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复习》研究课反思
《全等三角形复习》研究课反思
初二数学 刘旸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一个是从厚到薄”,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则是“质”的飞跃,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仅应该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典型的例题进行反思,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按常规的方式进行复习,通常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如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原本地复述梳理一遍。这让学生感到乏味又不易记忆。怎样做能既可增加学生复习的兴趣,又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最主要的是起到了把章节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实现厚薄间的转化?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0年6月7日,我开设了校级研究课《全等三角形复习》,这节课在教学创新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就这堂课进行教学反思,希望从中能够吸取经验教训,以便对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这堂课是由一首打油诗引起的。2010年1月,学校请来了人大附中王金战副校长为全体教师做报告,其中他提到给学生复习的时候,他会提炼出一个骨架,再带着学生一点一点回忆,填血肉。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平时记东西时遇到的困难,很符合记忆的规律。转眼到了4月份,进入了期中复习阶段,这天晚上我抱着教材反复琢磨怎么能把明天的复习课上好,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这时,我脑子里出现了王金战老师的话。我开始提炼《相交线与平行线》这章的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分块。想到我面对的是初一的学生,得把课上的生动有意思些,不能让学生觉得无聊乏味,于是我把归好类的知识点编成了一首打油诗。第二天一上课,我就敲着桌子打着点念出了这首打油诗。没想到孩子们反应很强烈,都激动的鼓起了掌,那节课上的非常顺利,我打心里眼儿里高兴。
这堂课是由李伟恩老师发展的。回到办公室后,判着作业,想起刚才那节课,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同办公室的李伟恩老师问:“是什么事啊,乐这么高兴?”我说:“今天课上的特别有意思”,“怎么有意思啊?说来听听!”李老师说。我把课上的情况跟他说了,李老师问:“你明天还上这样的课吗?我去听听!”我说:“嗯,还能上,我把后面几章串知识点的任务布置成作业,明天课上可以让学生按组展示成果。”第二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没想到的是,孩子竟有那么大的创造力,样式五花八门,有用山东快板的,有用流行歌曲的,有用相声的,有用古诗词的,有用文言文的,还有用三句半的。虽然给孩子的时间有限,但是他们的才华尽显无疑,给了我们莫大的惊喜。
这堂课初中组全体数学老师都给了很大的帮助。李伟恩老师听完课后,觉得形式比较新颖,推荐利用大组会的时间开一堂组内公开课。留给学生和我的准备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天,其中还有两天是周末。这一次我的要求提高了,希望每组学生利用周末制作出ppt。到了周一我按组欣赏了他们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能看出学生们对这节课的态度是多么的认真,后来我了解到,很学生周末花了两个半天来做这件事。直到现在孩子的话还萦绕在我的耳边“老师,累死我了,您可不知道,左边一本语文书,右边一本数学书,为编出的文言文像那么回事,我反复修改,整整一个半天呢”、“老师,我听一句歌词,暂停一下,反复好多次呢,耳朵都不行了”……这怎能不让人感动呢。除了学生,让我极为感动的就是我们初中数学组的老师们了,能来的都来听课,就连初三的老师们也几乎都到齐了,很多老师都还有下面的课,初三的老师们又要赶回中校,但是他们还是利用眼保健操的时间,在楼道里帮我评课,第二天,组长马文慧老师又来找我转达一些没来的及评课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我能有勇气在校级公开课上,选择开这样的一节创新课,来自于大家的帮助,大家的鼓励,大家的支持,是这个团队给了我力量,帮助我成长!
这堂课是有局限性的:适合用于复习课,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开展这种课型有些困难,如何充分的调动“数学潜能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会继续去思考,去尝试。
《全等三角形复习》研究课反思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