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建数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吴永元
关键词:高效课堂 问题情境 案例设计 拓展练习
“高效课堂”是针对“低效课堂”而提出的。的确,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无效”工作的悲哀和“低效”劳动的哀叹。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如果不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手段的更新,课堂就很容易流于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旧泥潭。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所有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都不愿重蹈的覆辙。
高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作为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建以提高效益、关注学生发展为根本和目的的高效课堂呢?下面,笔者就自己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交流。
1.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高效课堂的前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三个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学生对学习有鲜明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充满趣味的或者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良好的用数学课堂教学的意识。如《从三个方向看》一课,其教学目标有两个,第一:经历由三视图 描述出基本几何体或实物模型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第二: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教师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其优美的结构值得我们鉴赏,其奇妙的性质等待我们去探究,请听来自图形世界的声音:
1:我是立体图形,你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前看后看,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平面图形,猜猜看,我是谁?
2: 我是立体图形, 你上看, 左看, 正面看,看到的也都是同一个平面图形,猜猜看,我又是谁?
引入部分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从上节课所学知识入手,创设内容贴合生活实际的每个学生包括弱势学生对此都有感性认识的问题情境,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激发求知欲望, 促成了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题2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 若减少条件能不能完整地认识物体? 初步明确通过三视图即可以确定一个立体图形。层层深入的问题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思维而不局限学生的思维,是促使学生有效参与,顺利展开教学探究的关键。
但是,教师习惯于提“是什么、在哪里”以及一些知识推理性问题。把提问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把本应是启发思维的课堂提问变成了教师和学生频繁的机械的一问一答,这是课堂提问的一大误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决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表面热闹,华而不实,而是要学会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让学生给教师提问,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同时让提问更富有批判性和创造性。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这样,教学内容才能有所扩展,学生思维才有纵横驰骋的空间。
2.精心的案例设计是促进学生参与、创设高效课堂的关键
精心的教案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死板教条而缺少活力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
其实,“自主高效”的课堂虽然课堂的形式变了,老师的预设方向变了,但它对教师授课前必须有充分准备的要求没有变。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联系前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分解乃至重组,设计出符合大纲要求和学情的教案。还是以《从三个方向看》为例,教师应在课本提供的例子基础上加入大量学生熟知的物体,所涉及的实物及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方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教学过程中可加入把依据三视图所画出的物体(螺帽)用橡皮泥制成事物的过程,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动手与动脑、具体与抽象紧密结合的原则,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增进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得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思考状态中,成功实现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小组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实效而不流于形式,使得平时较为沉闷的“差生”,在课堂中也能闪现出很多的亮点。
而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教师精心设计了“日出”的问题情境:“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小学学过的《日出》吗?短短一句话 ,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咦,数学课堂教学老师怎么讲起语文来了?教师引而不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太阳升起的美妙情景吧。(播放日出的动画,配以声情并茂的《日出》一课有关的段落朗诵,学生陷入回忆和想象)师:你能用简笔画(小学学过)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出来吗?学生兴致盎然。”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景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教学中来,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即一条直线和一个圆,抽象和简化后便于研究它的性质: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真正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课堂教学,人人学需要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学方式的改变最终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敢问,最终提高学习效率。为促使这一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案例。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死板教条而缺少活力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
3.适当的拓展练习是发散学生思维、创设高效课堂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关注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的不同需要。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练习的提供上分为不同的层次。适当的拓展练习为教师提供了更多选择,更为优秀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更广的空间。《从三个方向看》一课中,不妨设计这样的拓展练习:用小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視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这样的几何体只有一种吗?它至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师生交流:(1)由主视图可以确定正面有三列,左边一列有三层,中间一列最高二层,右边一列一层,有俯视图确定左视图有三列,最左边一列有三排。
答案:最少10个,最多16个。
最少的情况如图(1) 最多的情况如图(2)
它在教材要求的难度上有所突破,目的就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课前的设想是可能只有极少的学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在实际上课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间的有效合作,绝大部分学生都给出了解答,超出我的预料,让我惊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新教材带给我们的又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