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2009年生猪生产情况、原因分析、未来展望及对策建议
镇远县物价局:欧晓红
我局于2009年6月下旬,对本县生猪养殖行业历经的一场“阵痛”进行了调研。生猪价格自年初开始一路下跌,上半年每头生猪净利润只为18.55元,同比减少了224.38元,减幅为92.36%,猪粮比价处于红色区域,出现严重亏损。这应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职能部门的警惕。
一、生猪生产成本下降及原因分析
调查生猪数量310头,平均饲养期近4个月。2009年上半年每头生产成本为1036.45元,同比减少了375.65元,减幅为26.6%,主要原因是:
(一)仔猪销价下降。由于近期生猪销售价格大幅回落,许多生猪养殖户缩小养殖规模,导致了仔猪市场供过于求,仔猪销价较大幅度的减少。
(二)饲料费用降低。今年国家提高了粮食保护价,饲料成本价由2008年的1.20元/斤涨到2009年1.30元/斤,但由于饲养技术的改进和饲养天数的减少,饲料用量比2008年上半年减少了11.7%,饲料费用同比略有减少。
(三)防疫费用增加、死亡率下降。为防止生猪爆发大规模疾病,今年养殖户都增加了对生猪疫病防治的费用,有效减少了猪瘟等疾病的发生。同时由于防疫措施得当,再加上今年的气候适宜,生猪死亡率较2008年有所减少。
二、生猪生产收益下降及原因分析
每头生猪平均出栏重量约为100公斤,每头生猪的价值为1055.00元,同比减少600.03元,减幅为36.25%,净利润18.55元,同比减少了224.38元,减幅为92.36%。目前我县生猪价格为10.56元/公斤左右,同比减少了5.58元/公斤左右,减幅为34.6%。造成生猪价格下降、收益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影响。生猪养殖业具有进入门槛低、养殖分散、产业化程度低的特点。分散养殖的直接后果就是,生猪供需平衡难以得到有效调控,养猪行业始终处于显著的周期之中:即行业处于高峰时期,猪价高,获利丰厚,吸引更多的养殖者,供应量增多并导致生猪价格下跌;随着猪价持续下跌,接近并跌低成本,散养农户和规模养殖场宰杀能繁母猪,甚至退出行业,导致供应减少,继而生猪价格回升,再次吸引各方资金和众多的行业养殖者,周而复始。以最近这个周期为例,2006年,受生猪价格过低和突发猪瘟疫情影响,我国生猪生产逐渐下降,导致2007年5月份以后生猪价格快速上涨。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生猪生产。受生猪生产周期性因素影响,2007、2008年我国生猪饲养收益较好,生产迅速恢复并大幅增长。这又致使2009年生猪生产供过于求,生猪价格大幅下降。近几年调查的生猪年平均销售价格数据也很好的反映了这一周期性波动。
(二)受销售季节的影响。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较其他季节有所减少,猪肉销售进入消费淡季,生猪产出大于消费市场上的需求,生猪价格也就相应的有所下降。
(三)受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前期由于甲型H1N1流感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许多消费者减少了对猪肉的食用,生猪销售市场供给相对过剩,导致生猪价格下降。
三、生猪生产影响因素的分析
按照养猪“前期母猪补栏、存栏决定运期生猪供应”这一原理,对2009年生猪市场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如下:
(一)有利因素:
一是猪价跳水引起的连锁反应及时遏制母猪存栏增长势头。猪价跳水引起的连锁反应,养殖盈利下降——商品仔猪补栏积极性下降——仔猪价格下降——母猪补栏积极性下降——母猪存栏增速下降,同时部分养殖户淘汰生产性能差的母猪,这都大大减轻了2009年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
二是饲料价格回落使 生猪成本线下降。预计2009下半年开始,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回落,生猪成本线也随着下降,这样生猪亏损的程度也就随之减轻。
三是规模养殖场大量增加,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经过2006、2007、2008年的洗礼,大量的散养户退出养殖猪业,规模养殖比例增加。同时从去年开始超高盈利使得幸存下来的猪场资金实力剧增,新的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长期从事养殖业,并且经过洗礼后的规模养殖场风险意识明显增强。比如从4月份猪价大跳水以来,不少规模猪场就采取了淘汰经产母猪(即繁殖能力差的母猪),降低母猪存栏量的措施,这就降低了投资养殖的风险。
(二)不利因素
一是母猪存栏量“刚性”强,主动下降难度大。目前母猪存栏结构以生产力旺盛的青年母猪为主,不到迫不得已,养殖户很难主动淘汰母猪,除非出现长期深度亏损,资金链断裂,最后不得不淘汰。因此母猪存栏 “刚性”强,主动下降的难度较大,那么,仔猪数量不断增多,因此,在目前生猪价格低迷期,将出现养得越多,亏损越大。
