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台塑集团,其创始人王永庆从15岁开始当学徒,16岁用借来的200块钱开米店,办碾米厂。之后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王永庆在不得不关闭碾米厂的情况下,又开办砖厂,养鹅,经营木材,在青年时期经历了事业的艰难,也品尝了事业初创获得成功的喜悦。35岁左右,打破常规思维,突破诸多不可能,创建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从此,王永庆带领着台塑集团孜孜以求,历经半个多世纪,从一个日产4吨PVC粉的小工厂开始,冲破重重阻力,“力争上游”,妥善处理并解决了公营与私营、垄断与市场化、企业发展与政策环境、劳资关系、集权与分权等诸多影响企业存亡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最终完成了石化产业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2010年,台塑集团的年产值超过了 2万亿元新台币。台塑集团在其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够始终不断向前,将无数不可能变为现实,最终缔造了一个让世界瞩目的石化王国,这其间有许多值得我们探寻和思考的地方。在由小而大的经营管理中,王永庆带着他的团队,苦心经营,努力探索,在经营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方法和宝贵经验。王永庆以“点点滴滴求合理”作为根本思想,以“高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台塑经营的管理模式。如追求成本降低的“鱼骨理论”,把“物美价廉”作为发展理念,建立责任中心,坚持两权分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重视电脑化管理,运用科学的“业务动向管理表”等,都是台塑集团得以快速发展的基本内容。台塑集团的成功,决不只是靠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流程的科学严谨来实现的。在其背后,更多的是王永庆在他七十多年的经营管理历程中所感悟并坚持应用的文化思想。
文化是永恒的,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一个企业在其发展中注入了特定的文化元素,也就为这个企业的发展注入了灵魂。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可能割裂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活动也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任何一种管理都必须适应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历史背景,都必须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王永庆与台塑集团的经营发展历程,始终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经营理念,创立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企业思想,指导台塑企业成为台湾乃至闻名全球的企业。在台塑的发展历程中,王永庆始终将“勤劳朴实”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作为每一位员工做人做事的核心。将“追根究底,止于至善”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以此为指导,在经营管理中“点点滴滴求合理”。王永庆出身贫苦,在少年时经历了许多苦难,母亲一生的勤劳深深影响着他。
因此,他时刻把“勤劳朴实”作为他一生中奉行的基本理念,牢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克勤克俭,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把节俭放在第一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台塑在经营管理中奉行的成本最低的“鱼骨理论”,成为了台塑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思想。王永庆将“修身正己,齐家治国”的思想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几近苛刻,也以此来影响和要求包括儿女在内的所有人。儿女们后来都能在事业上取得很好地成就,也都是由于王永庆清晰的认识到了《道德经》中所讲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内涵。他在80多岁高龄时,仍然参加台塑举办的运动会中的5000米项目,正是体现了一种“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思想。王永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将孝悌思想贯穿一生。也正是基于此,王永庆在经营管理中,才能始终以一种双赢的思想去对待客户,时时处处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最终实现了双赢。这种思想理念,恰恰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的写照。这样一种思想,经由王永庆的示范与楷模,台塑集团的员工也在积极践行,将企业作为了家,把同事当作了兄弟姐妹,形成了具有极强凝聚力的团队精神。王永庆把“善待员工,以人为本”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把员工称作是“从业员”,认为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发展的至宝,要敬重每一位员工。
因此,在台塑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技能提升,发展机会,福利待遇,归属感等都远远高于其它企业,能去台塑工作,是一个人最为骄傲和自豪的。这是台塑与众不同的竞争力。台塑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细节。每一次投资与扩张,都要反复论证,仔细测算,最终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些成就,正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庙算胜者得算多"思想的体现。台塑集团在经营中,把“追根究底,止于至善”作为每一个管理环节和每一项工作任务的指导思想,并时刻把回报社会作为企业追求"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思想浩如烟海。台塑集团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功的经验涉及到方方面面,决非点滴思想所能决定。台塑企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其在经营管理中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经营理念中是分不开的。但并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有的思想都能在一家企业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也不是所有的成功企业共同运用同一种思想。无数的优秀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从不同方面融入了中华民族不同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在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例如道家思想的代表作《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那些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战胜别人有时候轻而易举,但战胜自己却很难做到。人类的两大弱点是私心和欲望,想要战胜这两点,绝不是那么容易。它需要人们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勇于抵制诱惑,坚定意志而毫不放松。保持永远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不但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亦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把这些思想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应用到对人的教育中,一定能够产生出不可估量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阐述了无论在任何领域做任何事情,都应当由易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将小事做成大事。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容易的事情就会变难;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困难的事情就会变容易。还有如“治大国若烹小鲜”,揭示了无论是治国还是治企,决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润物细无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等经典思想,又为我们揭示了人生修养的核心思想。这些道家的优秀思想,无论经历多长时间,无论在什么领域,均具有永久不衰的现实意义。除道家外,兵家的代表作《孙子兵法》中许多经典的思想对于现代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告诉我们,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再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战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无论多少场战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各占一半;如果对自己和敌人都不了解,那每场战斗也就只能失败了。还有如:“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以正合、以奇胜”,“识众寡之用者胜”等,不仅是军事思想,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中均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越是民族化的东西,就越是国际化,二者是统一而非割裂的。世界各国的企业在其发展历程和文化创建中,都会融入本国特有的传统元素在里面。
中国的企业要发展壮大,需要借鉴国际上优秀企业的通行做法,但决不能照抄,否则就不会成为具有特色文化的国际化大企业。因此,如何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来,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期望通过对台塑集团优秀传统文化与经营理念融合的剖析与展示,感悟本土化与民族化对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或生产方式;可以为任何一种优秀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提供理论动机。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积极地学习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企业的顺利运营与发展壮大;有利于管理者提高修养,增加影响力,用更合适的方式做好管理者;有利于员工加强自我管理,为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诸多优秀思想的运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加以继承、发扬,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硕士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