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由于欧元的启动而在欧洲得以实现,同样它也是亚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本文分折了亚洲实行货币联盟的客观必然性,并对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路径提出了建议,最后分析了亚洲货币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 亚洲货币一体化 亚洲货币区
【正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全球化、一体化也不断深入,货币作为“金融传媒”也自然会参与其中。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商品、劳动力、资本在全球范围重新配置,区域货币伴随着区域经济金融的产生应运而生,货币合作的浪潮一度席卷了全球,尤其是美元和今天的“欧元”都成为经济生活中焦点;欧元的诞生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受到空前的关注,这对于亚洲这个以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体为主的货币合作无疑是一个鼓励,也在路径选择、运行机制上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增强了亚洲各国寻求货币合作的信心和欲望;特别是20世纪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缺乏广泛货币合作的区域经济会易于上演一损俱损的悲剧。因此,近年来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在不断推进的同时,在货币方面也有了较明显的进展。本文试图提出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制度和路径选择,针对现存的和将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并对亚洲尤其是我国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之路提出个人见解。
一、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必要性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亚洲各国意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要同国际游资抗衡,本地区货币不再作为某大国货币的附庸,就必须要加强区域金融协调和合作,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货币,从而稳定亚洲金融市场,促进亚洲各国经济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亚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支持
货币联盟理论的核心是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蒙代尔于1963年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论文。所谓最优货币区是指若干个国家把他们之间的货币汇率固定下来而形成的货币区,该区域所有国家的货币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货币实行联合浮动。换言之,最适度货币区就是一种最适度的货币同盟区,同盟区内的国家之间的汇率在区内固定,同时对区外国家的货币实行联合浮动。蒙代尔在其^论文中对如何组成最优货币区域、最优货币区域的优劣以及如何应付最优货币区域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蒙代尔认为:经济水平相近、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高度流动的几个国家或地区是组成单一货币的最佳区域。
第二,蒙代尔对最优货币区的优劣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优势在于区域内各国价格透明度更高、交易成本降低、投资风险下降并可以增强竞争。而由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实施单一的货币政策也有利于价格稳定。但其劣势在于单一货币政策也有可能增大成本,尤其是在利率的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经济产生影响时。如果一国由于以上政策变化受到不利的影响,它就不再能够放松银根或是进行汇率贬值。比如当需求变化或者“非对称冲击”需要降低某一地区的实际工资时,就难以维持就业水平,因此实行最优货币区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有着较大的风险。所谓“冲击”,即经济体系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失去平衡,如果冲击均匀地分散到货币区的每一个成员国,则该货币区是最佳的,称为“对称冲击”,如果不可以均匀分散,则称为“非对称冲击”。
第三,对于以上几种不对称的冲击,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了三种解决办法:一是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受到不利冲击的国家的劳动力必须能够并且愿意自由流动到其它国家;二是工资与价格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受冲击国应当能够调整以上两项指标以缓解冲击;三是联盟须建立一种自动机制以将资金转移至受冲击国家。
在蒙代尔之后,先后有英格拉姆、麦金农,凯思、弗莱明、科登、金德尔伯格和威廉姆森等人分别从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通胀偏好等角度阐明了组成最优货币区应具备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分别以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通胀偏好为标准,提出了最优货币区所应具备的条件,这些观点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相当大的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最优货币区理论”既是对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实践的理论总结,又为其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体说来,“最优货币区”是指一些彼此间物质要素、人力要素、资本要素、商品具有充分流动性,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较为接近,经济政策一体化程度高的地区组成的共同货币区。在这样的货币区内,即使依然存在国别货币,各成员国之间的货币采用固定汇率并保证区内货币的充分可兑换性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所谓“最优”就表现在区内国家通过协调各自的货币、财政和对区外货币的汇率浮动,达到区内国家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对外收支平衡的目标。因此,一个最优货币区理论主要包括要素自由流动、汇率统一和经济政策彼此协调三个方面的内容。
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