二是农民工返乡增加,散户回归,养殖户增加,后市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再次增加。由于内地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问题比较突出。养猪业投资小,而且去年的高猪价让很多养殖户尝到了甜头。据调查,已经有不少农民工欲操旧业,继续从事养猪业。之前散养户的退出,部分市场已经被规模场填补,现在散户若回归,将使后市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再次增加。
三是养殖户资金实力充实,“扛”亏损力强,这就必然延长亏损期。从2007年开始猪价飙升让养殖场(户)资金实力明显充实,养殖的规模就必然扩大,数量就必然增多,因此2009年就出现生猪供大于求,进入了亏损期。市场经验告诉大家,谁能扛过亏损期,谁就将收复失地,迎来新一轮高盈利周期。因此,一旦亏损,资金实力就将决定谁更能“扛”,假如大家资金实力都很充足,都在等着别人退出,那么2009年的亏损期也许会延长。
四是替代品供应不足,集体跳水可能性大。在人们的日常饮食结构中,猪肉并非是稀缺性很高、可替代性很低的食品。由于生长周期原因,2009年猪肉、禽蛋、禽肉等供应都将大幅增加,相互之间的替代作用极有可能导致肉禽蛋等农产品价格集体大跳水,一同进入亏损期。
五是2009年生猪市场在短时间内难以走出低迷。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对2009年的生猪市场不容乐观,但同时也并不过分悲观。生猪出栏的增加,需求进入淡季,可能会导致2009年9月份以前很难走出低迷,因为生猪市场一旦供大于求,就必须淘汰过剩的部分,否则就很难转为供不应求,行情也就无法走出低迷。但是,历史上很少有哪一轮周期的亏损持续一年以上,因为进入亏损后3~5个月,多数养殖场(户)的资金链就会断裂,抗风险能力差的就将被动退出,开始淘汰母猪,这样在淘汰母猪后3、4个月内生猪供应就会逐渐由供大于求转为供不应求,从而走出亏损。
四、后期预测及展望
近期,随着国家大幅度增加中央冻肉储备规模、调整政府补贴、鼓励猪肉及其制品出口、适当限制进口等措施的执行,生猪价格已经开始止跌回暖,由5月底4.4元/斤上升到六月中旬的4.8元/斤。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预计从现在到九月底是生猪销售淡季,生猪价格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下波动。同时在调查时我们了解到,由于现在猪粮比价还没突破6:1的盈亏平衡点,许多养殖户仍在观望中,并没有因猪价回升而大规模的补栏。因此,预计今年9月份后随着需求增加渐渐进入旺季,生猪供应将会逐渐由供大于求转为供求平衡,如饲料价格不出现大的波动、生猪生产前景乐观。
五、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冻肉储备建设。冻肉储备可以确保猪肉市场价格稳定,起到调剂余缺的作用。当市场上生猪供给过剩时,增加冻肉收储,减少消费市场上生猪供给量,防止生猪价格过快下跌;当市场上生猪供给不足时,增加冻肉供给,满足市场需求,防止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因此,县政府应当加强当地冻肉储备建设,建立大型冷库,以调剂市场供应。
(二)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化猪场和养殖户的扶持力度,对规模养殖场建设可以给予一次性补助或奖励;降低门槛、扩大养猪贷款和贴息规模。同时加快新型养殖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养殖业组织化程度,把养猪集中区域的规模养殖大场、大户组织起来,组成区域性联合体,逐步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贷款、统一防疫,提高规模养殖的组织性、计划性,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波动,拓展养殖合作体的功能和凝聚力。(在调查中发现湧溪乡芽溪有一养殖大户,贷款20余万元用于发展养殖,按目前生猪价格现状,他们的处境极为艰难,希望引起职能部门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帮助。)
(三)农口部门、统计部门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我县生猪养殖的真实情况和客观数据,为争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扶持夯实基础。
(四)积极争取争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和扶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坚定农户养殖的信念,扶持和扩大养殖产业的养殖规模。
(五)农口部门要加大科学饲养技术的普及推广和疫情防治技术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农户养殖的科技含量,才能降低农户养殖的风险,才能提高农户养殖的水平,才能增强农户养殖的信心。
(六)加强市场信息建设,建立生猪产销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产销信息,引导养殖户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生产,减少养殖的盲目性,准确把握市场走向,保持生猪市场的供应相对平衡,防止生猪市场价格出售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