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开篇点明选择副标题的初衷后,阐述了探讨我国银行业竞争潜力指标选择的意义,介绍了主流的国内外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竞争潜力指标的选择做了详细深入的分析论述,力图对我国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以招商银行的成长历程做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银行;竞争力;竞争潜力
【正文】: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可以把银行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竞争实力指标和竞争潜力指标两部分。其中竞争实力指标主要为财务指标,国内各家研究组织及学者在此分歧不大;而竞争潜力指标都是主观性较大的指标,国内各家研究组织及学者不仅给出的竞争潜力指标纷繁不一,且没有系统的说明选择这些指标的逻辑理由。本文以“论我国银行业竞争潜力指标的选择”为副标题,即是在我国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主流模型下,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的具体发展环境及特点,详细分析得出其中相对重要的竞争潜力指标。
一、探讨我国银行业竞争潜力指标选择的意义
在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竞争潜力指标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银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张金昌博士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中提出了以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为基础的企业竞争力三维分析模型,即: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类型来分类确定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确定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从企业产品市场所处的竞争结构来确定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该模型说明,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或处于不同市场竞争结构的企业,其竞争力决定因素以及各决定因素的重要性都不相同。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商品和提供金融服务的现代企业组织,其竞争力决定因素也一样有必要依据银行自身企业类型、银行的生命周期阶段(发展时期)以及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来分析确定。
我国银行业,与经济发达国家成熟的银行业相比,在银行类型、银行生命周期阶段(发展时期)以及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区别。首先,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内的商业银行,其盈利来源主要以中间业务收入居多;而国内银行商业化程度还很不充分,盈利来源仍然倚赖存贷款利息差。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国内银行在资产构成上以国有资产为主,与发达国家银行有着本质区别。其次,国内银行业的发展周期阶段也落后于发达国家银行业,尚处于与国际接轨的转型期。这期间,国内银行业不仅要面对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内部环境变化,要适应国际上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的外部环境变化,还要跟上金融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步伐。最后,国内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业水平,国有银行的垄断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持续存在。由此可见,在国内银行业评价体系的竞争潜力指标选择上,有必要依据国内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探讨。
多年来,由于我国处于金融改制时期,相关体制不完善,国内银行业竞争力研究者往往有意忽略掉国内具体发展环境的影响;虽然也有少数研究者明确指出竞争环境因素的影响,但都没有结合具体的竞争潜力指标做深入分析探讨。这种情况在国内银行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则反映为竞争潜力指标或被完全忽略,或纷繁不一且前后变更不定。理论的差异性,正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本文结合国内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对银行业竞争潜力指标的选择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就是力图能对我国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由上所述,探讨我国银行业竞争潜力指标选择的意义已显而易见。而要在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下进行竞争潜力指标的分析选择,则首先必须了解当前国内外主流的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
二、国内外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综述
(一)国外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概述
国外与银行竞争力相关的评价方法大体有四块:一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关于金融体系指标的测评;二是以英国《银行家》杂志为代表的一些专业报刊对世界大银行的指标排名和比较;三是国际评级机构对银行进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四是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的CAMELS评级模型。
WEF(World Economic Forum)和IMD(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竞争力研究机构,他们在竞争力研究的本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由于WEF和IMD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对竞争力进行分析,所以其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分析结果可以使人对一国综合的竞争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其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关于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仅停留在几个重要指标上,既不足以在产业层面反映一国银行业总体的竞争力,也不可能在企业层面对单个银行做更深入的刨析。不过WEF和IMD在竞争力研究方法上提出了竞争力方程,即: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该方程对国内学者的银行竞争力研究影响很大。
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对世界
论我国银行业竞争潜力指标的选择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