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改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搜索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可见,现在的学习观不再停留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和枯燥的学习模式,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将发生较大变化。这是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学英语教学即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阵地。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等发面有着重大的意义。如何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英语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而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项艰巨任务与教师对创新教育这方面认识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正确性、合理性相关甚大。以下是本人在英语教学中总结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教师应树立坚定的素质教育观、更新观念,不断充实自己,以培养人才
教师的素质观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教育水平,教师素质的好坏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早在50年代就曾指出:“学校的干部和教师提高了,学生就可以提高,学校就可以办好。” 因此,教师首先确立素质教育观的意义重大。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责任,是新一代如何成长的导航灯。教师必须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以提高学生的前面素质,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此外,我们教育的方法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创新教育。Jean Thomas曾说过一句名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打破“唯我独尊”的观念,与学生建立和睦关系,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教师应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体现是: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放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的疏导上,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导上,着力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现在代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视野开阔,求新求异,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很多方面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在课堂上由于师生共同的脑力激荡,学生会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面临更多的知识性的挑战。所以,我们现在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获取新知识,提高自己科研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二、帮助学生克服思想障碍,营造宽松氛围,打好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许多学生在培养自我创新能力时,经常遇到一些不知不觉的思想障碍。常见的思想障碍有: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过分严谨等。让学生发挥创造粒,就要设法打开阻碍创造力的心理枷锁。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做的创造精神,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一种开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对学生有“创见”的解题思想和不同答案,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在教SBIB U23 Rescuing the temple时,我让学生思考:Do you think it necessary to spend so much money rescuing this temple? 这时,有位学生提出没必要,就让高处的水位淹没寺庙,可以乘潜艇游览水中寺庙,我表扬了这位学生“独特”的想法,以赞赏的口气说:“Your imaginations are very rich。”让他在求异思维轨道上,吸取必要的精神力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成就教育,创新思维的兴奋剂
明朝教育家王阳明曾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则其进自不能已。”如果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获得成功,带来乐趣与满足,就会自发的不断进取。
在一次看图说话中,我用一张幻灯片呈现了一个画面,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被画面所吸引。当问到:“Who can talk about it?”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这时,我请一位平时不善交谈的学生首先发言,他轻轻地说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句子:“He is playing basketball.”我立刻加以评价:“Very good!”“并带头鼓掌加以鼓励。从大家的掌声中,他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被肯定的自信,同时也鼓舞了其他同学。学生们的思维活动在成功的驱动下,一呼百应,以新带旧,以旧促新,句子一个又一个。
可见,成就教育是创新思维的兴奋剂,在此起彼伏的言语活动中,学生们体验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成功的鼓励下,他们的创新思维遍地开花,说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干预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提出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看法。同时,要善待学生看视异想天开的想法,并加以正确引导,承认学生每一次无错误的见解都是一种创新和有意义的思维拓展,充分给以激励的评价。相信学生听了之后,会备受鼓舞、满怀信心,积极进取,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学习乐趣,从而形成思维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向和做法
⒈ 改进发问的技巧,鼓励探索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发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巧妙的发问可以启发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教师的问题可以使“硬性的”,也可以是“软性的”问题。如:SBI A Unit 11 Country music,硬性的问题是What is American music about?这种问题往往可以从已知的或即有的知识中选取一个正确的答案。软性的问题如:How popular will country music be in the 21th century? Why or why not? 这种问题无单一的标准答案,因此应鼓励想象、扩散、概括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非全部要用软性的问题,而是“软硬兼施”。硬性的问题奠定学生的基础,软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及发散思维。其实,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创造性topic,是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台湾教育学家陈龙安教授的创造性发问技巧,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 联想。根据事物之间具有接近、相识或相对的特点而进行联想。在学SB2A Unit11 Hurricanes时,我设计如下问题:When you see the word “hurricane ”,what other words or phrases can you think of? 这时学生自由联想,并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相互脑力激荡,就产生了更多的意见。我将学生所说的词学在黑板上,如:typhoon ,strong wind ,weather report ,damage, death .missing ,escape, water supply cut off, electricity supply cut off, block, fallen trees, ect. 围绕这个问题,引入了本单元的内容。
⑵ 假设设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对一个假设的情景给予思考,提出疑问,进而发展学生的独创性,以达到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If you were the mayor, what would you do with the serious problems of pollution in our city?
⑶ 比较、概括。就两项或多项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起异同,在同种求异,从异中求同,然后进行概括。例如在接触课文中非谓语动词形式时,教师可利用初中学过的有关动词形式变化和句子的成分加以引导,逐步归纳概括;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比较,概括,由原来的认识产生了新的认识,最终理解和掌握这一新的语法知识。
⑷ 除了。针对原来的答案,鼓励学生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束缚和思维定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深提出大胆的假设和独特的见解,教师可问:“除了以上方法,还有哪些方法?”等等,逐步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⑸ 想象。想象思维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稳定下来而成为一种能力素质。教师可从多方面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在学完单词和词组后,可让学生想象出一些情景,编成一段话。这种练习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一种好的练习形式,也是练习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另外,可以在课堂一开始,设置一种悬念,促进想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具体了解后,教师从课文中更换条件,让学生通过想象完成结尾。如:SBIB Unit 18 The Necklace,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给这个戏剧补上一个happy ending,另一组给补上一个sad ending,两组进行比赛,看那组的设计能获得更多的掌声。学生兴趣盎然,在表达新思维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⑹ 5W1H。5W1H是指从客观的本质(what)、主体本质(who)、时间和空间(when、where)、事情发生的原因(why)和程度(how)这几个角度来提问的。这些问题是任何事情的根本条件,抓住了一件事情的制约条件去分析问题就会更容易的发现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所在。
创造性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散性,不是一个问题只用一个技巧和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应由易到难,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以求焕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适当提出较难的问题,让学生开动思维“机器”。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疑问,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这样,创新思维能力就逐步培养起来了。
⒉ 变课堂教学延伸的第二课堂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学大纲中指出,“课外活动是重要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以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培养能力,”但目前由于学校都希望会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常把第二课堂变成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二课堂变成语言知识的传授课,学生反复进行语法、词汇的操练。过多的枯燥无味的操练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非常有必要把这种课堂教学延伸的第二课堂变为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学校应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各种课外活动课,这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适应多样化发展起着良性连锁效应。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我校作为一所窗口学校,成立English Club,其成员在课任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英语剧、英语歌曲、播放英语录相、课外阅读、写广告词、设计描绘产品、海报、邮票等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思维的得到了延伸,也大大提高了外语交际能力。由课内走向课外,知识烙上时代的印痕。学生领略到设计成功的喜悦,我们也达到了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⒊ 把英语教学与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是一门基础学科,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美育。新教材寓思想性、美育性于一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育,把传授知识与美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在学习交际对话等的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语言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日常使用文明礼貌的用语。在学习SB3A Unit1 Madame Curie 和SB2B Unit1 Albert Einstein时,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美教育,学习他们在科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毅力和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如:学习词汇、写作、朗诵或演讲比赛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各种美的教育,使学生可以从事物表象的美想其本质的美,并在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中获得更高层的美感。通过憧憬美,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英语教学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时代的新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要建立并完善一整套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
新课改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