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较为完善的汽车信贷社会服务体系: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抵押登记部门、催收和追缴部门、旧车拍卖中心等,这些机构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降低了汽车消费信贷的成本,减少了汽车信贷风险。在美国,专业的商业性信用报告机构专门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个人的信用档案,汽车信贷机构通过向这些机构了解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可以提供信贷。美国的消费信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信用记录、个人收入记录、驾驶记录、车辆情况等,汽车信贷机构结合借款人个人信用状况和市场情况来综合决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已经贷款额度。(注4)
风险控制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关键,美国完善的保险法规政策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美国针对消费者的信贷保险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有信贷人寿保险、信用保险、责任保险以及财产保险等。美国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与其相应的保险业务直接写进了有关的金融条款中,消费者申请此项贷款,保险公司具有否决权。由于美国有完善的抵押贷款保险体系,有效地分散了银行发放抵押贷款时所承受的风险,有利于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在美国,汽车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主要由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来做。
3.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目前,美国70%的汽车用户是通过消费信贷购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备的市场模式和制度体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新兴且发展迅速的汽车生产消费大国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这里笔者重点谈一下建立完善的汽车金融领域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性。
从美国模式可以看到,一个完备的汽车金融法律体系可以起到规范市场参与主体行为,制订市场竞争规则,对该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是汽车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目前尚且没有专门的汽车金融法律法规,主要受《商业银行法》,《物权法》,《公司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制约。现阶段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设立专门的汽车金融法律法规,就汽车金融业的参与主体和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全面规定,设定不同主体的准入条件,规范汽车金融市场。目前一些大城市也在积极尝试在汽车金融领域立法,如北京市在汽车租赁立法上的探索等,都是汽车金融领域的立法的有益尝试。在当前形势下,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地方性法规或行政法规,对规范地区性汽车金融市场起到直接作用,为全国性立法积累经验,创造有利条件。
二、汽车消费信贷在中国
(一)主要发展阶段及特点
1.起始阶段(1995年至1998年9月)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起步较晚,1995年,美国福特汽车财务公司派专人来到中国进行汽车信贷市场研究,这时我国才刚刚开展了汽车消费信贷理论上的探讨和业务上的初步实践。这一阶段,国内汽车消费正处于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为了刺激汽车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一些汽车生产厂商联合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和规模内,尝试性地开展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缺少相应经验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逐渐暴露和产生出一些问题,以致于中国人民银行曾于1996年9月,下令停办汽车信贷业务。
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199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为止。在这一阶段,汽车生产厂商是汽车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汽车信贷尚未为国人所广泛接受和认可。而国有商业银行,对汽车信贷业务的意义、作用以及风险水平尚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
2.发展阶段(1998年10月至2002年末)
人民银行1998年9月出台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成为汽车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汽车信贷业务逐渐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善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国内私人汽车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面对日益增长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需求,保险公司出于扩大自身市场份额的考虑,适时推出了汽车消费贷款信用(保证)保险。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三方合作的模式,成为推动汽车消费信贷高速发展的主流做法。
这一阶段汽车消费信贷占整个汽车消费总量的比例大幅提高,由1999年的1%左右,迅速升至2002年的15%。保险公司在整个汽车信贷市场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大。
3.竞争阶段(2002年末至2003年)
从2002年末开始,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开始进入竞争阶段,其最明显的表现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已经由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转变为银行之间的竞争,各商业银行开始重新划分市场份额,银行的经营观念发生变革,在风险控制方面,以往绝对的风险控制模式开始向重视效益的可控风险模式转变。一些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起步较晚的银行,甚至采取“直客式”这一汽车消费信贷模式,以求在当时的市场形势争夺份额。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延长贷款年限,放宽贷款条件。市场竞争呈现一定程度无序性,带来的潜在风险不断积累。
(2)汽车消费信贷占整个汽车消费总量的比例继续攀升,由2002年的15%提高至2003年上半年的20%左右。
(3)保险公司在整个汽车信贷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弱化,专业汽车信贷服务企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4.平稳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以后,在一段时期内整个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风险爆发,整个市场遭遇挫折,很多银行在不同地区停办汽车汽车信贷业务。危机过后,市场开始进行自我调节,从整个中国汽车信贷市场来看,正逐步向平稳发展阶段演变,
目前,汽车信贷市场基本实现分工分业,专业经营,专业汽车信贷服务企业己成为整个市场发展的主导者,在资源整合和风险控制方面也发挥着主要作用。银行成为上游资金提供者,汽车生产商提供产品,汽车经销商提供服务,在整个市场环节中各角色分工有序,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趋于成熟,平均年增长率稳定为5%--8%,产品设计更具有市场适应,风险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汽车消费信贷在我国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1826万辆和1806万辆。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缓慢。2010年,我国约1375万的乘用车购买者中,选择全款购买的比例高达92%,而选择信贷购车的比例不足8%。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发放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583亿元,其中有318亿元来源于汽车金融公司,占业务总量的20%。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主体,一直担负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参与者和先行者的角色。2004年之前所有的汽车贷款业务均是由银行办理的。由于资本金充裕,网点众多,还款便利,且当时车贷信用审核不严,使得各家银行的车贷业务很快形成了较大规模。而风险意识的缺失最终造成大量汽车贷款无法收回,形成巨额坏帐损失,使得国内汽车信贷业务几近停止。2003年10月,银监会颁布《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随后在04年8月,国内第一家专业汽车金融公司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开业,标志着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由银行单一化发展向由汽车金融公司主导的专业化发展的转变。
(三)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有利因素
(1)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是汽车消费信贷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汽车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仅汽车用品和维修两行业的产值就达500亿元和450亿元,到2010年整个汽车服务业形成约1至1.5万亿元的巨大市场。汽车行业和相关联的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推动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主导力量,使得汽车消费信贷越来越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为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显著提高,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对于除温饱以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提高,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逐渐扩大。
(3)消费信贷观念在国内兴起。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勤俭持家、量入为出、反对寅吃卯粮的传统消费观念,但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西方发展国家影响,居民消费信贷的意识逐渐增强,这一点表现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网购,分期付款等新鲜事物近年来不断兴起,符合了年轻人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的消费需求。
2.制约因素
(1)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汽车消费信贷存在一定的风险。近年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有了比较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初步建立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三是个人资信评估工作逐步开展。但是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离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目标还很远,一是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二是个人信用资料不完全,缺乏评估个人资产和信用状况的基础数据,;三是缺乏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保障。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部分借款者故意的“逃赖废”银行债务,导致银行信贷出现一定的信用风险。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