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新一轮的人民币汇制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状态,对中国的外贸企业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中国目前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升值为背景,主要概述了人民币升值以后对我国外贸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宏观方面分析了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目前经济的影响;微观方面详细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案。人民币升值有利也有弊,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通过本文分析,重点论述了外贸出口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所带来冲击的应对方案,希望能给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价值
【关键词】: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升值、外贸企业、挑战、机遇
【正文】: 2005年7月21日晨,各大新闻媒体中一则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引起了全世界数亿人的关注,它宣告了我国建国以来实施了50多年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这一时代的结束,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次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就是这一天,人民币升值2%,兑美元比价变为1:8.11。中国从此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时代。本文以中国此次汇率改革为背景,深入分析了人民币升值以后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述了外贸企业的应对方案,希望能给我国外贸企业参考和启示。
一、人民币升值的必要性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已成为国内外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热”词。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日益受到全球各界人土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央行根据我国的根本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在适当的时候对我国的汇率形成制度进行了调整。
(一)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1. 汇率制度的改革之路
从我国建国以来,先后实行了建国初期的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转型时期的双轨制外汇管理体制;以及从94年汇率并轨以后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阻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操作的进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变相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随着最近美元的不断贬值及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巨额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7月21日这次汇率制度调整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央行将维持人民币相对于一篮子货币加权汇率的相对稳定,允许人民币对加权汇率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浮动,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调高或者调低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比价,这充分体现出BBC 模式的特点。美元对人民币的当日交易价在中国央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央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的浮动区间,以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2. 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主动性,就是主要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二)升值的必要性
1.中国外币储备增大导致人民币通货膨胀的压力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从1979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9.4%的年均增长速度,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进出口贸易年均递增16.7%。到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65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达11548亿美元。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注2)。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出口一直在持续增长,并且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也很好,这样的结果导致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110亿美元。到今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000亿美元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国对于外汇管理是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企业除了可以保留少量的现汇以外,其他外汇必须在银行按照牌价结成人民币,我国的银行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