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世界上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虽然是在不同国家发生的故事,但电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物命运却可以在世界各国的观众中引起共鸣,使得电视剧这一特殊的商品具有了世界性,也更促进了电视剧的全球化销售。
(三)、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状况及问题
中国电视剧市场是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视行业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领域。中国电视剧的市场化运作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
1993年以前,国内生产的电视剧主要是以节目引进、交换的形式在各个电视台之间流通播出。电视剧生产和销售大多数还是各个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的专利,制作单位大部分依附于各个电视台或电影厂,基本上是某个电视台的某一个部门单独拍摄或几个电视台的制片部门联合在一起拍摄节目,然后在各自的台内播出。无论是从题材的规划到电视剧拍摄完毕后的发行,并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每年市场的同类题材过多,容易给观众造成厌烦感。发行时机掌握的不好,容易与相同的题材撞车,造成优势的丧失。由此看来,中国的电视剧拍摄和销售市场并不成熟,市场营销理论在这一特殊的行业的运用并不普遍。
直到1997年,电视台开始大量购买电视剧,中国电视剧交易市场才基本形成。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市场的大量需求,社会上成立了许多的影视公司,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同时也丰富了电视荧屏,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电视剧市场更加趋于成熟,已经具备了以下几个特征:
1、电视剧市场具有一定的规模
2002年开始,市场上销售发行的电视剧大约9000多集,各个电视台为购买电视剧支付了30多亿元,占各类电视节目交易总额的90%,而播出后的广告收入也占电视台广告收入的70%,并且,观众收看电视剧的时间在所有的节目中时间最长。
2、数量庞大,类型化明显
中国电视剧市场,每年的产量庞大。根据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统计,2002年批准拍摄电视剧3万多集。在这其中,类型多样。例如历史正剧、传奇剧、武打剧、都市言情剧、涉案剧、情景喜剧等电视剧呈类型化发展。
3、价格和市场供需的基本均衡
中国的电视剧市场,经过大量的交易后,价格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电视剧,有着不同的价格,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均衡。
4、商业交易模式基本形成
电视剧的商业交易模式初步形成,买卖合同中货款的支付,双方的义务和责任等已经有了基本的约定,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内规则。但人员销售还是主要渠道。
尽管电视剧供需市场已经基本成熟,但纵观整个电视剧的销售方式仍显凌乱,缺乏条理性。许多的销售者只是凭借经验在销售节目。由于缺乏营销理论的导入,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很难做出全方位的营销方案,因此,工作中的销售方式、价格定位以及促销手段容易缺乏针对性、独特性、连续性,很难将每个电视剧的销售做到极致。比如,当两个同类题材的节目相撞时,不能突出所发行节目的特色,造成两败俱伤的现象,丢失了许多应得的利润。实际证明,要想进行全方位的销售和广告推广,市场营销组合和广告策划这一科学原理的注入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使电视剧这一特殊商品的营销更加科学、系统,获取更多利润。
二、电视剧销售实施营销组合和广告策划的意义。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市场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出,营销必须与市场沟通:“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公司开发出优秀产品,为其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并使之易于为目标消费者买到,还必须与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沟通。每个公司都不可避免的承担起沟通者和促销者的角色。”
电视剧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制作投入大,风险高,并且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国内原有的电视剧交易市场完全是电视台和国有影视制作公司才有资格和能力进行电视剧的拍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电视节目正逐步引入市场概念,一些投资者已经开始将影视节目制作视为可以获得预期赢利的投资项目。电视剧的产量与质量在得到迅速提升的同时,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与残酷,日益加剧的竞争促使电视剧制作投入不断加大。
在内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电视剧制作行列,具体表现在电视剧集数量的急剧增长。
如下图所示,近年来批准立项的电视剧剧本数量逐年上升,1998年至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300部6000集左右,并于2001年达到顶峰,总数达到1603部、32178集,在2000年基础上猛增1万集左右。进入2002年,批准立项的电视剧数量有所回落。
图1:近年批准立项的电视剧数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影视节目信息网网刊》
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虽然电视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销售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市场营销组合这一科学的销售原理。各种营销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利润回报,广告宣传的力量绝对不可小觑。
三、市场营销组合理论在影视业的应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