厚,跨国经营存在着“资金瓶颈”。因此,中国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利用国际资本,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战略进行重点分析。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方式
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市场有着名目繁多的、适合不同融资目的的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这就为跨国经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范围。在这里,我们介绍两大类融资方式:一是从融资期限来划分,跨国经营企业对外融资主要采用短期、中期和长期等融资方式;二是从融资的特点来划分,跨国经营企业进行融资主要采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一)短期、中期和长期融资方式
1. 短期融资方式。短期融资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主要是为了满足跨国经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性因素而造成的对短期资金的临时性需求。由于这部分资金期限短,数量有限,跨国经营企业经常利用短期银行信贷和发行短期商业票据等方式筹措所需资金。
(1)短期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融资方式,而且短期银行信贷一般不需要担保,其主要形式有:定期贷款、信贷限额、透支、贴现等多种。由于这些信贷工具手段简单方便,所以跨国经营企业常常利用短期银行信贷为其筹措资金。
(2)商业票据。主要是指由信誉卓著的大公司签发并打一定折扣售让给机构投资者或其他公司的一种短期无担保期票。商业票据筹资具有时间短、成本低的优势,所以它是目前对跨国经营企业最有利的一种非银行信贷短期融资方式。
2. 中期融资方式。相对短期融资而言,中期融资一般为1-7年,中期融资主要包括中期贷款、过渡性贷款、再贴现中期贷款和转期信贷限额或透支等方式。
(1) 中期贷款。一般是根据借款人特定融资项目预期产生的现金流量而发放的。中期贷款协定通常需要担保,有时还包括营运资本比率、红利支付等方面的限制性条款。
(2) 过渡性贷款(Bridgeloans)。是以期票为凭证的一种中期贷款形式,一般涉及债权在二级信贷市场的转手交易。
(3) 再贴现的中期贷款。有些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直接或通过半官方金融机构向借款人提供大量的中期信贷资金,其贷款期限可达7年,且利率比较优惠。
(4) 转期信贷限额或透支。当信贷限额或透支被年复一年转期时,它们便成为中期贷款方式。此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利用票据和债券市场筹集中期贷款。
3. 长期融资方式
(1) 长期贷款。长期贷款期限长,风险大,通常根据借款人的信誉等级而需要不同类型的担保。
(2) 债券融资。即通过发行各种长期债券筹集资金。债券融资主要是为信誉高的大公司所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并可根据融资需要和成本状况,发行国内债券、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
(3) 股本融资。主要是指跨国公司通过母公司在母国市场、国外子公司在东道国市场以及直接在第三国甚至同时在几个国家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资金使用者与资金提供者直接交易的融资方式。资金提供者不可能对资金使用者的经营状况进行充分了解,这就要求资金使用者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监督的方式来提高经营状况的透明度。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权获得公司的收益,也称为权益性融资,市场主要体现为股票融资。
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媒介进行的融资。在融资的过程中,金融媒介对资金的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监督,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任务。所以这种融资对资金使用者的信息透明度要求较低,也称为债务性融资,它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企业跨国经营到底是直接融资比重大还是间接融资比重大并没有定论。尽管美国的资本市场非常发达,美国企业资金的需求主要是内部为主,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发行股票。因此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在融资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到底采用什么样的融资措施?我们有必要对企业跨国经营融资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
二、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成本收益分析
1. 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成本
大量的实证分析说明,跨国公司在他们的资本结构上比纯粹的国内公司运用较少的债务。Fatemi(1988) 考察了以美国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在融资政策对跨国经营的影响。他认为,因为较高的国际化、多样化所产生的代理和破产成本,跨国公司有比国内公司较低的目标杠杆比率。总的来说,由于跨国公司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和代理、破产成本,因而具有较高的债务融资成本。
首先,跨国造成的文化、语言、制度等的不同产生了较高的代理成本。Lee and Kwok (1988) 认为在国际市场上经理等内部人的管理将更加困难,这造成了较高的代理成本;Wright et al. (1997) 认为,跨国公司更高的代理成本是由于距离差异、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公司、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诸如母国和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债务提供者在融资给地域多样化的公司时将要求较高的收益和较小的风险,这导致跨国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增加因而减少了杠杆的使用。
其次,较多的实物期权产生投资不足问题,进而提高债务成本。Lee and Kwok (1988) 指出国际化公司比国内公司具有较多的实物期权,而实物期权依赖于将来的投资。Myers (1977) 则通过观察发现具有较多实物期权的公司存在着潜在的投资不足问题。这源于股东们一般拒绝正的净现值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的收益主要使债权者得益,反过来,债券持有者则宁愿支付较少的公司债务,因而提升了债务成本。
