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亚洲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使中国在东亚乃至全世界都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发言权。第一,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也有了显著的飞跃。加入WTO 以后,我国的开放程度还会加大,经济、金融全方位开放将直接推动人民币在区域内、以至国际上的广泛使用。第二,国家外汇储备大幅猛增。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国际储备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打下了基础。第三,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稳中有升。但是中国虽然已接受IMF第八条款,资本项目管制仍很严格,中国落后的及严格管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也使人民币很难在短期内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仍需时日。
四、欧债危机对亚洲区域合作的启示
欧洲货币一体化验证了最优货币区域的理论,为亚洲货币合作提供了可行的合作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亚洲货币合作的进展,然而由希腊债务引起并扩散至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重新燃起了学者对亚洲货币合作的争议,欧债危机的爆发为货币合作划上沉重的一笔,也为亚洲货币合作带来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
1.机制的缺失。
虽然欧洲联盟条约中明确规定“区内各国都必须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并且把降低财政赤字作为目标。同时,各成员国必须将国债/GDP占比保持在60%以下。”但条约中并未明确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特别是成员国在财政赤字违反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缺少权威的联盟机制对其进行监督与处罚 ,导致了这些国家享受了违反所得,而其违反成本需由整个欧盟国家分担。并越演越烈。
欧洲联盟条约中同样明确规定,成员国之间除了自然灾害和不可控制的事件之外,不能相互救助,并反对成员国想国际机构求助,同时,欧洲中央银行未能行驶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不能在危机初始的时候为债务国家提供资金帮助,同时限制了国家的向外求助,激化了国家的债务。
2.各国经济政治的差异
欧元一体化仅限于欧盟各国间的货币联盟,但其间存在这较大的政治差异,致使各国间缺少国家信用支持,各国政治相互独立并相互竞争,经济和政治脱离,主权利益泾渭分明,危机出现时,各国都不愿出手相救。
欧盟各国虽然经济高度一体化,但各国的经济结构仍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法国与德国等核心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产业体系,而一些如希腊、西班牙等国家的主要支柱产业为旅游业等,其产业易受国际经济影响,动荡较大,反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遭遇金融冲击,在无外围援助的情况下,难以自行恢复,最终拖垮整个欧元成员国。
(二)欧债危机的启示
1.建立区域共同货币基金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本次的欧债危机充分说明,国际与不完善的货币基金组织,并不能给区域带来消防救火的作用,亚洲国家只有建立自身区域内的货币基金,制定完善的区域救助制度,在经济环境发展良好时,能做好基金储备及发展的管理,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快速施展处罚与救援的方针,才能维护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与长远合作,保证区域货币的发展。
2.经济与政治同步,
只有在政治和经济的同步统一,制定相应的政治经济处罚体制,相互监督,赏罚分明,才能限制国内金融危机的发生,才能在经济危机时救助陷于困境的国家摆脱危机。完善的货币政策要求央行和财政部两者兼备。当金融体系面临崩盘危险时,央行能够提供流动性,但只有财政部才能处理偿还能力问题和在危急时刻发挥作用。
3.区域一体化要循序渐进
单一货币联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的与形式,单一的货币形式可以降低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减少贸易壁垒和增强货币政策独立而获得收益,即单一货币的区域越大,所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但也会因散失货币政策控制权及灵活性,成员国之间的政策难以协调而导致效率低下。一个国家加入通货区的成本与收益,则取决于该国与其他货币成员国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及社会结构的趋同性,亚洲各国社会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现货币区域化后,过渡到单一的货币联盟还需要长期的磨合和探讨。
五、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
2013年10月9日,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总理李克强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出席会议。李克强在会议中阐述了中国10年来与东盟战略合作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并提出了“2+7的合作框架”。
(一)中国-东盟合作成果
10+1是中国参与东亚合作的基础。2002年到2012年,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23.6%,目前已达到4000亿美元;相互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3.4倍。仅2012年中国赴东盟国家游客达969万人次。这些数据表明了中国在东盟贸易中的至重位置,辐射了人民币在亚洲货币合作中的重要性。
(二)中国-东盟未来合作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