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弊端
马克思在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时说,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从根本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资本与剥削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的时代是一个工业时代,他的资本理论阐述了工业时代产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本事实。但是,当资本市场化之后,资本与产业工人之间的关系被资本市场本身隔离开来,这种剥削关系越来越不明显了。
从客观上讲,资本市场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资本市场化之后,不再具有私人资本的属性,也就是重建后的个人所有制,是对私人资本的扬弃,资本市场化能有效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资本公众化的进展是神速的,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完善的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有许多制度上的缺陷。从总体上来说,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制度缺陷是"中国特色"太为浓烈,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资本的本性不突出,资本不追逐利润或追逐利润的动能不强,市场的特点不明显,价格形成→资源流动→优化组合功能发生了中断,资本机制与市场机制都被不同程度地扭曲,资本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不是具有完善功能的市场,这样,在实践中资本市场所具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和作用大打折扣,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市场的行政化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显著特点。我国的资本市场从发展之初就被纳入了行政化的轨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政化的色彩越来越浓烈。市场上融资的私募机制不健全且渠道狭窄,公募行为则完全纳入了行政审批的范围。从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司进入市场融资的行为从最初的特许主义(经过国王或国会的特别许可)发展到后来的核准主义(由国家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再发展到后来的准则主义(符合准则要求的公司到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备案登记),一直到现在,大部分国家已发展成为严格准则主义,一方面提高公司的设立基准,一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这样,就使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从权利与义务的倾斜状态逐步发展到对称状态,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称这一市场经济最本质的要求。但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原则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政府通过行政机制和行政手段,对股票发行、上市和流通进行全程的行政干预,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资本机制和市场机制。
机制缺陷是我国资本市场第二个主要的制度缺陷。由于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三重缺失,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和进取的动力源泉。 缺乏产权关系明确的市场主体、缺乏通过正常竞争而形成的市场价格,缺乏市场主体间通过价格而形成的有效竞争,是我国资本市场上资源流动和动态组合机制不健全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源。资源配置机制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失效,不仅在于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排斥或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市场竞争和市场机制,还在于市场和企业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在约束机制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来,由于行政机制的介入与市场机制的缺失,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转轨"不转制现象。在激励机制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普遍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现象。
结构缺陷是我国资本市场第三个主要的制度缺陷。在一个"跛足"的市场结构和单调的交易环境下,资本市场的总体资源配置功能是很难不打折扣的。 在总体设计上,我国的资本市场只有现货市场,即股票、债券等的现货交易,缺乏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在现实中这种单方向的结构设计存在明显的弊端,使我国资本市场上只有做多机制而不具备做空机制,不具备期货期权市场中特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这就大大抵销了资本市场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和优势。至于目前人们在市场上所讲的"空头"和"空方",实际上还是多方的退出或者至多说是"多"翻"空",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空头"和"空方"在内涵和作用上都相距甚远。
针对以上缺陷,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为资本的流通铺平道路,则中国的企业将会有更加广阔的资金来源,股权结构更趋合理,并处于更加透明的监控之下,必将迎来新的腾飞。
中国资本市场的弊端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