另外,股票融资成本相对于债务融资成本来说,具有前期筹资的高成本,而且股票与债券相比具有高风险,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充满着投机行为,使得企业跨国经营面临比债券融资的风险。
2. 企业跨国经营的收益分析
跨国公司的债务融资有内部债务融资和外部债务融资两种形式。一方面,子公司采取从母公司内部进行债务融资,不仅可以进行灵活的财务运作,即通过利用杠杆的多少来获得税收逃避。而且,母公司内部债务融资将没有破产成本;另一方面,因为子公司外部债务利息率是由市场竞争性的贷款条件所决定,可以作为母公司判断贷款给内部子公司的债务利息率。另外,运用外部债务融资和内部母公司贷款的战略将可能使跨国公司最小化它的全部税收负担(Chowdhry and Nanda 1994) 。而且,当地债务融资的受保护和相应的当地政府补贴也是子公司进行外部融资的原因。
股票融资成为跨国公司融资的主要手段。跨国公司之所以愈来愈重视在国外发行或上市交易本公司的股票,主要是为了:第一,突破本国资金市场的限制,如在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发行股票,不仅可以筹集巨额资金,而且其股票价格也相对国内要高。第二,取得股本融资多样化的利益,来自多样化股本的资金可以减缓单一国家金融市场变化对公司的影响。第三,降低发行成本,提高股票市价,通过在国外发行上市吸收国外的投资者,可以扩大公司的股东基础,降低融资成本。第四,扩大国际知名度,通过在国外发售股票,可以扩大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提高公司在相关国家的知名度,这对于跨国公司增强融资能力、扩大产品销售及改善公共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目前,虽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在直接融资方面还有许多限制,但直接融资仍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采用最多的融资方式,而股票融资却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不容忽视的方向。
三、政府支持对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战略的影响
从国外政府扶持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政策的分析来看,政府有效介入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实现融资规模扩张和融资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1. 制定优先提供融资便利的具体措施
包括帮助制订信贷担保机构的融资计划,针对不同工业发展机构实行不同的便利贷款,制定专项的商业银行的快速贷款便利计划和附加条款、特定领域的融资计划等,如出口融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做法。可考虑由政府财政援款建立专门的为我国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政府金融机构,目前我国为跨国经营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只有进出口银行;此外,政府要积极参与诸如双边投资谈判,避免双重征税等国际协议的谈判及签订,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争取到更加优惠的国际融资条件。
2. 政府应尽快实行金融优惠政策
鼓励中资银行中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联手冲击国际市场。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加大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度,在综合考虑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门槛,使国际上有良好信誉的银行能够顺利在我国开展业务,从而增加企业跨国经营跨国经营融资发展的机会。政府要在观念和行动上主动给企业跨国经营以市场全方位准人待遇。营造良好的基础社会信用体系。依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政府成功经验和做法,政府在企业跨国经营需要贷款时可以充当担保人;可以向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优惠的政府财政信贷;设立为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服务的共同风险投资基金、职工基金和保障基金等;通过投资公司的担保鼓励企业跨国经营发行股票。此外,为帮助负债过重的企业跨国经营,可设立再投资特别贷款。
3. 建立健全风险预防机制
跨国经营与国内投资相比,存在更大的风险和困难。这是由于东道国和投资国具有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背景、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差异,除自然的和经济的风险之外,还存在较大的政治和文化风险,这些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御性。跨国经营是国际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所面临最大风险的国际经营形式;同时,跨国经营在国际生产过程中将母国资源与东道国资源紧紧结合在一起,在一定时期内是非机动的、不灵活的,因此也 就缺乏灵活规避风险的机制。因此,跨国经营与国内风险越大,一旦成功,获利就越高。如果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成功,其投资利润率会大大高于国内投资利润率,这也正是跨国公司跨国经营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为减少跨国经营风险,增强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政府应出面组建跨国经营风险预防机制。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政府可以制定宏观战略规划,逐步引导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获得国际市场丰裕的资金来源,并融入全球化进程当中;引导拥有优良资产、稳健收益模式、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和完整商业计划的境内企业跨国经营,从国际资本市场获得解决自身发展所需的短缺资金以及企业跨国经营在境外获得如产业投资、战略合作投资、风险投资、定向私募及海外并购、海外上市等融资需求。政府对企业跨国经营融资的支持,是“走出去战略”成功实现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融资的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融资战略主要包括寻求融资成本最低化、降低或避免各种经营风险以及建立最佳财务结构等三大目标。
1. 融资成本最低化,为实现融资成本最低化这一战略目标,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策略:
