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20世纪初中国进口贸易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四)
800万元,是美国的六倍多,见表4:
表4 美国和日本轻工产品的对华出口(1926-1936年)单位:百万元
国别\年份 1926 1930 1933 1936
美国 35 31 15 5
日本 205 177 32 17
资料来源:Kubo,1999,P171,Table6-9
从轻工产品的进口状况来看(见表2),在国家保护下的进口替代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轻工业产品的进口占总进口的比例从1926的43.6%下降到1936年的14.3%,下降了29.3%,是1912-1926年下降额的将近3倍。纤维和食品的进口都在下降,其中从1926-1936年纤维进口下降了19.7%,占轻工产品总下降比例的67.2%,可见纤维的进口替代仍然是这一时期进口替代的主力军。与民间主导型的进口替代相比,这一时期的进口替代用了10年的时间却取得了比上一时期15年更加明显的成效。
为了防止上述轻工业产品进口比例的下降是由于进口结构的变化或是绝对消费量的减少造成的,本文给出另一种衡量指标——国内市场自给度,用以反映国内工业生产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的发展程度。自给度越高,进口所占比例越小。表5给出了1937年自给百分率超过80%的轻工产品。
表5 1937年部分轻工业产品自给度表[ 生产量包括外资在华企业生产品]
产品 单位 产量 消费量 自给百分率(%)
棉织品 百万米 5035 5096 98.8
丝织品 万元 4380 2190.7 200
针织品 万元 2235 2274.7 98.3
面粉 万包 7600 7945 95.8
卷烟 万元 7861.4 7953.2 98.8
搪瓷 万元 447.5 536.3 83.5
火柴 万箱 141.4 140 101.5
洋砖瓦 万元 385.5 417.3 92.3
植物油 万元 8800 3700 237.8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十年来至中国经济》,P181;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P311,314。转引自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P291。
表5的数据说明表中所列示的轻工业产品的自给率是相当高的,从而从国内生产的角度证明了这一时期进口替代的成果。虽然生产量中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品,但是正如上文指出的那样,由于1930年后外资基本处于撤资状态,所以民族企业的生产量应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1927-1936年这一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比1912-1926年的效果还要好。可惜的是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中国的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中断了。整个国民经济转入战时状态,实行统制经济。民族工业要么内迁,要么被日寇占领或破坏,中国走上了战时工业化——工业军事化的道路。
四、总结与启示
总体上来说,中国在1912-1936年这段时期实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基本上是成功的。该战略促进了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并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带动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据张约翰估计1912-1936年中国的工业经济增长率为9.4%[ John k.Chang,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Pre-Communist China,P71]。罗斯基估计1914/18-1931/36年期间,中国近代工矿业的年增长率为8.1%[ Thomas G.Rawski,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叶孔嘉估算1914/18-1931/36年期间,中国近代工矿业的年增长率为7.7%,新式运输业的年增长率为4%,到1936年时,中国近代工业的产值增加到801.733百万元,较1914年增加近1.4倍。
在经济结构方面,工业的地位明显上升,尽管仍不居主导地位。工业中近代工业的产值比重也大幅提高,中国正在一步步向现代化工业国家方向努力。在中外产业资本和产值等力量的对比上,民族经济已经赶上乃至超过外国,民族经济势力在逐渐增强。
中国的贸易地位逐步提高,贸易逆差逐渐减少,对某些国家已经实现贸易盈余。对轻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使得国货逐渐替代了进口品,对国外的依赖减轻了,节省了外汇。甚至能将一些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主要通过香港)(Kubo,2002)[ Kubo,Toru: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Asia,1930s-50s,P4]。
中国选择轻工业进口替代性的工业化道路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既来自于对洋务运动失败的总结,也来自于西方列强的挤压和自身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种战略的成功,反映了经济后进国家通过进口替代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的可行性。
但是这一战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以及饱受经济侵略和压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本质。中国的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化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不可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工业化国家。这因为:
(1)西方列强的压迫。西方列强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对中国实施双重压迫,他们只希望中国永远是个弱小的盟友,而不是个强大的敌人。因此中国任何的自强行动都只能在他们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决不允许中国威胁和触动他们的利益。1912-1936年这段时间,整个国际环境都是不太平的,西方列强之间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中国利用他们的矛盾在夹缝中求生存创造了条件,但这种“黄金时期”是偶然的、短暂的和有条件的。
(2)国家保护的实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中国并没有就此太平。国共双方打了10年的内战,而战争是需要花钱的。保护性关税所获得利益更多被用于满足财政需要进而提供战争经费。如果这笔收入用于对进口替代工业的再投入,并用于对相关软硬设施的改善,中国工业化的前景可能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3)进口替代的层次较低,贸易分工的利
免费的20世纪初中国进口贸易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