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军新课程下的教材观
高中数学教材是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籍此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高中数学课程实施上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新课改前,高中数学教材一直被教师和学生奉为“圣经”。如果对数学有什么争论,一定要到教材上找到依据,才能让对方彻底服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对数学教材上的东西几乎是一点也不敢忽视,生怕漏掉教材上一点点的东西。教师就是要好好地“教教材”,这句话谁都不会说有错。教材版本也单一,仅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把教材当标本,当作扔不掉的拐杖,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是只能“教教材”。
自从2004年秋季,高中课程实施改革后,高中数学教材也随之进行了改革。参加编写教材的人员,既有教材编写的专家,也有广大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高中数学教材的版本也呈现多样化,有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XX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等四种版本,随着改革的深入还会出现其它版本的数学新课程教材。编写教材的思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注重体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教材内容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探讨新课程下的教材观。
1. 转变教材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数学学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数学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编制高考大纲的依据,是数学教学和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包含“双基”在内的三维发展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材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内容仅仅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由于高中数学教材版本的多样化,高考数学只能依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因此在处理新课程教材时,首先要考虑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就教材来说,版本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就有不同,其处理的方式也就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这样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材仅仅是教学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托,把教材当作指导教学的素材和蓝本,创造性地使用、改造教材,最终突破教材,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2.立足教材
“用教材教”的前提是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数学教学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刚刚走上高中数学教师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必须首先要做到“立足教材、深入教材”,先从“教教材”开始,深刻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步把握数学教材的特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因此,对新接触数学课的教师而言,依仗这根“拐杖”总比“摸着石头过河”强得多。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非常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识的引入都是借助实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对新课程教材的研究,可以来改变教师脑海中原有的授课模式,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新策略,打破旧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1中,关于反函数的处理,教材紧扣课程标准,仅要求学生知道反函数的概念即可。如果还是按老教材来处理,那么就会出现“课时不足”的尖锐矛盾。
3. 跳出教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教材是“范本”,是“凭借”,相对于“教教材”来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选择、改造甚至创生。教师对待教材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1中,对数运算性质:loga(M·N)=logaM+logaN。此性质在教材中的证明来的太突然,学生不好接受。选择如下讲解,①先让学生计算:log216、log22、log28;②提出问题:你能发现这三个对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不难找到log216= log22+log28;③进一步提问,等式中真数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容易找到真数16=2×8;④再进一步提问:你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loga(M·N)=logaM+logaN呢?这一推广是否成立呢?这样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去证明。这样不仅解决了这一难点,也给后面性质的证明打下了基础。总之,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立足新教材,并不是完全局限于新教材。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可作适当的补充,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实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1中幂函数这一节,明确给出只讨论的情形,而复习参考题(A)组又出现了的情况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做出适当处理。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2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3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一节,可以适当补充三垂线定理,这个证明线线垂直的定理是多么好啊,为什么不能用呢?
认真学习和研究各个版本的教材,依据课标, 把握方向, 找准定位. 例如,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最重要的函数,待定系数法是高中最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二次函数和待定系数法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在初中学习过,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没有达到高考要求的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1教材中没有对二次函数和待定系数法再研究,而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必修1教材中,在第二章专门设计了一大节,进行再学习。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教材的学校,教师可适当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必修1对二次函数和待定系数法进行再深入、系统的学习,以达到高考的要求。
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归根结底是课程标准,不管那个版本的教材都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显性化的课程标准,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木之本、水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讲,课程标准是课堂创生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帮助教师和学生提出探究活动的目标、任务,使探究活动有的放矢;教材中创设问题及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教材为探究活动提供活动参考,降低师生活动设计上的难度;教材为探究活动提供思路,并对活动过程进行指导;教材可以为学生的方案设计提供范例和参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易于实施;教材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便捷的记录,增强了过程评价的可操作性;教材可以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活动提供课题和方向,引领学生课外延续科学探究活动。从教材的以上作用看,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决不能把“用教材教”无限扩大化,决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放弃教材,以至于偏离课程标准,使得“用教材教”的观点陷入歧途。因此,提倡的“用教材教”是在对教材深刻把握的前提下,跳到更高的层面上重新审视教材,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生成新教材、生成新活动。
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时,一定要依据学生情况而定。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来自城市与农村,汉族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等,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一样。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教材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这毕竟只是尽可能。我国幅员那么辽阔,东西部差距那么大,不可能也不能编排出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就算是选到了最适用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由于教材内容的分散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的连贯性和综合性、复习的有效性等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可以打破必修与选修的界限,打破教材的顺序,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对于必修1中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问题,如果借助于导数解决非常方便,把选修中的《导数及其应用》作调整,在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结束后紧接学习,可以更好地讨论函数的性质,这样也符合高考的要求即用导数解决函数问题。对教材中放在后面模块中的有些知识,如必修5中不等式的解法,在学习必修1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时,对不等式的解法有要求,可以把必修5中不等式的解法一节作调整,提前进行讲解,以便更好地进行不等式知识的应用。
4.研究新课程教材的编排体系
新课程教材的编排体系较老教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针对变化我们分析删减及增加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由于教材本身容量大,课堂教学任务重,在尽量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的情况下,对重点、难点以及方法、思想做到讲透、讲清,使学生清楚、明白,把方法、思想掌握准。例如人们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2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立体几何初步,对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排设计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实物模型或利用计算机软件呈现的空间几何体,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有关三视图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掌握在平面上表示空间图形的方法和技能。
5.吃透新课程教材的“思考”与“探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2中3.2.3节直线的一般方程,学习了一般方程后,可让学生思考:①直线的方程共有几种形式?②是否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有这几种形式?③过点和点的任意直线的方程可以写成吗?这样即加深理解直线方程的形式,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6.正确把握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
教材例题的讲解注重规范、格式化,尤其是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跟着感觉走的地方,往往又是题目的关键处。例如学生在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f(x)=x3+1在R上是增函数时,作差后,往往根据x1<x2,直接得出,导致本题关键处出错误,因此,在这方面不仅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例题讲解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并且要善于进行解后反思,即重视教学生“学会”,更注重教学生“会学”,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2第四章《圆的方程》4.1.1节中例3,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利用待定系数法设出圆C的标准方程。学习例题后指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求圆的方程的方法,方法1:直接法即根据题意直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方法2:待定系数法即设出圆的方程,再列方程组解得方程中的参数值。其实,在高考中,求圆的方程就是仅用这两种方法。这样学生学会了方法,就掌握了一类题目的解法,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
对习题的选择注重针对性,偏难题不选,选择能体现课本主要知识点,体现方法、思想的练习题,同时对课本中部分习题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1教材第一章复习题“B”组最后一题,由于学生尚未学到物理上的知识,放在物理讲过之后再处理,总之,所选题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教材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提倡在处理某些内容时,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和探索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1中幂函数一节,用不同的颜色将幂函数、、、,的图象放在多媒体上,通过观察、归纳、对比,加深学生对幂函数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只限于对概念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4中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这一节,采用让学生类比正弦函数图象和性质,由学生分工协作,在计算机中作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余弦函数的图象、类比正弦函数的性质,分析、归纳出余弦函数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1教材第一章中的实习作业《函数的发展史》,可以安排有条件的同学从互联网上查找有关信息、资料,其他同学到阅览室查找资料,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然后共同整理,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教师“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如何做到“用教材教”,更是我们永远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也是我们追寻的教学真谛。
参考文献:
史绍典主编:《高中课程方案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叶尧城主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德伟 、何晓芳主编:《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