(1) 合适的方式减少纳税。鉴于各国在税制和税率上的差别等原因,完全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融资地点及融资货币以减少纳税负担。例如在融资方式上,目前跨国公司一般都采用以债务形式而不是股本形式向海外经营单位提供资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支付给母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债务的利息,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都享受税收减免,而红利支付却不享有此种待遇。还可以通过融资地点的选择来减轻国际融资的纳税负担。如将融资地点选择在不征或少征该种预提税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设立离岸金融子公司,专门负责在国外发行证券,筹措资金,然后再将这些资金通过内部融资渠道转移到国内母公司或其他国家的子公司,就可以降低公司的纳税负担和融资成本。同样,融资货币的选择对于跨国公司利息支付额税收减免也有重要影响,因而,融资的税后成本会因融资货币不同而不同。
(2) 积极利用优惠贷款。在国际融资中,可积极利用东道国政府为吸引外国投资者而提供的优惠贷款,以及相关国家提供的进出口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长、利率低的贷款,从而大大降低其融资成本。
(3) 绕过经贸管制和争取当地信贷配额。当一国资金流入处于过度状况时,该国政府一般会规定任何新借入资金必须存放在政府指定的金融机构,不支付任何利息,以提高国外融资的实际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通常利用隐蔽的内部融资方式转移资金来满足当地子公司的资金需要,从而可以降低或避免由当地政府资金信贷管制而带来的额外成本。而当一国政府限制外国公司进入当地资金市场筹措资金时,一般情况是使资金利率处于绝对低的水平,因此,跨国经营企业应争取更多的当政府信贷配额。
2. 降低或避免各种风险。跨国经营企业的任何一笔国际融资稍不当都会对企业总体的风险地位及其他融资渠道产生影响,所以,要采取种种措施避免或将融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通常采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降低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所带来的企业经营风险。政治风险的类型很多,范围很广,如对公司资产的暂时冻结到永久没收等。因此,为了避免风险和损失,跨国经营企业在国际融资时一般都坚持以下原则:其一,尽量利用公司外部资金,并利用其他公司或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其二,母公司不予担保,坚持以国外投资项目或子公司的生产利润来归还贷款。将国外投资项目或融资子公司纳入一个由银行、机构及客户构成的全球利益关系网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制止东道国政府采取过激行为,从而降低国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2) 降低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的汇率波动而形成的公司资产价值的变化,它主要是由于公司经营中出现的未加抵补的外汇净资产或净负债的外汇暴露。因此,为了降低外汇风险,首先,在融资货币选择方面,应尽可能降低公司存在的外汇暴露;其次,在融资方式选择方面,应尽量利用不会增加公司外汇暴露的平行贷款和货币互换等方式。
(3) 保持或扩大资金来源。全球性与长远性是跨国经营企业融资战略的两个基本特点,而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以及以超量借款保持现有资金来源则是跨国经营企业保持和扩大资金来源的两项基木措施。在追求低成本、低风险融资来源的同时,还要重视长远利益,保持和扩展全球范围的融资渠道,以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
3. 建立跨国经营企业最佳财务结构。债务股本比率是目前国际上判断一个企业财务结构风险程度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债务/股本比率高,表明其股本利润也较高,但其后续融资能力却较低。同时,跨国经营企业任何一个附属公司的破产或其他类型的财务困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跨国企业的资信地位。因此,建立一个最佳财务结构,并且在全球融资过程中经常监测和调整企业整体的财务结构,对保证跨国经营企业融资能力最大化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韩忠雪,朱荣林.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与债务融资成本[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1),12-38
[2] 黄彬.政府有效介入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融资最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2004,(11),59-62.
[3] 张玉喜.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研究[C].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 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 战略规划-中国跨国公司理论案例对策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 Lee , Kwang Chul and Kwok , Chuck C. Y. (1988)“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vs. Domestic Corporation :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 ( 4)pp. 41 - 58.
[7] Fatemi, Ali M. (1988)“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on Corporate Financing Polic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6 (1) pp. 17 - 30.
[8] Chowdhry , B. and Nanda , V. (1994)“Financing of Multinational Subsidiaries : Parent Debt vs. External Debt”,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 pp. 259 - 281.
[9] Myers , S. C. (1977)“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 pp. 147 -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