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骨科在骨科损伤患者60例中的应用
损伤控制骨科在骨科损伤患者60例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损伤控制骨科在骨科损伤患者60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到我院骨科收治的骨科损害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骨科,从一般资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疗效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的天数、死亡率、伤口愈合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的时间以及ISS评分等指标的比较中,研究组住院的天数、死亡率、骨折愈合的时间以及I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对骨科损伤患者,尤其是比较严重且大出血的骨伤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提升其手术的耐受性,降低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损伤控制骨科;骨科;损伤;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械化的进程,使得机械化导致的骨折现象越来越严重,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以及安全隐患等因素的影响,骨折损伤比例逐渐增加[1]。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治疗骨科损伤患者,能够降低骨折患者的病死率,其临床疗效甚好。本文主要损伤控制骨科在骨科损伤患者60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到我院骨科收治的骨科损害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为22~53岁,平均年龄为(30±4.95)岁。所选患者骨伤的原因主要有:高处坠落13例,交通事故导致19例,撞击导致8例,重物压伤11例,其他9例。且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损伤程度(ISS)的评分,评分为23~40分,平均评分为(30.24±3.54)分。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
将60例骨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3~51岁,平均年龄为(29±2.68)岁;ISS评分为24~40分,平均评分为(29.23±1.48)分;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22~53岁,平均年龄为(31±1.92)岁;ISS评分为23~41分,平均评分为(31±2.01)年。两组性别、年龄、致伤的原因、骨折的情况以及I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对其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方法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早期对研究组患者骨折进行固定,避免因大量出血而致病的情况发生。第二阶段:对患者行ICU复苏处理,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内环境主要包括pH值的稳定、保持患者酸碱以及电解质的平衡、恒定体温以及改善凝血障碍等,并对其进行记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第三阶段:患者体征稳定后确定治疗的方案。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膨胀髓内钉、LISS钢板或桡骨髓内钉等治疗[2]。
对照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手术的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进行全面的检查,并采取相应的辅助治疗,并进行静脉补液、腹穿以及输血等治疗。若有必要可辅以呼吸机、闭式胸腔引流等,再对其施以手术治疗。
1.3评判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的天数、死亡率、伤口愈合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的时间以及ISS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且 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的天数、死亡率、伤口愈合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的时间以及ISS评分等指标的比较中,研究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指标情况(± s)
组别 例数(n) 住院天数(d) 死亡率(%) 愈合时间(d) ISS评分
研究组 30 5.78±3.21 13.33 155.87±13.69 19.24±2.14
对照组 30 10.97±2.34 30.00 230.74±22.31 23.45±3.14
3.讨论
骨折损伤患者由于机体循环以及呼吸等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损伤,降低了机体免疫力以及抵抗力,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时,容易引发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加重患者病情,导致患者的死亡。损伤控制骨科分阶段进行治疗的方案是一种新兴的骨折损伤治疗办法,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3]。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主要是对比较严重的骨科损伤以及大出血患者及进行分阶段的治疗,尽可能的稳定和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提升其治疗的疗效。但是目前对于该中治疗技术的统一标准还未明确,但有研究认为,采用损伤控制骨科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多脏器创损伤骨折以及重症脊柱骨折等较为严重的骨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较为显著,且得到了临床的证实。
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骨科损伤患者,特别是损伤较为严重的患者,需严格按照其治疗的原则,把握好救治的时间,做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并确保患者生命的安全,尽可能的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提升患者预后的效果。
本次采用损伤控制骨科对本院60例骨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后表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的天数、死亡率、伤口愈合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的时间以及ISS评分等指标的比较中,研究组住院的天数、死亡率、骨折愈合的时间以及I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对骨科损伤患者,尤其是比较严重且大出血的骨伤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提升其手术的耐受性,降低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存活率。且损伤控制骨科方案的预后效果较为良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守明,喻畅.损伤控制骨科在临床骨科损伤患者72例中的应用[J].健康大视野,2013,21(4):394-395.
[2]向家云.损伤控制骨科在临床骨科损伤患者72例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2,31(22):55-57.
[3]刘志刚.损伤控制骨科(DCO)在骨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2(8):169-170.
损伤控制骨科在骨科损伤患者60例中的应用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